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试题(三)(含解析)
-1-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试题(三)(含解析)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时量5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在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的子产铸“刑书”;此后,晋国也铸刑鼎。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其作用就是“诘奸除暴、惩贪黜邪’。据此,关于上述中国古代法律表述正确的是A.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B.法律成为“可以做”的文本C.法律成为压制性的力量D.权利是统治的基本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各国的这些法都以刑为主,以法律强制庶民履行义务,主要是用来“诘奸除暴、惩贪黜邪”,这体现了法律对社会的压制性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着重调整社会经济生活,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律的压制性作用,不是成为“可以做”的文本,B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和说明。故选C。2.史料中这样描述17世纪初苏州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材料表明A.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B.自由雇佣劳动的状况C.各行业出现新经营手段D.手工各行业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2-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的“小户”指的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早期雇佣工人,“大户”是指的是雇人劳动的工商业经营者,即早期资本家,大户与小户之间存在着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项正确;A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提的是纺织业,不是各个行业经营手段,排除C;材料只提的是纺织业,不是手工各个行业,排除D。故选B。3.《算经十书》是指汉、唐一千多年间的十部著名的数学著作,书中用过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都一直沿用至今,有的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这反映出汉唐时期中国科技A.受主流思想发展影响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C.主要为各代政权服务D.存在理论总结影响深远【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数学名词,如分子、分母、开平方、开立方、正、负、方程等等,至今都一直沿用,这表明古代科技理论总结影响深远,D项正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材料未体现,排除A;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科技的服务对象,C项错误。故选D。4.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A.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B.注重维护公众利益C.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D.保护奴隶主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损害公民个人权益”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度有待完普,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未体现出奴隶主的特权,故D项错误。-3-5.在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中,王韬认为:“诚使孔子生于今日,其于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亦必有所取焉。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盖万世而不变者,孔子之道也。”以上言论所反映的主张是A.反对学习西方的近代技术B.以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C.以西学取代传统儒家思想D.以传统文化为主西方技术为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材料假设孔子如果生于近代,其对西国舟车、枪炮、机器之制,也会借鉴,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即在以传统文化为主的前提下,以西方技术为辅,D项正确;A项反对不符合题意,材料是学习西方技术,排除;材料不是用儒家学说抵御西方近代思想,B项错误;C项取代表述不符合材料“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信息,排除。故选D。6.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吴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文章,将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批判,指出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的根据,两者均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且与忠、礼等伦理观念结合,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以上言论意在A.揭示专制制度根源B.否定社会伦理道德C.阐释儒家伦理体系D.剖析传统家族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揭露了封建专制制度下,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的根据,两者均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且与忠、礼等伦理观念结合,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这揭示了专制度的根源,A项正确;材料是“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不是否定,B项错误;材料不是阐释儒家伦理体系,C项错误;材料是揭示专制制度根源,不-4-是剖析传统家族制度,D项错误。故选A。7.孙中山主张“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种把以后涨高的地价收归众人公有的办法,才是国民党所主张的平均地权,才是民生主义。”这表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A.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B.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认识一致C.并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D.通过平均财富来保障民众生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领袖,目标不是实现共产主义,故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不一致,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没有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故C项正确;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不是平均财富,是土地归原主所有,涨价后归国家,由国民共享,故D项错误。故选C。8.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会议形成的共识被誉为A.“不结盟”B.“万隆精神”C.“单极―多极化”D.“日内瓦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万隆精神”,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主张,“同”是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B项正确;“不结盟”是指不与其它国家结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单极―多极化”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C项;“日内瓦精神”-5-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9.1978年9月,国务院全国计划会议提出:把注意力转到生产斗争和技术革命上来;把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转到按照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从闭关自守或半闭关自守状态转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资金,大胆进入国际市场的政策上来。这次会议A.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纲领B.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C.吹响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号角D.旨在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材料给出的时间是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故排除D。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阶级斗争为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材料给出的时间是9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召开,故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排除C。而材料中的三个转变看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故选B。10.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D.基于实际的灵活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材料中是论述罗斯福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不是论述取得成功的偶然性,A项错误;题干是说“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说明不是整顿措施的系统性,B项错误;材料未论及罗斯福新政脱离理论的盲目性,C项错误;根据材料所述,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故材料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是基于实际的灵活性,D项正确。故选D。11.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第15条规定: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6-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一规定反映出世界贸易组织A.对各成员方具有法律约束力B.消除了不同文明间的对抗C.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D.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世贸组织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这表明世贸组织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协定,对各成员方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A项正确;B项“消除”表述绝对化,排除;材料未体现世贸组织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C项错误;材料同是否是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标志无关,排除D。故选A。12.“它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使人们感受到畸形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压迫。它按照自己的美学观选择新的表现对象和方法,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与此相关联的异化观念和表现自我,是它的基本主题。”与材料中“它”的风格特征相吻合的是A.《巴黎圣母院》B.《大卫·科波菲尔》C.《日出·印象》D.《等待戈多》【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的文艺的主要特点,D项是现代主义的代表,符合题意;A项是浪漫主义代表作,排除;B项是现实主义代表作,排除;C项是印象主义绘画代表作,排除。故选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6、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5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7-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由官方主
本文标题:湖北省仙桃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能力测试试题(三)(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21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