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末综合检测题习题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期末综合检测题(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l—35.5Ca—40Cu—64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在下列变化中,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有着本质的不同,该变化是()A.石蜡熔化B.瓷碗破碎C.动植物呼吸D.酒精挥发2.做实验时固体药品应保存在下列哪种仪器中()CA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吹胀气球——分子间的间隔变大C.电解水生成H2和O2——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分子D.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B4.如图所示,过氧化氢溶液(H2O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A.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B.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C.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D.气球缩小,红墨水左移D5.高铁酸钠(Na2FeO4)是一种“绿色环保高效”的饮用水消毒剂。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A.+2B.+3C.+5D.+66.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A.H2O——1个水分子B.Na+1——1个钠离子C.3Fe3+——3个铁原子D.2H——2个氢元素DA7.轻轨电车是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无污染的新兴交通工具,当轻轨电车开动时,轻轨电车与架空电线的接触点由于高速摩擦会产生高温,因此接触点上的材料应具有耐高温、不易氧化、能导电的性质,你认为接触点上的材料应选用()A.金钢石B.铝C.石墨D.铜C8.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的比较,错误的是()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不能燃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C9.绿茶中含有儿茶素(化学式为C15H14O6H2O),关于儿茶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儿茶素中含有3种元素B.儿茶素中碳的质量分数为58.4%C.儿茶素分子中碳和氢的原子个数比为15∶14D.儿茶素是一种有机物C10.下图是四种物质a、b、c、d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生成物中c与d的分子个数比为1∶2B.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改变D.物质c可能是一氧化碳AD.物质c可能是一氧化碳11.燃烧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变化,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A.燃烧一定有火焰B.物质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C.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D.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D1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A.MnO2是加快H2O2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B.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C.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有效方法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得到氧化镁质量与参加反应镁条质量不相等,所以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C1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ABCD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甲烷完全燃烧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集气瓶内燃烧电解水A14.某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取5g该气体混合物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再将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的质量是()A.15gB.10gC.5gD.20gA二、填空题(共25分)15.(6分)(1)用化学用语填空:氢元素;2个氢分子;氢离子;碳酸中氢元素的化合价;(2)“老陈醋”是山西特产,其中含有3%~5%的醋酸,醋酸也称乙酸,化学式为CH3COOH,CH3COOH表示的意义有(写一点);CH3CO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6.(5分)今有①空气;②氧气;③水蒸气;④高锰酸钾;⑤铁粉;⑥氮气;⑦二氧化硫;⑧氢气共8种物质,试指出这些物质中:(1)属于混合物的是;(2)属于纯净物的是;(3)属于氧化物的是;(4)属于单质的是;(5)属于化合物的是。H2H2H+H+12CO3醋酸40%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③⑦②⑤⑥⑧③④⑦17.(3分)已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其运动速度越快,如右图所示,玻璃管两端甲、乙处分别同时放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氨分子(NH3)和浓盐酸(HCl)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白烟,则白烟较多处应该是图中(填“A”“B”或“C”),理由是。C氨分子比HCl分子运动速度快18.(5分)端午节期间,邵阳地区大雨不断,资江河水猛涨,河水浑浊,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人们的生活用水必须经过一系列净化处理才能使用。(1)取资江水样,经静置、沉淀、等操作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浑水变清水,然后加入活性炭,利用其性,除去异味,再消毒杀菌得到生活用水;(2)判断生活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加入进行检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3)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你提出一条保护资江河水的合理化建议:。过滤吸附肥皂水煮沸禁止向河水中排放污水等(合理即可)19.(6分)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1)目前人们利用最多的能源是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石油(2)充分燃烧1000g天然气和煤所产生的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煤燃烧产生的气体更易导致酸雨B.该天然气中不含硫元素C.煤燃烧对环境影响较小D.煤和天然气的燃烧都有温室气体产生(3)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其他能源,如太阳能、、等;AD风能氢能(4)2014年南京青奥会火炬使用的燃料为A物质,纯净物A在B物质中充分燃烧,发生反应:A+5B=====点燃3C+4D(部分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物质ABCD分子示意图?①在上述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为;②A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氧气(或O2)碳、氢元素的质量比等于9∶2(或氢、碳元素的质量比等于2∶9)三、简答题(共12分)20.(6分)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13号元素的名称是,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离子,其离子符号是;(2)如图是元素锶(Sr)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则x=,锶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SrCl2,通过上表分析可知,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周期。铝失去Al3+385(或五)21.(6分)碳和部分碳的化合物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1)物质X的化学式为;(2)在物质的分类中,CO属于;(3)从图中任意选择一种物质,写出它的一种用途。物质名称:,用途:;(4)写出图中转化关系中属于化合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CO2氧化物CO可作气体燃料(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可作气体燃料(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四、实验探究题(共14分)22.(7分)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1)写出仪器名称Ⅰ,Ⅱ;试管锥形瓶(2)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C(填编号)。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用D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填编号)。a.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填“a”或“b”)端通入。2KClO3=====MnO2△2KCl+3O2↑bacb23.(7分)某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并取得成功。【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提出问题】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多少?【实验准备】锥形瓶内空气体积为230mL,注射器中水的体积为50mL,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探究】装入药品,按如图所示连接好仪器,夹紧弹簧夹。先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然后将锥形瓶从热水中取出。【现象分析】(1)将锥形瓶底部放入热水中,白磷很快被引燃,说明燃烧不能缺少的一个条件是,足量的白磷在锥形瓶中未能全部燃烧,说明瓶内剩余气体(填“支持”或“不支持”)燃烧。写出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不支持4P+5O2=====点燃2P2O5先鼓后瘪(其他合理描述也可)(3)待白磷熄灭,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①注射器中的水自动喷射出来;②当注射器中的水还剩下约4mL时停止下流。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锥形瓶中的氧气,使瓶中气压降低;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当注射器中的水进入锥形瓶约46mL后,瓶中气压与外界相当。(其他相似描述也可,但第二问须答出“锥形瓶中氧气约占46mL”)。【得出结论】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五、计算题(7分)24.化学探究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25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逐滴加入一定量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与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加入的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得到的气体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试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由图示可知:25g石灰石与146g稀盐酸恰好反应,生成8.8g二氧化碳。设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44x8.8g100∶44=x∶8.8gx=20g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20g25g×100%=80%答: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本文标题: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 期末综合检测题习题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094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