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十四)教学案 岳麓版
1单元综合提升一、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基本历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表现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商品输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整体世界形成世界市场陷入困境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2[针对训练]1.下图体现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以20世纪下半期世界经济的发展为视角,对材料所蕴含历史信息的解读最全面的是()A.为美国资本输出和对外经济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B.确立以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C.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D.世界各国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解析:选C。材料给出了世界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过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即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从无序到有序的趋势,故选C项。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1.世界经济作为世界政治的基础和条件,是世界政治的最终决定因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表明,世界政治的结构和形式随着一定的世界经济形势变化而转移,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对比的变化必然反映到它们在世界政治中地位的变化。因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地区一体化和全球化态势成为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的物质基础。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造成多个经济中心,而世界经济多中心化铸就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当前一些大国开始在本地区和与本国利益攸关的地区建立和加强保障自己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区域性组织,发展中国家也为拓展本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避免大国干涉,建立相应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这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加强,促进了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国家间合作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区域性经济组织的作用日益增强。这样,不仅造成国际行为主体的多元化,而且推动多极化格局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关系走向全面依存,走向民主化经济全球化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促使国际格局朝多极化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上互为条件、彼此制约,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会扩展到其他各领域,促进国际关系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彼此牵制、互相影响。一方面,这种彼此间强有力的制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使得任何一个大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都不能我行我素,为所欲为,更不能随心所欲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方。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事务和国际争端将成为现实的选择,这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促使国际关系形成一种经济、3科技、文化、社会多元复合且又相互制衡与协调的态势,使国际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针对训练]2.(2020·河北唐山三模)下表可以用来说明,美国外交()美国首倡创立的部分国际组织成立时间名称1920年国际联盟1945年联合国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A.始终坚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方针B.借助多边外交推动多领域的国际合作C.淡化了意识形态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D.逐渐控制欧洲建立了全方位世界霸权解析:选B。题干材料中“国际联盟”“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世界贸易组织”,均属于国际多边组织机构,这说明美国注重多边合作外交,故选B项。三、从全球化视角审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阶段表现自我隔绝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世纪至1840年)明清时期推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840~1949年)中国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商品倾销市场和资本输出地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1949~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到西方国家的敌视,中国推行计划经济体制迅速融入世界市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1978年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拓展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4材料一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思路点拨】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人口迁移数量、迁移范围、迁移地区等方面概括。【尝试作答】(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思路点拨】第一小问比较材料一、二可知,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等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海外移民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第二小问从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的时间、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际局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方面去分析。第三小问可结合华侨华人对民族工业、民主革命、抗日战争等的贡献分析作答。【尝试作答】5答案:(1)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2)特点:中国大规模海外移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晚于世界国际移民;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基本停止;70年代以后形成新的移民潮。主要原因:卷入世界市场较晚;冷战期间西方的封锁;中国的改革开放。贡献:引入技术和资金,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支援和投身于全民族的抗战。特点、特征类设问答题角度解答历史特点类问题时,还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及问题赋分的多少,决定是从某一方面还是从某几个方面思考并总结特点。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做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等。如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与以往儒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相比,其特点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相比,具有爆发时间早、经历时间长的特点。(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国运动同属旧民主主义革命,但从目的来说,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点(从经济上说,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从政治上说,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统治,挽救民族危亡)。(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领域范畴的扩大等)、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与英国、美国政治制度的确立相比,就具有艰难曲折的特点(从1789年到1875年,共和势力与封建势力经历了近百年的斗争)。(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包括的方面、侧重的方面、实行的办法等。如《资政新篇》的内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全新视角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史界观点】观点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间,持续到1800年前后,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全球6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企业;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争鸣感悟】作者从新的视角来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阶段,这与现行教材的阐述明显不同。作者以推动全球化的力量为划分依据,认为全球化经历了三个伟大的时代。第一个时代是从1492年到1800年,这是全球化1.0版本。当时衡量一个国家的标准是拥有多少人力、马车、风力和后来的蒸汽机,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国家间的融合。第二个时代是从1800年到2000年,这是全球化2.0版本。中间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带来了一定的萧条,从蒸汽船、铁船再到电话和讲算机的普及。在这一时期,推动全球化的是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到国外主要是寻找市场和劳动力。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公司之间的融合。第三个时代是2000年到现在,这是全球化3.0版本。推动全球化的动力主要是个人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平坦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这一时代真正独特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国家全球化,不是公司全球化,而是个人持续的全球化。个人必须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角度思考。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全球化主要由欧美发动,那么新阶段的全球化则向全球各种肤色的人都敞开了大门。单元质量检测(十)(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罗纳德·芬德利在《强权与富足》中指出:“一战、二战、冷战表明,要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避免冲突,世界不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这说明,战后以来国际自由贸易机制的建立()A.有效消除了战争根源B.满足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利益C.保证了全球共同发展D.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选D。根据材料“要保持世界经济整体持续发展,避免冲突,世界不分裂成不同的竞争阵营,避免过度扩张、国际恐怖主义和核扩散等非常关键”可知,自由贸易在推动世界整体发展,避免对立、冲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故选D项。72.(2020·山东高考模拟)1963年,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托宾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十年来我们在收支平衡中能够允许亏空,是因为我们的债券普遍的被作为货币接受。”材料表明当时美国()A.外部债务大幅度下降B.利用国际金融规则谋利C.黄金的储备不断增加D.任意调整黄金美元比价解析:选B。材料“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强调的是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为自己谋利,故B项正确。3.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却出现了美元过剩的现象。这可以用来说明()A.国际金融体系失去了稳定性B.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格局C.美元的价值逐渐下降D.美国经济实力逐步下降解析:选C。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固定比价,随着美国海外支出费用激增,国内黄金储备急剧减少,美元逐步贬值,故C
本文标题:(选考)2021版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提升(十四)教学案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4599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