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在职攻读工程硕士招生简章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学校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一所文、工、艺、管、理、经、法、教多学科协调发展,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1个博士点和44个硕士点。我校自1981年来开始培养工学研究生,目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的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电路与系统等专业的硕士点。自2003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2006年我校招收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2006年新增)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一、报名条件1、考生已经取得学士学位(对只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但未获得学士学位的人员,我校将按照不超过当年录取限额10%的比例适当录取)。2、招收对象: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3、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领域的考生无工作年限的限制。二、招收的工程领域与方向1、工程领域: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代码:430109)集成电路工程领域(代码:430110)2、研究方向:我校在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两个领域内,设有如下研究方向。工程领域(代码)研究方向(代码)所属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430109)(01)数字广播技术信息工程学院(02)数字电视技术(03)广播电视监测技术(04)广播电视发送技术(05)有线电视网络技术(06)多媒体技术(07)微波与卫星通信(08)媒体信息系统计算机与软件学院(09)网络工程与计算机应用集成电路工程(430110)(01)DSP技术与应用信息工程学院(02)嵌入式系统计算机与软件学院(03)软硬件系统联合设计2三、报名方式报名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各省网上报名时间、网址以及现场报名时间、地点于7月10日前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网址向社会公布。初试考生可在当地报名和考试。1.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为7月中、下旬。考生可登录相应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报名网站,按照要求填写、提交报名信息。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可在北京市学位办公室指定地点考试,网上报名时间:2006年7月12日8:00—7月26日20:00;网上报名系统指定网站为:日。报考者在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持网上报名编号到各指定现场报名点,缴纳报名考试费(80元)、照相并确认报名信息。在北京参加考试的考生现场报名时间为7月28日—7月31日;地点在中国地质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准考证》由考生在报名网址上下载,时间为9月20日至10月20日止。四、资格审查报考者在网上填写报名信息前,须认真阅读上述报名条件,确定自己符合报考资格。考生下载《2006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考资格审查表》。贴本人近期二吋免冠照片1张。由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在其照片上加盖公章,并对其所填写的内容进行审查确认,填写推荐意见。考生须在2006年9月20日之前(以邮戳为准),用特快专递将签有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的报名资格审查表1份、相关学历、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寄到我校进行初审,地址为: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100024。报考资格复查将在复试阶段在中国传媒大学进行,时间约在2006年12月,具体时间见我校研究生院招生主页信息公告栏发布的信息。届时报考者须出示以下材料: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原件。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或提供虚假信息的报考者不予录取,责任由考生自负。五、入学考试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部分,初试为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复试为我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1、初试:所有考生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GCT”考试(考生取得的“GCT”成绩有效期为两年)。考试时间为2006年10月22日,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GCT”考试的主要内容包含英语、数学、语言、逻辑四个部分,其命题范围请见《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2005年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复试:3达到我校规定的“GCT”成绩分数线的考生,可以参加我校的复试。考试时间约在12月份,具体日期待定,考试地点在校内,届时请考生留意研究生院网站相关通知。持有2005年“GCT”有效成绩的工程硕士考生,符合我校规定的“GCT”成绩,愿意报考我校的,可以在11月10—20日向我校研究生院申请参加复试,经审核同意后可参加复试。复试形式为面试和笔试,电子与通信工程01-07方向笔试内容为《信号与系统》;08-09方向为《计算机技术》;集成电路工程为《数字电路》。初试成绩、复试资格等均在我校研究生院网站查询,不另外邮寄书面通知。六、培养方式及年限1、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现行的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强调学位获得者要掌握某一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门知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承担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2、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课程学习阶段与学位论文工作阶段。课程学习阶段实行学分制,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实行科研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申请答辩制。3、学员在学期间,应修满32学分的课程。其中外国语、政治理论和专业学位课程等必修课程不少于17学分。课程教学采取面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方法。兼顾学员进校不离岗的特点,利用半业余时间上课。4、修满相应学分的学员,经资格审核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阶段。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学员本单位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实际,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背景和应用价值。5、科研与学位论文一般由我校导师与学员所在单位推荐的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员在学位论文完成后,向学校提出学位论文答辩申请,由答辩委员会组织其学位论文的答辩。6、学制:2.5~5年,学员以“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注: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学员被录取时,不具备获得学士学位后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这一条件的,需在修完相关课程并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实践两年以上,方能进行硕士学位论文答辩,集成电路设计工程领域学员的硕士论文答辩不受工作年限限制)。7、通过课程考试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由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审核批准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七、录取与入学1、我校根据考生初试和复试的成绩,自主制定录取分数线,自主录取。招收人数根据我校的培养能力,由我校自定。2、录取的考生于2007年春季入学。3、学员在学习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医疗费用等由所在单位负担。学习期间不转户口、人事关系。4八、费用1、整个工程硕士培养过程收费3.0万元,分两个阶段收取。其中课程学习阶段收费1.8万元;学位论文工作阶段收费1.2万元。2、学员参加面授学习、考试、论文答辩等所需的食宿、交通等费用全部自理。九、联系方式1、研究生院地址: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邮编:100024电话:010-65779702、65779227Email:yzhb@cuc.edu.cn留言本:、信息工程学院邱净老师电话:010-65779353E-mail:ies1@cuc.edu.cn3、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陈跃芳老师电话:010-65779210Email:cyf@cuc.edu.cn5附:研究方向介绍“数字电视技术”方向介绍广播电视的数字化时代已经到来。目前,广播电视技术已经开始由模拟向数字方向逐步发展。数字电视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有视频演播室技术、数字视频压缩技术、数字特技、HDTV、3DTV技术等。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字信号及信源编码,如MPEG-4、H.264等信源编码技术研究;分布式视频编码研究;数字电视多格式多码率转换的研究;高清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技术研究;HDTV质量评价、测量、监测技术研究;3DTV技术研究;信息传输及信道编码技术研究;IPTV关键技术研究;视频信号加、解扰研究;台内网络化技术的研究等。“数字广播技术”方向介绍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广播技术正以大的步伐由模拟制向数字化过渡。数字卫星广播、数字有线电视、地面数字广播等各具有不同的特点、相互补充,是今后广播电视覆盖的主要方式。数字音频广播(DAB)和数字视频广播(DVB)在确保高质量和高频谱利用率的基础上,正在向数字多媒体广播(DMB)发展。数字广播技术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数字电视信道编码技术研究;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编码调制器研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SFN技术及服务器的研究;基于编织码的FM带内同播数字音频广播研究;移动图像传输系统的研究;数据广播关键技术研究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方向介绍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如何实现国家信息安全是目前重要而迫切的热点问题。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体系,加紧对广播电视信息安全策略的研究已成为日趋紧迫的问题。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短波线路计算机仿真与干扰分析;数字声音广播传输线路的系统分析与仿真;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广播电台监测系统研究;基于海量知识挖掘的安全播出支撑平台研究;基于仿生技术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测系统的研究;广播电视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等。“广播电视发送技术”方向介绍发送技术是广播电视无线大范围覆盖的有效解决手段。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发送手段不断更新,对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促使现有6数字与模拟发送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研究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中波广播、短波广播、地面电视广播、微波卫星广播的地面发射技术;各种地面发射标准的研究;移动电视关键技术研究;数字广播发射机非线性失真校正的研究;广播电视发送设备的研制与开发等。“有线电视网络技术”方向介绍近年来,光纤技术的发展和光器件的突破,微电子技术的进步,数据压缩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的发展。广播电视宽带综合信息网是由电缆、光缆、卫星、微波等组成的交互、高速、多功能、大容量的网络,它把千家万户都连结起来,把广播电视、通信、计算机、消费电子的信息传输和交互式服务纳入同一信息网中,为国民经济服务。该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的内容有: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三网融合方案研究;DVB-C以及有条件接收系统的研究;数字有线电视增殖业务的研究;光纤数字干线传输网的研究;面向广电设备的综合测试环境的研究;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IPTV技术在HFC上的应用研究;电视节目综合评测系统的研究;开放式跨媒体内容业务模式与标准体系研究;边缘流媒体IPQAM网关研究等。“多媒体技术”方向介绍多媒体的含义是将声音、图片、文字、图像、视频信息等,通过逻辑关系融为一体,使之具有统一性及实时的交互性。多媒体技术融合了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多种学科,具有表现力丰富、符合人们的思维和认知习惯的特点,特别是在信息的表达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成为当今信息技术中的热点。本方向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技术研究;数字电视节目交换语言研究;新型多声道数字音频播放系统研究;基于内容的视频自动分类系统研究与实现研究;多媒体通信系统研究等。“微波与卫星通信”方向介绍微波与卫星通信方向涉及微波技术、天线技术、电波传播理论、通信技术、模拟和数字技术
本文标题:工程硕士doc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2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