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金昌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金昌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2008-7-2金昌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张建平(2008年6月30日)各位领导、同志们:我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自2006年启动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下,在全市各级各方面的参与支持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下面,我就两年多来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作以通报。一、工作进展情况两年多来,全市各级各方面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战略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业强市,以工促农,以二带三,和谐共享”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输转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2007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9.02亿元,较上年增长5.2%;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5.79亿元,增长16.7%;粮食总产量达到34.25万吨,增长5.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71元,增加378元,增长8.8%。今年第一季度,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2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33%;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38元,同比增长26.78%。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产业培育初见成效,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支撑初步形成,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一是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市上共安排农业“一特两化”专项资金4400万元,通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节水型特色农业,全面构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区域结构。2008年,全市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达6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近72%,其中啤酒大麦、蔬菜、制种玉米面积分别达到41.66万亩、10.55万亩和4.3万亩。集中连片发展设施农业,食用菌棚和日光温室累计达到7039座和7129座;推动舍饲养殖业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累计达到1293户、58个;进一步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金川区马家崖村整合土地5000亩试行集约化经营;不断加大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累计达到33万亩,共引进蔬菜新品种64个,全市良种覆盖率达到98.2%。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2007年,啤酒大麦产值达到3.64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5.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75%;高原无公害蔬菜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4%;以优质肉羊为主的养殖业产值达到3.7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95.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17%;以食用菌种植为主的戈壁产业产值达到4515万元,占祁连山冷凉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以上。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城郊、清双、东河、西河等四个特色显明的农业区域化发展格局。二是着力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围绕“农产品加工行动计划”,采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减免税收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拓宽了劳动力转移空间。近两年,各级财政投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新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储运企业13家,累计达到370家;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累计达到25家;新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累计达到11家;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累计达到18家。全市6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增值,企业年吸纳16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年实现工资性收入5000多万元。特别是啤酒麦芽产业蓬勃发展,2007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已成为全国三大啤酒麦芽生产基地之一。三是着力强化农民培训输转。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劳动者为目标,认真组织实施一、二轮“10万农民劳动技能提升计划”,农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增收途径不断拓展。年培训农民5万多人(次),输转农村劳动力10万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6亿元以上,城郊农民65%以上的收入来自非农产业。不断加大农民培训项目工作力度,积极向省阳光办申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两年共争取到培训名额4600人、项目资金112万元。四是着力培育营销服务体系。更加注重农村市场营销体系培育,两年多来,共新建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批发和集贸市场13个,累计达到24个;新培育“农家店”40家,累计达到50家,扶持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83个,累计达到200多个,新入社农户达3770户,累计达到近2万户,5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关系。农合组织使分散的个体小生产与统一的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近年来,各级将财政预算、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两西”建设、以工代赈等资金捆绑使用,认真组织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水利、道路、饮水、能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面貌明显改观。一是基本农田建设。认真组织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6个,总规模2.4万亩,新增耕地面积1.58万亩,确保了耕地总量稳中有增;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15万亩,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二是水利建设。通过加强渠道建设、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田间配套等工程建设,新建高标准干支斗渠3682.7公里,目前,渠系水利用率已达到62%;大力推广先进节水技术,在金川区双湾镇、永昌县水源镇等地发展膜下滴灌面积近1万亩;积极争取国家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共解决了6.3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6%。三是道路建设。顺利完成焦新公路、下双公路及通村公路建设项目,全市87%的行政村和40%以上的自然村通了柏油路。四是能源建设。采取中央、省定额补助,市、县(区)配套补助的办法,在适宜地区大力推广,新建“一池三改”沼气池5513座,累计达到6183座。五是电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2005年即已全部达标,近两年,重点实施了新建农村居民点电网改造和农业生产用电建设工程。六是信息化建设。共完成71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电信宽带、窄带已覆盖全市126个行政村,积极推广了手机短信“农信通”信息服务,新农办先后为38个新农村示范村、基层党建示范村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七是村庄建设。编修了全市12个乡镇总体规划,完成35个行政村、221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城乡规划一体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向农民提供风格不同的农宅图纸,共建成高标准农宅5903套。全面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农村环境面貌一新。(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促进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教育事业方面,调整、撤并农村中小学21所,新建寄宿制学校20所,建设农村标准化学校20所,建成卫星接受站123个,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78.6%;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认真落实,429名经济困难学生得到救助。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农民参合率达到97.16%,市、县医院10%和乡镇卫生院全部床位已经设置为济困病床;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计生服务所和村卫生室共69所,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对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村级卫生所医务人员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劳务报酬;先后两次大幅度降低药品价格,西药、中成药平均降幅分别达37.44%和63.73%。文体事业方面,新建79个文化站(室、大院),全市所有乡镇和85%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为50个村每村配套了价值为1万元的体育设施,为2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每村配备了1付篮球架;成功承办了省第五届农运会,并获金牌、奖牌总数两项第一。社会保障事业方面,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群众医疗救助、住户援助、特困学生教育救助、应急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法律援助等到11项社会救助制度,农村低保工作将于今年下半年实现全覆盖。为70岁以上的残疾老人和低保家庭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补助60元的生活费等。五保老人供养率达到98%以上,农村医疗患者得到救助的人数达1750人。(四)基层组织建设快速推进,村级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一是为40个行政村新建了办公楼,全市138个行政村均有办场所,村级办公经费由原来的5000元增至15000元。今年,市上专项安排基层阵地建设资金500万元,年底全市大部分行政村均可建起集文化、体育、娱乐、党员远程教育等为一体的村级办公楼。二是以永昌县、金川区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全市已有72个行政村挂牌成立了农村社区,并按“六室”或“一会四中心”要求进行了配置,村务公开制度、民主议事制度和村民自治组织更加完善,管理更加有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初步搭建了农村公共服务平台。三是顺利完成了全市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一大批农村致富带头人走上村委会领导岗位,再加上近年来选派了近100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上任职,为村级班子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村级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四是坚持落实村干部生活补贴制度,为任职10年以上和20年以上的离任村干部每人每月分别补助100元、120元的生活费;将现任村支书和村主任(村支部副书记)的工资分别提高到600元、550元,解决了离任村干部老有所养的问题,解除了村干部的后顾之忧。(五)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充分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两年共争取到中央、省级财政涉农资金近3亿元,市级财政投向农村的资金近2亿元,市级以上财政对农村的投入达到人均1000元/年。认真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年均兑现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村教育“两免一补”、退耕还林补助等资金合计约4500万元,农民人均获得的直接补贴达到180元/年。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日益完善,全市各帮扶部门、单位共向联系点投入现金77.9万元、化肥490吨、水泥1465吨,特别是金川公司以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为己任,资助农村建设资金2000万元,并在技术、项目、物资、农民培训与转移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六)试点村示范作用初步显现,整市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进展。试点示范村按照“二十字”方针要求,全方位开展工作。每村已初步形成了1—3个稳定增产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收入水平均高于所在乡(镇)、县(区)平均水平。2007年,3个省级试点村永昌县朱王堡镇梅南村、六坝乡七坝村和金川区双湾镇新粮地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982元、3989元、5356元。一是省级试点村建设。累计向3个省级试点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743.4万元。新建日光温室102座、累计达到386座,新建恒温窖1座,成立了辣椒运销协会、农产品营销协会、农民用水协会等经纪组织;完成了3个村所有社的村庄规划,建成高标准住宅253套,硬化整修道路30公里,配套沼气池240户,完成四旁绿化5.4公里,衬砌渠道7.3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新建村级服务活动场所6处,硬化、亮化休憩绿园中心4900平方米,培训农民5074人(次),输转富余劳动力3588人(次)、实现劳务收入803万元;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五保户”供养率、特困户救助率达到100%。二是市级示范村建设。累计向20个市级示范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4523.8万元。新建改造农宅2362套,硬化整修道路72.41公里,完成村屯四旁和道路两旁绿化42.9公里,新发展沼气池1459座,架设农电线路63.44公里;衬砌维修渠道39.19公里,铺设人饮管道164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4%、高于全市35.4个百分点;新建各类村级服务场所60个,建成各类文化场所29个,成立农村社区16个。(七)各级各方面认识明显提高,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局面初步形成。各级各部门按照形成“部门联动、主抓靠县(区)、落实在乡(镇)、行动在村、实惠到户”的工作机制要求,明确职责,集中力量,强化引导,切实推动了
本文标题:金昌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967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