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德育原则:1.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2、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尊重学生;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4、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针对个人特点与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加以教育;针对地区)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6、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2=0现象,家访)(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对每个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4、巩固性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原则:1、学生主体原则2、因材施教原则3、集体教育原则4、民主公正原则5、严慈相济原则6、以身作则原则促使态度改变的方法:1、条件反应法(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2、提供榜样法3、说服性沟通法(实事求是,晓以利害,单双面结合,考虑学生原有态度,循序渐进)德育方法:1、说服法(明确的目的性;注重差异和时机;具有趣味性;教师要以诚待人))2、陶冶法(创设良好的情境、启发与引导相结合)3、锻炼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要严格要求)4、榜样发(可接受性原则;真实性;时代性;德智并重)5、奖惩法班主任工作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2、奖励法3、榜样示范法4、契约法5、惩戒法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2、谈话法3、分析书面材料4、调查研究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演法)2、谈话法(问答法)3、读书指导法4、演示法5、参观法6、实验法7、练习法8、实习法9、谈论法10、发现法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一、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一定问题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3、教师引导学生识别知识问题、分析问题并制定解决计划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二、认知学徒教学模式(示范、指导、消退、练习)三、随机进入教学(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四、支架式教学(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五、自上而下的教学常见的教学模式:1、范例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5、情境—陶冶教学模式(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学、情知教学)教师的常规角色行为:1、父母的替代者2、知识的传授者3、学生的楷模4、集体的领导5、“法官与裁判“6、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着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班主任的职责与角色:1、学生健康成才的守护者2、班级工作的领导者3、学校教育计划的贯彻者4、各任课教师的协调者5、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教师的职业素养1、专业知识素养a、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2、专业才能素养a、教学技巧B、教学能力C、教研能力3、专业精神素养班主任的素质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2、坚定的教育信念3、对孩子炽热的爱心4、较强的组织能力5、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意识6、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7、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8、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9.一定的心理指导能力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2、阶段性3、不均衡性4、差异性5、互补性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促进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3、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3、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4、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皮亚杰1、发生认识论——从低级水平过渡到高级水平的问题2、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3、认知发展——图式、同化、顺应、平衡维果茨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类社会文化借助语言2、心理发展的本质——心理机能由低向高转化3、认知发展的三种观点——内化。“最近发展区”理论。支架式教学。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八个阶段(0~1婴儿信任感,1~3儿童早期自主感,3~6学前期主动感,6~12学龄勤奋感,12~18青年同一感,18~25成人早期亲密感,25~60成人中创造力,60以上完美感)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能表达)2、智慧技能(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3、认知策略(会学习,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4、动作技能(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5、态度(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动作技能理论:1、习惯伦(主张用习惯来解释)2、认知观A、闭环理论:人的动作技能的学习是对反应信息进行加工并减少错误的过程,不是习惯强度的增强,自我反馈内部反馈B、开环理论:不涉及反馈信息的加工和作用3、生态观:动作执行者与发生的环境相互作用迁移理论:材料常用知识一、教育学学生的本质属性:1、一个完整的人2、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发展需要的人4、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当代学生的特点:1、身体素质得到改善,生理成熟提前2、注重个人发展,追求自我完美3、自我意识较强,价值观念呈多样化4、关心国家大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5、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积极与不良影响同时增多6、学业竞争加剧,心理问题增多7、平等意识增强,富有宽容精神教师角色的更新转换:1、学习的促进者2、学生的交往着和合作者3、终身学习者4、教育教学行为的研究者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劳动的特点:1、对象的能动性2、方式的示范性3、手段的创造性4、效果的隐含性5、时空的广延性6、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统一的工作方式教师的职业素养1、专业知识素养a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b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C、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2、专业才能的素养(教学技巧、教学能力、教研能力)3、专业精神的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一、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思二、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拟定专业发展路径)三、以常日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途径与策略:1、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波斯纳)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与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师生关系的模式1、专制型(命令、权威、疏远)2、民主型(开放、平等、互助)3、放任型(无序、随意、放纵)三种师生关系模式对学生的影响1、专制型:当老师在场时成绩高于教师不在场;教师一离开课堂学习就明显松垮2、放任型:不仅道德差,而且学习也差;谁也不知道应该做什么3、民主型:学生学习的质和量都很高;不论教师在不在教师,学生的努力程度适中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1、民主平等2、尊师爱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爱生是尊师的基础)3、教学相长4、心理相容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途径:1、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首要途径)2、在课外活动中建立和丰富起来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方法:教师—1、加强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流2公平、公正、无私、不偏爱3、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学生—1、尊敬教师2、理解教师3、努力学习二、心理学简述学生性格差异的教育异义1、培养学生良好性格2不同性格进行教育3、掌握学生气质和性格特点论述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一)1、观念的可利用性(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利用)2、观念的可辨别性(新的与原有的可辨别程度不同)3、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稳定、清晰的观念能为新材料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二)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简述影响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一)内部条件: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二)外部条件1、家庭坏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设置具体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方法2设置榜样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5、注意主义学生的归因倾向(二)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动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教师心理的特殊意义1、给学生了解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2、有助于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3、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4、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5、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社会因素1、工作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差2、社会的变化3、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变化4、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态度5、社会价值观混杂(二)职业因素1、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2、职业的高压力3、一个比较孤立、比较封闭的群体(三)个人因素1、人格因素2、个人生活的变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一)教师的自我调适1、进行身体锻炼2、改变行为方式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二)学校管理改革1、满足教师需要2、根据个人心理特征管理3、优化环境(三)社会的协同支持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2、正确实施改革3、帮组提高教师的形象三、德育德育的过程规律(一)德育过程是促进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1、知是情与行的基础2、情是知转化为行的催化剂3、意对行起维持作用4、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1、注重品德发展的全面性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3、注重品德发展的针对性(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2、为学生提供内容形式多样化的活动3、激发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创造活动(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转化的过程1、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该要考虑他们现有的发展水平2、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3、要促使学生呢个进行自我道德教育(四)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长期性的特点:1、具有阶段性2、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3、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4、品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的特点:1、个体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型2、在个体品德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3、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德育原则:1.疏导性原则(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2、长善救失原则(“一分为二”看待学生;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要尊重学生;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4、因材施教(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针对个人特点与道德状况有的放矢加以教育;针对地区)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通过个人影响集体)6、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2=0现象,家访)(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使校内
本文标题:德育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44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