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四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汇集4篇】
四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汇集4篇】【导读】这篇文档“四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汇集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四级上册语文17、长城教学设计【第一篇】17、长城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目标: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智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新能力。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习内容分析: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体会比喻句描写的形象和联想句、总结句的作用。2、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学生学情分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了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作方南方学生,没有去过北京,也没见过长城,对长城了解的不多,所以要多利用多媒体进步介绍。教学策略设计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视频以及课件中的视频介绍让学生了解长城。2、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五、教学方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多读,以读促悟。教学过程:一、温故而知新。1、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词,朗诵重点生字词。(口头完成,课件显示)2、下面的意思可以概括成什么词语?(口头完成,课件显示)(1)(蜿蜒盘旋)像蛇一般弯来扭去,绕来绕去。(2)(气魄雄伟)气势雄壮而伟大。(3)(垛子)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4)(崇山峻岭)高而险峻的山岭。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课件出示,集体朗读,看看国内外名人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道——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2)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3)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4)以色列前总统说: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5)毛主席也曾这样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导入: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在游完长城之后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看到这句话相信很多同学有疑问了,谁有问题大胆的提出来跟大家来分享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a为什么说长城是气魄雄伟的工程,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b伟大在哪里?C长城到底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二、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长城的?(明确作者的观察顺序)三、精读课文(一)远看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1、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出来的?“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是什么意思?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长城的长?(打比方、列数字)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列出数字“一万三千里”对说明长城的长有何好处?3补充资料:(体会长城的长)一万三千多里:曾经有人专门测过,一个青年人徒步走完一万三千里大约需要508天,一年半,真长。它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这里长城跨越了多少个省份呀?我们来数数。(师生一起观看地图)7个省,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嘉峪关4、再用你们的慧眼看看文中还有哪些词语说明了长城很长?前不见头、后不见尾5、城像条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时而弯曲,时而延伸,起起伏伏,这姿态多美呀,多有气势呀,让我们读出长城的美,长城的气势。目睹这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以手指示学生读):(反复吟诵中心句,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确是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过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想不想走近看一看?好,老师也已经迫不及待了,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到了长城脚下看到它是什么样的?生自由读(二)近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1、明确观察点:这是在哪里看长城?你从哪儿知道的?对应着课本上哪一幅插图?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填空,体会长城的结构特点?(课件出示)(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很快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长城的特点,而且印象深刻)长城(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小结:长城从修建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长城还依然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它的坚固我们所有的人可以见证。3、补充资料。(体会长城的作用,以及它的高大坚固)结合课文的描述在图片上标出来:垛口、瞭望台、射口、城台成排的垛子(抵御外来的侵略,当年秦始皇就是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略,把长城连在一起的)瞭望口(用来瞭望,观察敌情的)射口(因为古代大部分是射弓箭的,所以这个就是用来射击的)方形的城台(古代不会像我们现代这样这么发达,有手机,他们都是通过烽火来传递消息,比如说只要有敌人来了他们就点燃烽火,其他城台上的人就可以看到,有时,这个城台士兵还可以在里面休息)八达岭城墙高6——9米,最高处达10米,墙体都用抗腐蚀、抗风化、性能好、硬度高的花岗岩包砌,石条最长3.1米,重1.5和1.7吨,墙体填满泥土和石块,用夯筑石;墙的上面填三四层方砖封顶,用糯米碜石灰粘接灌缝,城墙三面风雨不透。这样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样巧妙地设计,难怪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教师指示读):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过渡:在高大坚固的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想到了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其他同学,仔细倾听,并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三)长城上联想1、站在长城上作者想到了什么?2、分享感受最深的句子。(1)单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无数的手。(劳动人民修长城很艰难)“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两三千斤重,同学们,这相当于一辆大卡车的重量呀。一个人能抬起来吗?(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师生诵读:(进一步体会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修筑长城没有火车,没有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数不清的巨大条石,就靠着———(2)你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读着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拓展学生的思维,感受修筑长城的艰难)A一群人拖着疲惫的身子,在那迈着艰难的步子。。B一位监工,在那里不断地抽打正在抬着条石的劳动人民。。C一位劳动人民由于没有站稳,摔倒了悬崖下。。过渡:是的,修筑长城是多么不易,但是它还是以他的傲然的身姿挺立在的大地上。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不是一个两个人完成,而是出示句子:(3)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比较句子,把想到说给同学听。(体会到修建长城需要很多的人,工程量很大,而且很艰难)A、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B、(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补充资料:公元555年,北齐王朝修筑从居庸关到大同一段约450千米的长城,就征调民工180万。(修筑长城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3、朗读激情民族自豪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括号的动词说明作者身临其境,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油然而生)(1)让我们一起满怀赞美、满怀敬佩,深情地对古代劳动人民说-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2)、让我们一起激动地、自豪的对全世界说: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3)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3、让我们带着赞美,练习背诵第三自然段。(巩固课文的内容,加强学生语言的训练)(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四)赞美长城1、教师小结: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因为它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长城也是世界史上的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应该爱护长城。2、深情朗诵诗歌。(激发民族自豪感)长城啊长城!你向人们描绘着中华山河的锦绣,你向人们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你向人们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今天,我终于登上了长城!我站在崇山峻岭的高峰之巅,我站在气魄雄伟的城楼之上,向着群山,向大海,纵情高呼:我爱长城!我爱中华!3、在八达岭长城,我们看到,被人刻上密密麻麻的字,城砖已经面目全非。有的人在长城上表达爱意,也有人把对他人的恨留在长城上,一些外国游客也入乡随俗,将这里当作留言墙,韩文、英文等文字时有出现。假如请你在网上针对此种现象留言,你的留言是什么?(激发学生乃至全民保护长城决心)五、板书设计远看像长龙近看高大坚固17长城联想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地位伟大的奇迹四级语文上册小珊迪教学设计【第二篇】四年级语文上册《小珊迪》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上册《小珊迪》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珊迪的同情,教育学生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2、默读课文,以地点变换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发生——发现,请求——乞求”两组词,能用“猜想、断定、诚恳”造句。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对小珊迪神情和言行的描写是为了表现小珊迪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的好品质。2.通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发展的不同地点,给本篇课文分段,从而懂得记事文章分段的不同方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由师范读引入课题。(一)师有感情地范读全文。1.这个故事主要写了谁?2.他起先干什么到后来又怎么样了?第1页3.体会老师是用怎样的语调读完全文的?(老师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读了一个名叫小珊迪的孩子被迫卖火柴为生,又不幸被马车撞倒,最后悲惨死去的事)(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悲惨的故事,板书:15.小珊迪二、激发感情。(-)请同学自由轻声读全文。1.
本文标题:四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283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