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在中学化学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在中学化学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苗山中学孙成利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践,探讨,界定,模式前言: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场新的革命,其目标之一,就是进行课程改革,改变接受性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研究性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僵硬呆板的陈旧模式,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和学习选择,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近年来,本人就课堂内研究性学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体现如何构建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在此愿与同行交流。一、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提出:1.关于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综合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学习的情景,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与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从本质上讲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研究性学习无疑是探寻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它正在强烈地冲击着原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已经广泛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多侧重于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而相对忽视有关教材内容的研究性学习的探讨。2中学生搞课外研究性学习的局限性。随着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现在的中学都普遍具备与研究配套的设施,比如资源丰富的图书馆、校园网及现代化的实验室,有利于资料检索、收集和论证。但是,由于中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学习上相对紧张,空间弹性小,不利于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变需要一定的过程,若过早引入课外研究性学习,会因学生的知识范围、思维能力的不足,以及不熟悉学校内外的设施组建和人文背景等,无疑会给课外知识的搜集与调查以及研究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带来阻力和障碍。如此以来,研究必然受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以及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3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说过:中国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习惯于对已知的接受,而不习惯于对未知的探索”,这种教育现状一定要改变,而改变这种现状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但是,无论是过去的应试教育,还是今天的素质教育;无论是传统的知识传授学习,还是现代的研究性学习,对于中学在校学生而言,接受教育时间最长、机会最多的是在课堂内而不是课堂外,也就是说课内学习始终是教育的主渠道,这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靠课内而不是课外。经过几年的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探索,我认为课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效性强、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它适合于任何年级的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4课内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课内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指的研究性学习不同,它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内,以教材为主线,以课堂学习为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学生个人或小组设计研究课题和设计探究实验,在老师的帮助下,利用课堂进行实验、研究讨论与辩论,以探求新知识的教育活动。有些活动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外或家庭。课内研究性学习不同于活动课,也不同于课外研究性学习课,它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它不再以传统的课堂模式来组织学生参与教学,而是把被老师统治了上千年的讲台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舞台,把知识学习的选择权和学习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辩论,互评后,把掌握的知识反馈给老师,老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课后通过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知识的落实程度。课内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倡学生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主动参与、自主选题、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实现最大可能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几年来,笔者对课内研究性学习进行边探索边教学,认为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硬呆板的教学格局,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完全可以说,课内研究性学习是一场学习的革命。二、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探索1选题课内研究性学习不是针对每一节课,而是有重点的选取一部分课来探索。这种课的特点是,难度适宜,重点突出,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可设计多种实验论证同一结论,对传统的实验方案可以提出挑战性的验证。我主要选取了以下课题:第一册的《氯气》第一课时、《钠》、《钠的化合物》、《元素周期律》、《硫酸》、《氨铵盐》等;第二册的《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应用》、《镁、钙及其化合物》、《烯烃及其代表物乙烯》、《乙酸》、《乙醛》、《苯酚》、《蛋白质》等。2.组织形式与研究程序课内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个人独立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和全班性辩论三种形式。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内研究性学习中来,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前后左右桌的4?6位同学组成小组,在交流和商酌中,相互启发、深化理解、激活灵感、学会合作,最后通过全班性辩论的交互作用,得以共同发展和提高。其研究程序一般为:选题→课前准备(包括实验设计,帮助实验员准备实验,自己找实验材料)→课内实验和讨论→课后的延伸发展。3.考核与评价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通过个人小结(自我评价)、课后作业、随堂测验和阶段测验来考核,通过小组互评,全班总结或成果展示等评价手段,给学生充分的肯定。考核和评价的原则,既可以激励春风得意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可以帮助灰心丧气的学生重树学习的信心。总之,“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4.原则与模式课内研究性学习必须遵从以下原则:课前预习与课堂探究相统一的原则;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原则;个体探究与多向交流相结合的原则;认知能力与情感因素交互发展的原则。在课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方面、多渠道检索知识,提前作好知识大容量的储备工作,以充分开发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探究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探索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如下附图时间研究过程成员及活动方式课前学生预习课文个人预习小组讨论↓搜集相关资料↓设计研究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方法和步骤↓老师修正、补充课题↓课内学生分组研究、实验探索小组实验小组间交流全班争论↓学生交流互评↓得出结论↓老师补充、提示↓课后落实知识实验报告、个人小结、随堂测验、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阶段测验5.实例本文以中学化学课本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硫酸》(第一课时)为例谈谈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第一步:布置预习。老师事先向学生提供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无机化学》第十二章第四节《硫及其化合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生活园里的化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中学化学教与学》(2001年第4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小组群体行为。第二步:学生在充分预习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课内研究小课题,经老师修正补充,最后确定的研究内容如下:问题一、浓硫酸的物理性质(观察一瓶浓硫酸,并通过有关实验得出相关结论):色(观察):态(观察):密度(慢慢倒入水中,与水对比):溶解性(做溶于水的实验):问题二、浓硫酸的特性:(1)吸水性。(通过实验证明):实验1:将浓硫酸加入到盛有硫酸铜晶体的小烧杯中,充分搅拌,如果蓝色变为白色,则证明浓硫酸具有吸水性。(2)脱水性。(通过实验证明)实验2:用粘有浓硫酸的玻璃棒在白纸上写字,写过的地方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实验3:将浓硫酸滴到一块布料上,布料变黑烧焦,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实验4:将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20克蔗糖的小烧杯中,并不断搅拌,蔗糖逐渐变黑,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3)氧化性(通过实验证明)实验5(完成下列表格):反应物现象反应物插入铜丝插入铁丝(无氧化膜)木炭不加热加热不加热加热不加热加热浓硫酸稀硫酸(注:在试管口放一张湿润的品红试纸)问题2:冷的浓硫酸可以盛放在或容器内,原因是。第三步: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束后,以研究小组为单位,交流、互评研究成果,并得出结论,以其中一组为代表向全班汇报研究结果,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第四步: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互评、补充,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提示。第五步:老师落实知识。(一)课堂巩固练习:1.将盛有浓硫酸的敞口容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浓硫酸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冷的浓硫酸可以用什么容器来盛放?为什么?3.浓硫酸具有氧化性,而稀硫酸则没有氧化性,这种说法对吗?请举例说明。(二)课后作业:有一瓶失去标签的试剂,不知道是浓硫酸还是稀硫酸,你能想出哪些鉴别方法?注意,最后的知识落实要做到紧扣课文内容,而又不拘泥于课文内容,一定要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引向高潮。三、开展课内研究性学习的体会:1收获近年来,我在部分班级进行了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尝试。为了确定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在上学期期末,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学生一致认为,课内研究性学习为他们营造了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他们的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在课内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是完全自主的,他们有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文化体验和成功体验,因而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始终充满热情,抱有浓厚的兴趣。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选择和提出问题,而且在小组成员共同动手收集信息,动手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合作与探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某种知识,更是一种学习的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课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彼此的感情得到深化,学生渴望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更深入更广泛地开展下去。2不足由于受到课内时间的限制,学生自觉程度和认知水平各异,学生的收获不均衡。另外,对研究过程的控制,对不同学习小组的领导和组织等等,教师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失控问题,从而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目前,课内研究性学习还处于摸索阶段,须进一步改进。3今后应注意的问题:(1)必须整体优化。教师在课内研究性学习中,应注意体现教学的全员性、基础性、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创新性等特点,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实践机会,让学生体会到研究的方法和乐趣。(2)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只有正确恰当的引导,才能使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并在研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快的情感。(3)及时搞好信息反馈。课内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如何,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正需求,以逐步完善课内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教育者一定要坚定课堂改革这个方向,大胆摆脱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束缚,进一步发动学生,选择出更多的课次,让学生大胆去闯,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失败,毕竟失败也是一种体验,一种收获;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验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规范和科学的思想,体验与人合作和分享成果,课内外相结合,真正使研究性学习得以深化和提高。
本文标题:在中学化学课堂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690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