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41讲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课程内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②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战争十分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开始于公元前356年。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经济: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军事: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2)后期:开始于公元前350年。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恢复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物资。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控制和操纵市场。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④募役(免役)法:纳钱代役。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⑥方田均税法:重新清丈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专门操练军队的将官。②保甲法:把农民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③保马法:采取优惠政策鼓励百姓养马。④设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33.作用(1)积极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②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2.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特权和利益,因此遭到了他们强烈的反对和攻击。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3.同时王安石变法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用人不当,一些投机分子趁机混入,以及支持变法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赏罚也不够公正,支持变法的宋神宗摇摆不定等。4.王安石的个人因素:一是其变法措施有的不切实际,有的又操之过急;二是不能说服自己正视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三是个人性格弱点。三、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土地制度问题项目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背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时,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着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了汉族的农耕生活内容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4实质土地私有制土地国有制启示生产关系的变化一定要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四、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类别比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富国强兵支持者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不同点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说明的问题(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五、中国封建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1.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2.原因(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的背景是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小了阻力。(2)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3)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4)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5视角1改革与民族融合例题1(2017·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主要条目即可;“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中“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是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现象。试答:(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民族融合的特点,从方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即可。试答:(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要审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定性为正面作用。试答:6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视角2关注法治建设的改革例题2(2017·课标全国Ⅲ,44)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据材料信息“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可概括其特点是改变前代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据材料信息“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概括其特点是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据材料信息“删繁就简……‘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概括其特点是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试答: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7(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授爵D.奖励耕战答案A解析商鞅变法废除了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分全国为4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2.在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宗室成员要想进一步加官晋爵,就必须()A.发展商业B.学习儒家经典C.多立战功D.“为田开阡陌封疆”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中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没有军功就将剥夺其贵族身份,只有多立军功,才有可能加官晋爵。3.商鞅之死是悲惨的,造成他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商鞅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保护B.商鞅变法不符合秦国发展的需要C.商鞅本人刚愎自用得罪了众人D.商鞅变法遭到旧贵族的强烈反对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诬告谋反,秦惠文王捕杀商鞅。4.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交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答案D解析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国家掌握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对这些荒地进行重新分配,故答8案为D项。5.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D.推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A项不是封建化措施;B项是汉化措施;C项不是具体的汉化措施,只是体现了政治中心迁移对鲜卑封建化的推动和影响;D项是封建化的根本措施,采用了汉族的生产方式。6.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时,“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这句话反映了王安石变法()①改善了北宋的积弱局面②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的积贫局面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使广大人民安居乐业,连年有余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答案B解析材料的中心内容是粮食钱财充足,这说明了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局面,而不是改变积弱局面,故①可排除;④叙述言过其实,不符合当时的情况。7.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A.培养选拔变法人才B.注重官员的实际能力C.精简机构,提高效率D.克服“恩
本文标题:(鲁京津琼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五单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41讲 商鞅变法 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062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