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中国汽车产业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
中国汽车产业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作者:陈俊科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参考文献(25条)1.陈清泰.刘世锦.冯飞迎接中国汽车社会20042.自仲林.王文莲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分析与战略优化20033.赵英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3(4)4.张汉林复兴之路:WTO与中国经济未来(制造业卷)20025.曹建海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2003(04)6.郭克莎加入WTO后的中国工业20037.刘世锦.郭克莎新时期汽车产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重新估计[期刊论文]-宏观经济研究2002(2)8.高莉中国汽车工业:政府管理体制绩效分析[期刊论文]-改革2002(1)9.干春晖.戴榕.李素荣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2(8)10.夏大慰.史东辉.张磊汽车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组织200211.钱平凡.赵耀加入WTO后我国大型汽车集团竞争力的现状与提升[期刊论文]-管理世界2002(10)12.刘世锦.冯飞汽车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2(6)13.平新乔.魏军锋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规模和企业数量研究[期刊论文]-经济研究2001(11)14.郭克莎汽车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期刊论文]-财经问题研究2001(9)15.张文魁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现状和重组政策取向[期刊论文]-财经科学2001(4)16.干春晖国际汽车厂商组织结构变化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00(4)17.张纪康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市场效应1999(04)18.许辉我国汽车工业进入壁垒与进入壁垒失效研究[期刊论文]-管理世界1999(5)19.刘冰中美汽车生产与消费的比较1999(12)20.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199621.张平技术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产业控制1996(01)22.汪志平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和产业保护政策1995(10)23.AMichaelSpenceInvestment,Strategy,andGrowthinaNewMarket1979(01)24.AsplundM.SandinRNumberoffirmandproductioncapacityinrelationtomarketsize1999(01)25.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3)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韩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分析2004该文从汽车产业切入,诠释经济全球化时代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内涵,并分析跨国公司对中国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指向性以及对中国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影响,最后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次上探讨如何构建区位竞争优势的问题.论文主要按以下逻辑结构展开.首先,经济全球化时代区位对企业和产业发展起重要作用.通过研究跨国公司经典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的区位特定优势,指出区位特定优势已不能解释新背景下跨国公司投资的区位选择;从竞争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中提炼出区位竞争优势这一新概念,并界定区位竞争优势的内涵,并诠释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其次,该文通过分析汽车产业的特性和世界著名汽车城的特点,初步得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世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的特点,总结汽车业跨国公司对区位竞争优势的强烈指向性,并得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主要构成要素,进而为中国建立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第三,日益全球化的汽车产业以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围绕汽车产业跨国公司所开展的激烈的引资竞争,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区位竞争优势.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实际上是由各区域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集合,因此,构建国家层次的区位竞争优势需要从构建区域层次的区位竞争优势入手.该文通过研究中国汽车产业的空间格局,得出中国有发展潜力的几个汽车产业集聚区.论文发现,在中国主要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区位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政府因素和跨国公司因素是影响中国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极其重要的变量.据此,提出构建中国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的基本原则和步骤.最后,该文选择长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如何构建长春汽车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位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中市场因素和需求条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尽快建立起中国汽车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和政府是中国汽车产业空间格局的重要影响力量,要在构建原则中加以重视;长春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最主要的是依靠研发力量的发展,政府要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2.期刊论文韩凤.刘继生.HANFeng.LIUJi-sheng构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以长春市为例-人文地理2006,21(1)区位建立竞争优势才能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由此,本文提出区位竞争优势这一概念.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制造业所需的区位竞争优势内容具有两种社会的交叉特点,极富代表性.本文选取受跨国公司影响巨大的汽车产业为分析对象,将区位竞争优势的内容分析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并以长春市为例,对条件并非最好的区位提出构建区位竞争优势的思路.3.学位论文李云霞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研究2008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附加值高,关联度大,对发展我国经济、提高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提高家庭生活水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汽车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汽车产业的激烈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者的挑战,中国汽车产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取得较好的竞争优势。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目前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圈之一,也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具有很强的地理和经济优势,因此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加速,不仅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也是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率先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区域。本文主要运用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基本理论对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及其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具体分析了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利用“地理系数法”对长三角产业集群现象进行了判断,得出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存在集群现象,并且集群的速度也在加快;同时借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考国内现有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指出了目前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的相关理论,并对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和优势、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等做了简要的分析,指出汽车产业实施产业集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参考国内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评价体系,指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所在,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托。其次,分析了长三角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同时根据西方识别产业集群的“地理系数法”对长三角汽车产业进行分析,指出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现象已经形成,并且集群现象正在加速,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份分析法,从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对长三角汽车产业竞争力在全国汽车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第三,根据国内外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并结合汽车产业的特点,建立了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从产业规模、产业竞争力、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五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定量的分析了长三角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最后,基于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从提升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宗旨在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希望能够为汽车产业企业的经营发展与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壮大产生积极的影响。4.学位论文李作奎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研究2004汽车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准、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汽车产业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中国汽车产业与汽车强国相比,存在规模不经济、市场价格高、市场集中度低等缺点,但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整个产业缺乏产业组织能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产业组织形态是提高产业经营活动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的保证。企业间通过一系列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资金、技术、产品和知识在企业间有目的的流动,不但能够提高整个产业组织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单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传统的汽车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是以资源的占有、控制为理念,从而形成了目前100多家“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型整车企业——汽车集团都有自己的零部件配套体系。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并购、重组的频繁发生,逐步形成了以资产、资金为纽带的三大汽车集团。这样虽然提高了产业的集中度,但是集团内企业优质资产没有得到融合,重复生产、重复建设和过度甚至是恶性竞争现象愈演愈烈。这种以控制资源为目的的粗放式的发展不能增加产业组织能力,或者说没有最大化地增加产业组织能力。企业的盈利增长率也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不能不令学术界和实业界感到忧虑。国内外研究中国汽车产业和研究产业组织的学者很多,但是能够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中国汽车产业的实际问题的却很少。鉴于此,本文从5部分对中国汽车产业组织进行论述:第1部分是从企业(企业家)角度对产业组织进行了一个诠释——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产业组织的真正直接行为主体不是政府,而是企业或企业家,其目的是在产业组织中实现本公司的管理外延或文化外延,从而建立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和抗拒外部风险的生存共同体。第2部分总体概括了中国汽车产业组织问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今天,这种强调公司占有、控制更多资源为基础的传统产业经营模式——以产权为纽带的纵向一体化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竞争环境和公司未来发展的需要,必须做出新的战略选择。因此,本文第3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组织内外环境和产业组织现状,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形态是由于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的行为主体——企业或企业家——没有把有形的控制之手伸到企业边界外,未能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本企业能力;本文第4部分有针对性地对中外汽车产业组织的特点进行了国际比较。在第3、4部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汽车产业组织问题,本文第5部分借鉴了日本“企业系列”和美国“外包制”和德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3种产业组织——业务纽带联结的生产领导体系、混合生产协作体系和汽车产业的扩展企业——供中国汽车产业选择。他们给中国汽车产业组织的行为主体提供一种把有形的控制之手伸到企业边界外,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提高本企业能力的思路,旨在克服和转化中国汽车产业劣势,培育和发展其优势、走前向非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的道路,形成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优势互补型和优势加强型的广泛合作,建立中国汽车产业自己的产业组织,从而提升单个企业能力,形成一种即竞争又联合,有分工、有协作的产业生存共同体。本文把中国汽车产业和产业组织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并提出3种产业组织形态运用于中国汽车产业这一实践是本文的一大创新。以期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改观中国汽车产业组织形态不合理的安排,对实践产生促进作用。5.期刊论文倪琳.邓宏兵.NiLin.DengHongBing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与竞争优势的经济学研究-特区经济2007,(3)在阐述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武汉汽车产业及集群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提升竞争优势的武汉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政策建议.6.学位论文谭文杰广东汽车产业竞争力比较分析——基于扩展的偏离份额法2008在中国各省区的经济增长中,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日益显著的贡献。其中,汽车产业作为与上下游产业关联度极高的重工业产业之一,对我国和各省区经济增长更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近年来,广东省的汽车产业在国内汽车产业中发展最快,总产值和利润总额最高。怎样评估特定区域产业的竞争力,为今后其发展提供理论
本文标题:中国汽车产业有效竞争的路径选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7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