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二年级第十四周周末辅导语文试卷(A卷)(教师用)
1高二年级第十四周周末辅导语文试卷(A卷)(教师用)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积聚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形象地称为“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称之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那么,面对越来越多的“蚁族”,社会该如何看待之?从低收入的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身上,我们可以明显感知,大学生身价下跌的严重程度,更可以感受大学生群体内心的失落程度。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劳动力过剩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困扰低学历者的问题,一大批高学历者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中,并且增长的趋势令人担忧。“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首先,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在此意义上,上学不仅仅是为了得到满足或效用。相反,“公共和个人用于教育的费用,意在获取生产性‘存量’。这种‘存量’包含在人体中,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而这些服务对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正是以上原因,家庭千方百计地使家庭成员在踏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较高层次的学历或学位。但是,“蚁族”的出现,似乎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其次,“蚁族”是个与流动、社会地位、声望密切相关的问题。社会学家杰克思在《谁将出人头地:在美国取得经济成功的决定因素》一书中,对美国高等教育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在上大学费用急剧膨胀的今天,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而这张门票是否有效呢?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受过较多教育的男子比受过较少教育的男子所从事的职业地位都要高些,挣钱要多些。因此,“蚁族”的出现,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其恶化的趋势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否则,与之相伴的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为整个社会的公平和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最后,“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道理很简单,即使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然而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社会仍需要大批的人才——大学生。应看到的是,“蚁族”的出现证明“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相对要少,渠道也不顺畅,在社会地位上却处于“要上不上,要下不下“的尴尬境地。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不完备的教育投资环境很难使教育投资得到最大的收益,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实际上也给普通家庭带来更多的不利。“蚁族”出现,不仅仅是个体的风险,更是社会的风险,如果任由其叠加,形成积聚效应,不但对个体是一种伤害,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形成隐患。1、下列关于“蚁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蚁族”是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的又一群体。指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B、低收入大学毕业生被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高智、弱小、群居”等特点2相似。C、劳动力过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社会流动乏力,是“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D、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蚁族”有可能带来社会风险的积聚。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是没有区别的。B、舒尔茨和杰克思都认为公众接受教育对个体而言最重要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C、只要改善教育投资环境,完善社会体制,“蚁族”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D、社会需要大批人才,大学生就业却难,是因为“80后”向上流动的机会少渠道不顺畅。3、下列对“谨防‘蚁族’背后社会风险积聚”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众教育投资最重要的可能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B、教育远非一种消费行为,“蚁族”的出现可能带来公众投资教育意愿的降低。C、社会流动乏力和社会分层困境,将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运行构成风险隐患。D、“蚁族”的出现,是个体风险,更是社会风险,任由其叠加容易形成积聚效应。参考答案:1、C(无中生有。文章第五段,“‘蚁族’”的出现有着深刻复杂的社会因素,并不单单是教育、大学生或者体制的原因”,文章并没有指出“蚁族”出现的主要原因。2、D(A文章第二段指出,劳动力过剩不仅困扰低学历者,也影响了一大批高学历者,并没有涉及在劳动力过剩面前有没有区别。B舒尔茨认为公众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生产性“存量”;“将来能提供各种服务”,“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是最重要的可能;杰克思认为,“人们之所以上大学,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把学位作为一张获取地位高、收入多的工作的门票”。C、太绝对,“充足条件”应改为“必要条件”。3、A(强加因果)二、古代诗文阅读(25分)(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勤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3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完:灭亡。B.吾居长,当任罪任:承担。C.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宥:宽恕。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觐:拜见。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②兄年老,吾自往辩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⑥他得官者复数人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③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D.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l)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4.解析:A项,完,根据上下文语境应为“保全”。5.解析:A(组合题用排除法,排除③是太祖的话,④说的是湜的为官功绩,不属于“孝弟敦行”;再排除⑥说的是郑氏愈显。也不属于“孝弟敦行”。)6.解析:C(“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说法错误,文中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只是郑氏得官很多,没有说王氏。)译文:郑濂,表字仲德,浦江县人。他们家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不分家,历时三百年。郑家的家法规定,由一个人来处理家族中的政事。郑濂受了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知遇之恩,弟兄因此逐渐显赫。郑濂到京城去,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家族使之维持长久的道理,并赐给他御果,郑濂感谢赏赐,把水果揣在怀中回到家中,将水果剖开分给家人。太祖听说了很感叹,想要赏赐官职给他,郑濂以自己年老推脱。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4有郑家几千人完全没有损害(意指没有人犯罪)。有人状告郑家人通敌,官吏来郑家抓捕犯人,郑家兄弟六个争着想去,郑濂的弟弟郑湜争着要去。当时郑濂在南京城,告诉他说:“我是长兄,应当去顶罪。”郑湜说“哥哥你年纪大了,还是我自己去申辩吧”。两个人争着要去坐监。太祖皇帝召见他时说:“有这样(品行)的人,可能跟着别人去犯罪吗?”就宽恕了他们,并马上提拔郑湜为左参议,命令他推举几个熟悉的人做官。郑湜推举同一个郡的王应等五个人,太祖都赏赐“参议“这个官职。郑湜表字仲持,当官时很有声誉。南靖的老百姓叛乱,被诬陷的有几百家人,郑湜对前来镇压的几位将领说明了这个问题,便全部释放了这些人。又过了一年,进京觐见皇帝,死在了京城。(明太祖年后)十九年时,郑濂因为犯罪应当被捕入狱,他的弟弟郑洧说:“我们家号称义门,古代有哥哥代替弟弟去死的,我怎么能不代替哥哥去死呢?”然后去告诉官吏愿意服罪,于是被问斩于街市。郑洧,字仲宗,宋濂是他的老师,在学术上有作为,他死了,老百姓很哀伤,私自给他取了个谥号“贞义处士”。郑濂去世了,弟弟郑渶继承他的位置。二十六年的时候,东宫缺少官员,让朝廷推举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为人宽厚者,众人推举郑家。太祖说:“那里的王家也是模仿郑氏的家法。”于是征召两家子弟年龄在三十岁以上者,全部都到京中,让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勤两人担任春坊左右庶人的官职。后来,朝廷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从没有官职提拔为礼部尚书,当了一年有余就退休。永乐元年的时候被被朝廷作为太祖朝的旧官员留下来,没有多久,再次辞官而去。家族中得到官职的还有好几个人,郑家越来越显赫了。最开始的时候,郑渶曾担任官职“浙江行省宣使”,主持家族政事好几年。建文帝表彰这个家族,郑渶十分感谢,建文帝亲自写了“孝义家”三个大字赏赐给郑家。燕王朱棣的军队打进来,有人告发建文帝藏匿在郑家,朱棣派人搜查郑家。郑渶在家中大厅做了准备,摆了十个大柜子,五个装经史之类的书籍,五个装了兵器以防万一。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都是书籍,放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于是郑家免除了祸患。人们认为是郑家的孝义感动了使臣。成化十年的时候,朝廷有部门上奏皇帝郑家世代敦厚仁义,于是重新嘉奖郑家“孝义之门”。从郑文融到郑渶,都因为敦厚仁爱而出名。文融写过家训三卷,一共58条,他的儿子郑钦新增了70条,孙子郑铉又新增了92条,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与从弟泳、澳、湜等,和哥哥郑濂、郑源共同商议,删减一部分条文,定位168条,从那时起刊印成书。(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
本文标题:高二年级第十四周周末辅导语文试卷(A卷)(教师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30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