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到1949年统称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民主革命),革命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政治。其中,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是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简称民主革命。国民革命(1924—1927):也称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反帝反军阀的国民革命兴起。国共合作推动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926年5月开始的北伐战争将革命推向高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927年国民党右派相继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失败。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分田地、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逐渐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开辟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由于左倾错误,红军被迫长征至陕北,在此期间,日本不断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土地革命结束。抗日战争: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遏制日军的进攻,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的主战场之一。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战争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学习指导】本课史实众多,知识点容易混淆,需要厘清知识脉络,同时建构宏观的知识体系:1.首先要注意把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它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任务上完全一致,只是领导阶级和发展方向不同;2.注意历史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建党时期、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应该整理每个时期的重要历史史实;3.注意把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联系起来。【网络构建】(提示:通过课前预习,用文字概述、表格或结构的形式构建本课内容体系)【高考链接】1.(2016·课标全国Ⅱ)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2.(2016·课标全国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3.(2015·课标全国Ⅰ)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4.(2015·课标全国Ⅰ)《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2015·课标全国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6.(2014·课标全国Ⅱ)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7.(2014·课标全国Ⅱ)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8.(2013·课标全国Ⅰ)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9.(2013·课标全国Ⅱ)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10.(2012·课标全国)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自主复习】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梳理把握主干知识:史料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农是“革命的先锋”,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依据史料,毛泽东“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是什么?出现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的?为什么说“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这一“革命策略”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各有什么体现?如何评价“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要点探究】要点一中国革命道路探索材料一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材料二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材料三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请回答:(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要点二抗日战争材料一材料二1941年12月9日,继美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后,中国政府也发表公告正式对日宣战,同时,又发表公告对德国、意大利宣战。公告说:日本军阀以征服亚洲,独霸太平洋为其国策。数年以来,中国不顾一切牺牲,继续抗战,其目的不仅在保卫中国之独立生存,实欲打破日本之侵略野心,维护国际公法、正义及人类福利与世界和平,此中国政府屡经声明者也。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在此时期,各友邦亦极端忍耐,冀其悔祸,俾全太平洋之和平,得以维持。不料强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扩大其战争侵略行动,甘为破坏全人类和平与正义之戎首,逞其侵略无厌之野心。举凡尊重信义之国家,咸属忍无可忍。兹特正式对日宣战,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条约、协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间之关系者,一律废止,特此布告。中华民国三十年十二月九日主席林森材料三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了一项结束战争的诏书,9月2日,在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了投降书。在经过八年抗战后,中国终于胜利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徐中约《1600—2000年中国的奋斗》请回答(1)蒋介石和他夫人宋美玲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年度风云人物”的原因(2)美国正式对日宣战是在什么重要历史事件之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公告中强调的什么?为什么?(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从未像现在这样地受人尊敬——它已完成了最漫长的反侵略和反极权主义的抗战”这句话的理解。要点三中国争取和平的斗争材料:随着日本的投降,政府军队与中共军队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赛,双方都力争首先到达敌占区接受日军的投降,从而收取大量的敌方武器和军事装备。(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到1945年11月,华盛顿已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该政策继续支持国民政府,条件是国民政府不可使用美国武器进行内战,并且努力与中共达成协定。国民党和共产党都相互不信任对方,因为各自是追求不同目的的革命政党。除非是在暂时的或权宜的基础上,否则两党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六个星期的谈判无疑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尽管毛泽东表面上持和解的姿态,但他并不想在那些涉及中共根本地位的基本点上让步。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凭借实力进行谈判坚拒妥协,以免自己的特权地位受到损害。蒋对毛泽东此刻愿意达成的某种和平临时协议毫无兴趣。——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我党又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并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三同志赴渝和蒋介石商量团结建国大计。国民党较之过去加强了它的地位,但是仍然百孔千疮,内部矛盾甚多,困难甚大。——毛泽东《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请回答:(1)有人说“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对比是最有利于双方实现某种历史性妥协的”,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中国具备走向和平的因素有哪些?(2)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双十协定》被国民党撕毁,中国的和平道路夭折。试分析其原因及教训。【能力提升】1.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指出:“国民党人,因不得不继续努力,以求中国民族解放,其所侍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这表明中
本文标题: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154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