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1-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张荫麟说:“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统治者而兼地主。”依据史实判断这样的社会实行A.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B.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C.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D.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一个王室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点,分封制是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封国体系,故C项正确;分封制国家不等于小国寡民的民主政体,故A项错误;皇权至上的集权制度,如秦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故B项错误;元老执政的共和体制,属于古罗马体制,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学生可以结合分封制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这反映了层层分封的特点,据此即可正确判断。2.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B.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C.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答案】B【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分封的诸侯国,有的已经到了当时距离西周中心区域很远的地方,可以得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B正确。题干中的“姬姓的随、唐等国”不-2-是功臣,A错误。此题涉及的是分封的方位,不涉及贵族的政治垄断特权,C错误。题目中没有说明中央控制地方的措施,D错误。3.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周王B.鲁国国君C.卿大夫D.士【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4.山西省因历史上有韩、赵、魏三国而被称为“三晋之地”,但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晋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C.晋国代表统一的潮流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西省的简称是“晋”,而不是韩、赵或魏,其原因在于晋国是西周分封制下周成王弟唐叔虞的封国,周成王弟唐叔虞属于西周宗室,这体现了宗法制正统观念,故D选项正确;晋国的历史悠久的原因仍然在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故B选项错误;晋国没有统一中国,故C选项错误。故选D。5.《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辖和处置的制度……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这说明宗法制A.有效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B.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3-C.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D.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凭借血缘关系……与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宗族组织相配合,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宗法制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信息不限于维系了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故A排除。材料强调统治阶级维护政治和社会秩序,不是按照宗族组织原则组建地方政权,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6.夏、商都城往往以宫城为中心,宫室组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凡是宫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阶之上,而且没有当时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B.城市布局体现皇权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经定型D.礼制观念影响城市建设【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都城的布局都有一定的规矩,也就说明了礼制观念已经影响到了城市建设,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夏、商时期经济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不是水平极端低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夏、商还没有皇帝,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都城模式仍在变化中,尚未定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7.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是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B.垂直管理、分层管理C.服务皇权,家国同治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4-【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说“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这反映了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为皇家服务的,“国”“家”同治的特点,故C项正确;而A项是现象,不是“本质”;B是指郡县制特点。D是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点睛】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8.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各级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不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而有利于贵族政治项官僚政治的转变,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中“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的信息不符,故排除。故选A。9.西周王朝时,中国己经形成统一局面,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只可称为“封建的统一”,与秦以下之“郡县统一”,则有所不同。此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A.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B.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C.秦统一的区域远远大于西周时期D.秦打破了地方官员世袭的传统【答案】D-5-【解析】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区别是官吏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故D正确;A和B项没有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不同;C不是最主要的不同。10.制度设计关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柳宗元论及秦汉史事与制度时,用“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国而无叛郡”相评。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世官制【答案】C【解析】有叛国而无叛“郡”,“郡”是指郡县制,所以所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肯定的制度是郡县制而非分封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宗法制和世官制,所以选项B、D均是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11.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D.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谓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故B正确。秦朝郡县制和元朝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的统一。清朝军机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三项制度都没有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故A、C、D排除。1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知,门第高低把持了政治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与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有关,C项正确。AB项是在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D项是在隋唐时期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答案】D【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故A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排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失了。故D项正确。14.铜匦,武则天所创,类似于检举箱,唯武则天可拆看,其他人无法打开。初为朝廷接受臣民投书反映各方面问题的匣子,后逐渐成了匿名的揭发官员不当或不法行为的一个容器。铜匦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B.古代监察制度的进步C.传统民本思想的发展D.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惟武则天可拆看”,利用铜匦监察官员,从侧面反映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中论述是监察制度,不是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民本不是材料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立足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7-考点:古代中国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古代监察制度15.“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中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宋代二府三司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答案】B【解析】A、C、D三项虽然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是却没有起到增强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行政效率的效果,B项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既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又提高了行政效率。16.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尚未统一B.官员队伍的冗杂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答案】C【解析】北宋为加强君主专制,通过在中央机构中分化事权即增设职位、分立部门等方式,导致机构和人员越来越多,出现“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的现象。故答案为C项。A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B项是这种状况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主要是为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点睛:北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主要是对中央机构分化事权,导致闲散机构增多,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如为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1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8-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元朝行省制。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元代行省的设置打破原先依据山川形变划分地方行政区划的原则,目的在于通过犬牙交错的行政区划打破原有依据有利地理区划而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是其作用而非目的,排除;B
本文标题:海南省海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3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