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公开课完整版简洁通用课案2鉴赏古代诗歌的三大形象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从考查内容上看,该考点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现在你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在爸爸妈妈的眼里,很多时候你们却是弱小的。怎么样才能变成强者呢?一起来学习《我是最弱小的吗》,去书中找找答案吧。新课导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又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词)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2.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考点1人物形象考点解读知识储备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及特点类型典例傲视权贵、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夏天的一个周末,五岁的萨沙和哥哥托利亚,跟父母一起到森林中去玩儿他们来到林中的一片空地。那里盛开着美丽的铃兰花,还有一丛野蔷薇。野蔷薇开了一朵粉红的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那么娇艳。目录contents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1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2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3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4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58最新文档精品文档矢志报国、慷慨愤世。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爱恨情长、感时伤别。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着地追求真理的形象。胸怀宽广、豪放洒脱。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寂寞愁苦、身世飘零。如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重重地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续表辛苦劳作、纯朴善良。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勤劳的卖炭翁的形象,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二、诗歌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名称精析典例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如《氓》第三章以传统的比兴开头,写“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比照自己的青春,继而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作贪食而快乐的小鸟,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否则,结局悲惨,悔之晚矣。细节刻画细节刻画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感情,明确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使描写更加细腻、丰富。如张籍的《秋思》前三句平平常常,“意万重”也好,“说不尽”也好,只是一般地直抒胸臆,而结语“行人临发又开封”,使境界突现,形神毕露,骤然振起了全篇的精神,有点铁成金之妙。烘托渲染烘托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的绘画技法,意在用周围的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表现画的主题。诗歌中的烘托渲染便是借鉴中国山水画的这一传统技法以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如赵师秀的《约客》一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不至的焦虑心情。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目的在于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个性更加鲜明,道理更为深刻。例如《孔雀东南飞》中有“举身赴清池”和“徘徊庭树下”的句子,“举身”与“徘徊”对比,使其两人刚烈与优柔、软弱的性格如在眼前。衬托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另一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称“反衬”。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表现的是作者旅途归思的悲切之情。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凄苦心情。题型1抒情主人公形象学考连接1.(人教必修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请概括诗中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既要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更要抓住诗的主要内容,如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答案:一个穷困潦倒、漂泊无依,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这首诗通过诗人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的深秋景象,抒发了诗人对艰难身世的感慨,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足见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使自己白发日添,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竹轩诗兴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①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注】①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解析:把握人物形象,主要通过对诗歌中关于其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一些表现来进行概括和分析。如通过生活环境中的“竹轩”“柴门”“狭径”等,可见他的闲适;从“倦卧”“闲吟”等可以看出他的洒脱,而“竹”“雪”“梅”等意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答案:这首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请在此输入您的大标题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请输入文本93%16最新文档精品文档解题指津设问方式1.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请简要概括(或分析)诗(词)中诗人(词人)的形象特点。3.某一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解题步骤第一步:点出作者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能放在最后作为总括。)第二步:结合全诗(词)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作者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第三步:概括出蕴含的作者情感。(这一步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有些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不需要这一步的)答题模板分析形象=总括+具体分析+情感或:分析形象=具体分析+情感+总括。即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赏析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解析:扣住标题“自叙”,结合诗句“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平生肺腑无言处”逐一分析即可。答案:诗人虽贫寒、孤寂,失意潦倒,但以贫为乐,表现出贫贱不能移的处世态度;诗人宁愿安守穷途,做隐逸诗人,也不愿投身官场窃取俸禄,表现了自己冰清玉洁的高贵品格;诗人虽处境艰难,但仍不忘国家和人民所遭受的灾难,表现出一片救物济世的热忱;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充满着在黑暗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悲愤。(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注意各联之间结构上的联系,二要注意各联(或每句)的关键词,如“乐于贫”“闲吟客”“不容真”“无言处”等。答案: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表明“乐于贫”的心迹;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说明“不容真”的结果;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2.(2017·安徽淮北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解析:诗人时为浙西提刑,久旱不雨,秋禾枯焦。首联从甘霖突降写起,仿佛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颔联一个“喜”字,表现出诗人体恤民艰的崇高品质,尾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一位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答案:刻画了一位不以小我为念,关心国计民生的诗人形象。因为所管辖地区久旱遇雨,故诗人欣喜若狂,连衣服、床铺湿了也顾不得,即使没有田地,也因大雨的到来而欢欣鼓舞。(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解析:由“一夕骄阳转作霖”可以看出雨下得及时,由“岸岸深”可以看出雨下得很大。至于是如何表现的,可以从想象、叠词、视触觉结合等角度思考。表达技巧题的答题要点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答案:特点:雨大,及时。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
本文标题:2021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突破—掌握核心题型提升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5460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