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
-1-湛江一中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2次大考”高二级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即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由此可以得出其强调道德自觉,以维护周礼,D符合题意;A与孔子无关;B“更加注重”说法不准确;孔子处于奴隶社会时期,其维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与“封建统治秩序无关”,C不正确。2.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A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2-B项错误。材料反映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是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D项错误。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思想的主张,然后找出其共同之处即可知道是“人的主体意识增强”。3.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答案】D【解析】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点睛:“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4.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A.外儒内法,大一统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答案】B【解析】根据“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3-合所学可知,汉朝初期借鉴秦朝暴政导致灭亡的教训,采用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故B正确;A是汉武帝时时的治国理念,排除;C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汉初的治国思想,排除;根据“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可知,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结合所学西汉初期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分析解答。5.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这说明董仲舒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商鞅变法后,随着土地私有、土地买卖的进行,秦朝出现了土地兼并、贫富悬殊严重的后果,所以建议汉武帝限制土地兼并。根据材料“贫者无立锥之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可知董仲舒是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的危害,故C项正确。董仲舒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故A项错误。B项只体现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董仲舒不完全赞同商鞅变法,但不能得出董仲舒否定了帝王之制,故D项错误。点睛:A项属于史实错误,B项没有全面体现材料的主旨,D项过于绝对化。6.魏晋南北朝的士大夫流行“清谈”,即不问现实政治,只讨论玄妙哲理,在行为上纵酒、不拘礼节,这股风潮一直持续到唐初。此种历史现象A.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文学艺术发展B.体现了佛道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实际是儒家思想的积淀与发展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的严重下降【答案】C【解析】-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是门阀士族兴起的发源,大族赖传儒学而行,至郑马之后已难复大的建树。故大族清谈是贵族学术为求发展而进行的一次转向。大族虽清谈玄学但本人是以高度儒学基础作依托的甚至本身就事于朝廷,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态度,A不正确;B与史实不符,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始终是思想主流;D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7.程朱学派与陆王学派虽然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但他们在理想方面却存在着一致性。其一致性表现在:A.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B.融合释、道、儒观念,以达到三教一统C.强调经世致用之功,致力于政治改革D.将理学向下通俗化,以觉醒庶民大众【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重建儒家文化的新秩序,以安定社会,维护统治秩序,A项正确。宋明理学融合释、道、儒观念,是思想融合的体现,而不是三教一统,B项错误。明清进步思潮强调经世致用,但没有致力于政治改革,C项错误。理学的世俗化,有利于借儒学思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觉醒庶民大众,D项错误。8.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C.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答案】B【解析】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是出于反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是新时期我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故B正确;A属于不可知论,错-5-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并非距所处时代越近越可信,D错误。9.清初颜元等人认为“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私而已矣”,主张“复封建”,将地方官员改为世官,并给予充分的政治权力,以期“外有强兵,中朝自然顾忌;山有虎豹,藜藿不采”。材料反映出当时A.主张分封制的观念复苏B.土地私有影响地方政治C.社会动荡国家陷入分裂D.出现反专制的进步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是,颜元等人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这是当时反专制思想的反映,故D项正确;主张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错误;材料和土地私有无关,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颜元等人否定君主专制,主张恢复分封制的时代背景,由此定位答案。10.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记述出处“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后晋】刘昫《旧唐书·文宗本纪》“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后唐】冯贽《云仙散录》“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民国】王修《版本述》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6-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答案】B【解析】“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说明雕版印刷在市场出现,“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说明需要众多,出现雕版印刷,三则史料足以证明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B正确;只有材料二可以证明A结论,C和D表格材料难以证明,排除。11.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该作品最有可能的是A.王羲之《丧乱帖》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C.张旭《古诗四帖》D.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答案】B【解析】“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说明这幅作品属于楷书字体,所以选B;A属于行草,C属于草书,D属于行书,故排除ACD。12.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A.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答案】D【解析】材料中关于包公戏的复杂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也是社会现实的一定程度上的反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A不正确;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C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戏曲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要坚持一个基本原理,即一定时期的文化,是-7-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京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能够起到反映社会现实针砭时弊的作用,以此作答即可。13.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灵魂合乎品德的实践活动;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将其贯彻到实践中去。这一思想A.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发展B.主张将理想与现实相结合C.体现了幸福标准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D.继承唯心主义理念论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材料“幸福不是仅仅拥有品德,而且还要使用品德”显然是对“美德即知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是阐述理想与现实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知识与美德运用的关系,不是说明幸福取决于个人主观感受,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唯心主义理论原则,故D项错误。14.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是带上所有人民而不是整座城市,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表明A.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B.古希腊人领土观念比较淡薄C.古希腊人高扬人文主义精神D.古希腊人独立自主【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是福西亚人战败时选择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建立一座新城,这说明古代希腊人把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肯定了人的价值,即古希腊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邦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希腊人领土观念比较淡薄,故B项错误;材料和独立自主意识无关,故D项错误。15.“它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这个时代的理论家同时做起了实干家,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材料中的“这个时代”A.推翻了基督教会神权统治-8-B.深刻地感悟到了人的伟大C.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D.直接引发了近代科技革命【答案】B【解析】由“对于整个中世纪神权的精神统治,都是一次强力反动”、“思辨与实验、理论与实际开始,也正是这种结合后来敲开了科学革命的大门”等信息可知,上述时代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而且开启了近代科学,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故选B;A应该指的是宗教改革,C应该指的是启蒙运动,D应指的是市场需求与科技条件的具备,故排除BCD。16.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
本文标题: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大考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19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