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七说明文阅读考情分析年份考查篇目选材特点考查内容规律总结2018《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自然科学8.说明对象的特征9.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说明方法及作用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说明文是陕西中考的必考内容,考查形式固定,通常设4道小题,最后一道为选择题。所选的阅读材料都来自课外,2018年突显自然科学,2017年突显生态环保,2017《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生态环保8.理解文章内容9.说明文指示代词的含义10.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11.筛选整合文章信息2016关于“动漫”生活科普8.概括段落内容9.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0.理解文章内容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考情分析续表年份考查篇目选材特点考查内容规律总结2015《游戏的功用》生活科普8.说明对象的特征9.给特定词语下定义10.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2015、2016年突显生活科普,2014年突显传统文化,2011—2013年突显陕西地域特色。字数在1000~1300字之间。2014《中国珠算》传统文化8.说明对象的特征9.概括段落内容(填空)10.分析加点词的作用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2013《丰图义仓》地域特色8.说明对象的特征(填空)9.说明顺序(选择填空)10.概括段落内容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续表年份考查篇目选材特点考查内容规律总结2012《丝路织锦》地域文化8.说明对象的类型9.说明对象的特征10.过渡段在全文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考查内容除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顺序外,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提取和整合等考点。预计2019年,陕西中考对说明文的考查仍会延续这种方式与内容,考生在备考时,应对说明文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并不断提高自己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2011《古蜀栈道》8.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9.引用论证的作用10.说明文指示代词的含义11.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选择)考情分析考点满分解读第1讲【相关考点】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018·陕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本文介绍了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大洋中脊的地质结构特点等,引导学生要培养理性思维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续表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测深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1925—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考点满分解读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考点满分解读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于是,这些高大的海底山脉就形成了。有时,这些山脉还会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冰岛。⑦虽然同为巨大的山脉,但是海底山脉和陆地山脉的生成机制不同。陆地山脉大多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大洋中脊则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一个被称为中央裂谷的特殊结构,形态类似山谷。大洋中脊考点满分解读就像是被从中轴线处劈开来一样。不过,不同的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央裂谷非常巨大,大概有25~30千米宽,且有1000~2000米深;而位于东太平洋中脊的中央裂谷只有不到1000米宽,深度也不到100米。这些差别主要是由于不同大洋中脊处新生成地壳的扩张速度不同。扩张速度快的(大于5厘米/年)大洋中脊会呈现出如东太平洋隆起样的结构,扩张速度慢的(小于5厘米/年)则更像大西洋中脊。⑧大洋中脊以其特殊的地质结构吸引着众多地质学家、海洋学家和生物学家。他们的发现和研究极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选文有删改)素养解读本文介绍了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过程、大洋中脊的地质结构特点等,引导学生要培养理性思维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考点满分解读文章类型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大洋中脊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结构总分总段落大意第一部分(第①段):由陆地上的山脉,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大洋中脊。第二部分(第②~④段):人们对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过程。第三部分(第⑤~⑦段):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第四部分(第⑧段):写大洋中脊的发现和研究推动了人类对地球和生命的认识进程。说明方法下定义:第①段,以简洁的语言说明了什么叫大洋中脊。举例子:第⑦段,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其中央裂谷的形态也不同。列数字:第⑦段,通过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两个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作比较:第⑦段,将两个大洋中脊的中央裂谷的宽度和深度进行对比,突出说明了两个裂谷的差别之大。考点满分解读考点一说明文标题的作用1.(2019·原创)请说说以“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为标题,有什么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点明了说明对象“大洋中脊”,概括了文章的说明内容。评分标准:答出说明对象得1分;答出概括文章内容得1分,共2分。【方法突破】说明文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事物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揭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事理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是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2.表达上:运用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点满分解读考点二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2.(真题8题)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有哪些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洋中脊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②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③大多数大洋中脊的中轴线处存在—个中央裂谷。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3分。【方法突破】(一)寻找说明对象的方法1.看题目。一般事物说明文中的事物本身就是说明对象,有的题目就点明了说明对象。2.抓首段。文章往往在首段的结尾处交代说明对象。考点满分解读3.找结尾段。有时作者在文章结尾处点出说明对象。4.抓关键句。一般文章的中心句或总结句会点明说明对象。5.归纳总结。若以上方法都不可行,我们就要认真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从而确定说明对象。(二)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的方法(或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方法)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所需的信息(如首尾句、中心句、关键句);2.合理地整理、组合、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注意】①小标题方式,最好用短语而不是句子。②要特别注意题干的问法,是针对说明文对象的全部特征,还是其中的某一方面特征;是针对整篇文章,还是某几个段落。考点满分解读【教材迁移】人教版八上《苏州园林》一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答案】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考点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真题9题)请结合词语运用,具体分析下面两个句子语言的准确性。(4分)(1)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只不过”是“仅仅”的意思,准确地说明了人们对海底山脉的认识时间并不长,并不是很了解。(2)“研究发现”表明是经过调查和研究的,是有科学根据的;“几乎”表示十分接近,准确、严谨地说明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基本上是对称的。评分标准:能结合具体词语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得2分。每句2分,共4分。考点满分解读【方法突破】1.加点词语有何作用?试结合文章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②解释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分析);③××(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加点词(修饰、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答题步骤】①表明态度(一般为不能删除);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语表程度,“大约”“可能”等词语表推测,“多”“有余”等词语表数量;③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之前与删掉以后的区别,并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④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3.加点词语能否替换为××,为什么?【答题步骤】①表明态度(一般为不能删除);②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的含义;③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并指出所换词语存在的不足;④若替换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严密考点满分解读性、准确性和科学性。4.结合文章分析加点词语指代的内容。【答题步骤】①指代性的词语(这、其、那等)所指代的对象一般会出现在上文,所以先锁定指代性词语的位置;②紧扣上文,由近及远,顺藤摸瓜,准确找到它所指代的对象;③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语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恰当、通顺,原句的语意是否发生变化。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时常出现的词语(1)“比较、较好、最、至多”等表示程度。(2)“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往往”等表示频率。(3)“大约、可能、上下、左右、近”等表示不确定、约数,只是推测的情况。(4)“几乎、差不多、少数、大部分、都、遍及、一般、之一”等表示范围。考点满分解读【教材迁移】人教版八上《苏州园林》中将“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的“往往”一词删掉,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往往”表示频率,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删掉“往往”与原句句意不符,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考点四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真题10题)请分析第⑦段画波浪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举例子,列举大西洋和东太平洋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不同大洋中脊
本文标题:(陕西专用)2019版中考语文一练通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七 说明文阅读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338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