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学习目标认识情绪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趋势及特点。了解幼儿基本情绪的发展和高级情感的发展,掌握幼儿依恋的特点。基础知识1、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如幼儿见到妈妈高兴,见到医生恐惧。基础知识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而情感只有(人类)才有。动物也有情绪动物也有情绪(2)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情感是(内隐的、稳定的)。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思考北京申奥成功,人们欢呼雀跃,十分兴奋,这属于什么?情绪,是外现的、暂时的人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自豪感和尊严感,这又属于什么?情感,内隐的、稳定的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心理活动的激发者。如:情绪愉快,儿童愿意学习。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2)情绪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推动幼儿的认知活动。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如: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猴子。幼儿喜欢猴子,不喜欢河马。喜欢观察研究猴子1、情绪状态对婴幼儿智力操作有不同的影响.2、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3、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倒U字相关,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优。不同情绪状态对智力操作的影响(孟昭兰)4、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呈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5、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淡漠无情,都不利于儿童的智力探究活动,兴趣和愉快的交替,是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惧怕和痛苦对儿童智力发展不利.(3)情绪对意识产生的作用----情绪促进了意识的产生、发展和复杂组织的形成。婴儿最初的情绪体验就是最初的意识。(4)情绪对儿童交往发展的作用----是儿童交往的重要手段。如:用表情(情绪的外部表现)与人交往。用表情交往情绪的外部表现,即表情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之一,特别是在婴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占特殊、重要的地位。婴幼儿掌握语言之后,表情仍然是婴幼儿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与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的人际交往。(5)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的作用--------影响个性的形成。得到父母关心、爱抚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反之则孤僻胆怯。儿童在与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触中,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儿童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就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是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的一般趋势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中,涉及社会性交往的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1岁半和3岁儿童三类微笑的比较自己笑对教师笑对小朋友笑总数年龄次数%次数%次数%次数%1岁半6755.34738.8475.791211003岁11715.6233444.5929839.79749100其他研究也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情感表现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学前儿童同老师的情感交往多于同小朋友的情感交往。(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在3岁前儿童情绪反应动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满足是其主要动因。3~4岁幼儿,情绪的动因处于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不仅与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状况是制约幼儿情绪产生的重要社会性动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状况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情绪的重要原因。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都不和我玩!为什么哭?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思考:为什么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1)小班儿童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2)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重视、注意、表扬。幼儿最高兴的:老师表扬、喜欢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欢(三)表情的社会化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运用社会化表情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解释面部表情和运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长。一般而言,辨别表情的能力一般高于制造表情的能力二、情绪情感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情感的丰富化1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绪情感的深刻化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学前儿童情感的深刻化,与其认知发展水平有关。有的研究认为,是学前儿童产生愤怒的动因有三种:⑴生理习惯的问题⑵与权威的矛盾问题⑶与人的关系问题新生儿游泳三、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小儿童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随着幼儿脑的发育及语言的发展,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幼儿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起初是被动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于服从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幼儿晚期,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才逐渐发展。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婴幼儿的情绪是非常不稳定的,短暂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但是,总的来说,幼儿的情绪仍然是不稳定、易变化的。婴幼儿的情绪不稳定,与其情绪情感具有情境性有关。婴幼儿情绪的不稳定还与情绪的受感染性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3、情绪情感从外显到内隐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儿童的情绪完全表露于外。随着言语和幼儿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发展,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其外部表现。儿童调节情绪的外部表现的能力的发展比调节情绪本身的能力发展得早。幼儿晚期,情绪从外露到内隐,具有内隐性。大班幼儿能控制不愉快情绪,哭减少了。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如:摔倒。幼儿在幼儿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能努力控制不哭,但家长接出幼儿园立即大哭。小班幼儿情绪外露判断: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就说明他情绪没问题。错误,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能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表达情感。第二节情绪情感的发生和分化一、情绪的发生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一)原始的情绪反应1.本能的情绪反应观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儿童出生后就有情绪。初生的婴儿即可有情绪反应,如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舞动等,可以称为原始的情绪反应。2.原始情绪的种类(1)怕新生婴儿的怕是由于大声和失持引起的。(2)怒新生婴儿的怒是由于限制儿童运动引起的。(3)爱新生婴儿的爱是由抚摸、轻拍或触及身体敏感区域产生。(二)情绪的分化(理论)1、学习理论代表人:华生、斯金纳等观点:先天的情绪反应(害怕;爱;愤怒)后天学习获得(恐惧产生)观察学习评价:认为情绪是通过学习和观察获得情绪学习过程停留在简单的分析华生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有三种:怕、怒、爱。多数心理学家认为,原始的情绪反应是笼统的,还没有分化。二情绪的分化(一)布里奇斯的理论1、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二)林传鼎的研究初生婴儿的情绪已经分化。新生儿已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应:一种是愉快情绪反应,一种是不愉快的情绪反应。第一个月的后半月----第三个月末,相继出现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4-6个月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情感。3岁到入学前,陆续产生了20多种情感。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认为儿童情绪分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泛化阶段(0~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2)分化阶段(1~5岁)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三)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制订了面部肌肉运动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测查、分析工具。婴儿出生时具有五大情绪: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4~6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时,出现愤怒、悲伤;5~7个月时,出现惧怕;6~8个月时,出现害羞;半岁~1岁,出现依恋,分离伤心、陌生人恐惧;1.5岁左右,出现羞愧、自豪、骄傲、操作焦虑、内疚和同情等。总结:初生婴儿的情绪是笼统不分化的,1岁以后逐渐分化,2岁左右,已出现各种基本情绪。第四节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一、哭儿童出生后,最明显的情绪表现就是哭。哭最初是生理性的,以后逐渐带有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啼哭会减少。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的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招引别人的啼哭2.笑:自发性微笑、诱发性微笑、社会性微笑(4月左右)3.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或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月)、怕生(6月)、预测性恐惧(2岁)4.依恋:指婴儿对某个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分离的情绪。二、笑(一)自发性的笑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二)诱发性的笑1反射性的诱发笑2社会性的诱发笑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三、恐惧本能的恐惧、与知觉或经验相联系的恐惧(4月)、怕生(6月)、预测性恐惧(2岁)怕生四、依恋(一)定义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依恋(二)婴幼儿依恋的特点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三)婴幼儿依恋的发展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3个月前:喜欢看所有人的脸。0~3个月,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没有依恋特点。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6个月:偏爱母亲,不反感他人。3~6个月,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6个月:依恋母亲,别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6个月到三岁,表现出依恋行为特点,依恋感建立,分离焦虑产生。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7个月后:依恋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老师。三岁以后,建立起双边的人际关系。判断:幼儿与人形成依恋的性质是一样的。分为安全性、回避性、反抗性三种类型四、依恋类型(性质)1安全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苦恼,回来后平静,占70%。2回避性依恋: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无依恋”,占20%3反抗性依恋:母亲离开大哭大闹,回来后又拒绝亲近。“矛盾型依恋”,占10%依恋的意义建立信任感,是成人后人际关系的基础。发展好奇心与探索欲。亲密关系的代际“遗传”。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幼儿情绪
本文标题:第十三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858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