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模块一中国史篇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3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民主建设与对外关系栏目导航1234基础梳理·知识通关史料探究·历史解释课堂训练·双基提能课时跟踪·一练而就|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一、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1.政治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过渡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民主制度;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阶段特征〉2.经济上: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53年颁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由此制定“一五”计划,开始进行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阶段特征〉3.对外关系上:西方帝国主义阵营孤立遏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进行抗美援朝战争,保卫新生政权;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外交政策走向成熟;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带有意识形态色彩。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奠基。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阶段特征〉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1.政治上: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出现偏差,误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扩大化并逐步升级,“左”倾错误影响日益严重,但正确路线占据主导地位。2.经济上: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出现了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局面。1960年冬,开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阶段特征〉3.对外关系上:中苏关系走向恶化,中美关系依然紧张,中国外交环境恶化。4.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提出“双百”方针,文艺与科研事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研制出原子弹,导弹技术也得到发展。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阶段特征〉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1.政治上:“左”倾错误泛滥,以“阶级斗争为纲”,酿成长达十年的政治大动乱,民主与法制遭到极大破坏。2.经济上:政治上的动乱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的努力,以及广大干群自觉抵制“左”倾错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阶段特征〉3.对外关系上:中国在联合国内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间的团结与合作。4.思想文化上:个人崇拜盛行;“双百”方针未能贯彻,科研与文艺事业遭受摧残;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氢弹、人造地球卫星、杂交水稻)。5.社会生活上:简单、朴素、单调;政治性、革命性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阶段特征〉四、两年徘徊时期(1976年~1978年)1.政治上: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推行“两个凡是”,“左”倾错误仍然影响中国。2.经济上: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呈现徘徊中前进的特点。3.思想文化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伤痕文学盛行一时;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为科学教育事业复兴奠定了基础。|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国家的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动乱局面。2.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是我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关键;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及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基础梳理·知识通关1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准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3)意义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②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知识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斗争(1)全国基本解放: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2)土地改革:将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推广到全国,到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向国家交“公粮”。至此,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3)抗美援朝:中国和朝鲜方面与联合国军的美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在1953年7月27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4)镇压反革命:肃清了国民党隐藏在大陆的特务及反对新生政权的各种反动组织。2.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①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具有1____________的性质。②作用:代行2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3__________和民主监督。(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临时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与4___________两大原则。(2)意义:5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确立:共同纲领明确规定,6_______________正式确认其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2)意义:满足了7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1954年宪法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5.“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法律制度:公民的8___________和人身自由失去保障,法律成为一纸空文。(2)社会秩序:从中央到地方掀起夺权风暴。(3)民主制度: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9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也不能实行。基本权利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图解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素养感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价值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平等自由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表达、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当前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价值首选。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1)国际环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峙。(2)国内环境: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成立。(3)国家利益:新中国进行政权巩固和建设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10____________”“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另起炉灶3.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新中国建立后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②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盘踞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11_________________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目的:和平解决12_______和印度支那问题。③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④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13_________公约》;周恩来的建议推动了会议成功,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印度支那地区朝鲜日内瓦(4)参加万隆会议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②主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③特点:第一次没有14_________________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使各国撇开分歧,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著名的“万隆精神”。殖民主义国家|素养感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沃土中。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状态,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三、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边界冲突。3.表现: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20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四、开创外交新局面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表现: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①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②进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15__________》,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联合公报(2)中日邦交正常化①原因:16____________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②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17____________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3)意义①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②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③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美关系田中角荣|易混易错|关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几点认识(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本文标题:(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1 第9单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29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