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浅谈日本的加班问题及过劳死现象
宁德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张国峰学生石正莲学号2010023134题目浅谈日本的加班问题及过劳死现象2013年5月20日11浅谈日本的加班问题及过劳死现象【摘要】说起加班,我想对于所有上班族来说,都是一件让人很厌恶的事情。然而,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一直以来,日本人的劳动时长都居于世界前列。也因为这样,日本人被称为“经济动物”和“工蜂”。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在给日本经济带来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因为过高的身心压力,而导致了不少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本论文主要论述的是日本的过劳死现象,并从多角度解释说明其原因,以及探讨其表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关键字】加班集团意识过劳死前言本文主要阐述日本企业中的加班现象以及由于加班而导致的问题。日本企业的加班现象体现出了日本人身上所具有的集团意识。但是过长的工作时间也给他们带了很多的麻烦,甚至有人为此失去了生命。通过本文可以了解到日本的加班文化的发展和取得的成果。希望我们能从中学习日本人那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和他们身上所具备的工作精神。正文1.日本的加班文化加班对于日本人来说,都已经见怪不怪了。首先,来看看日本的国情,从战后的混乱时期、复兴时期,经过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两次石油危乱,再到泡沫经济的膨胀与破灭,在这漫长的几十年当中,日本的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变化也受到其经济形式的影响。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1991~1996年日本的企业数量在战后以来初次减少,在1996~2001年还在继续减少。从业人员数量在1996年以前一直保持着增加,到了1996年~2001年出现初次减少。日本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供不应求,虽然在1996年后从业人员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但是市场的竞争还是相当的激烈。另外,日本社会普遍存在的少子化和老龄化现象也造成了职位不足和升职困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人拼命工作,经常加班也是无可厚非的了。其次,日本的加班文化也是由其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日本处于经济低增长时代,无论怎样工作收入增加都很有限的。22最后、日本的加班文化还取决于日本人的劳动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有人认为,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利益上的丰收,而是从工作中找出自我价值。根据评论家山本七平的说法,“日本人的勤劳”,其实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为了成佛而修行,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结果成了没有私欲的劳动,通过劳动所得到的利润就可得到大家的认同。在现代的企业活动中,这种勤劳的精神仍然存在,也是对日本人努力工作原因的一种解释。因此,日本人的劳动意识与经济报酬和劳动时间和应成对等价值的欧美劳动意识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据说这种差异一方面创造出基于契约社会的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则产生了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当然,日本人的这种劳动意识与中国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意识是有所不同的。2.日本加班文化的形成原因2.1.首先看它的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分为一下两点:(1)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这也是比较根本的原因。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其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得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因此,日本人讲求的是归属感,他们喜欢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喜欢与这个社会集团的成员在一起。他们总觉得孤军奋战是不会取得多么显著的成绩,用一个比喻来形容的话,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单一个个体而言或许未必优秀,但是,一旦他们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能够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力量。这样就不难想象,为何日本人偏好加班了,因为加班既满足了他们的集团欲望也能够给他们的企业带来利益。(2)加班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惯性,也就是所谓的的“加班文化”。有些人加班根本说不出原因,可能仅仅是惯性使然,就好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变成了必修课。许多人在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就被老板训练出加班的习惯,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什么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至于到后来不加班就很不习惯。对于这些人,他们习惯于把下班时间延迟一小时甚至更多。2.2.日本人经常加班的主观因素(1)本身的性格决定的。日本人谨小慎微,做事认真,同一件事情,中国人做可能是只需要一个小时,但日本人就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至于工作质量,或许会好很多吧。(2)工作观。和国外的企业相比,日本企业很少借助于外部的力量,一般都是尽量在本公司内部解决。这牵涉到日本人的内外观念。所谓“内”,包括亲人、朋友、同事等和自己站在同33一边,有共同利害关系的。其他的都是“外”。内和外是相对独立的概念,内里也可有外,外里也可有内。在不同的场合下要及时明确地分清对方是内还是外,其实是在心理层次上对集团意识的一种确认。(3)自我加压。像在东京、大阪这样的大都市,职场竞争就更加激烈,面对竞争,面对机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鹤立鸡群,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由于这种自我实现的强烈欲求,相当一部分人群都处于超负荷的状态。(4)勤劳精神。“勤奋劳动”构成了日本企业中员工们共通的劳动态度之基石。其一、就是保持owner意识。这意味着社长委托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事情。长时间地承担重任,渐渐地培养出了人们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其二、把工作场所看作是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场所。人不能单以活着为目的,还应持有另一个目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对于勤勉的人来说,工作绝对不会是辛苦、无聊的事,而且乐于其中,持续地、长久地干也毫不觉得劳累。工作最大的乐趣是,只要这样一直做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就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充实感。与此同时,经济上也会有回报,社会上也会得到他人的认可。3.加班现象中体现出的日本企业的集团意识日本企业伦理的核心是企业集团主义。企业集团主义的基本理念是企业超越一切的存在。其实质就是企业中心主义。在企业中,企业生存总是优先个人,企业内的“和”超越了对个人个性、创造力的尊重。日本人的勤劳精神与企业集团主义密切相关,它是后者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对企业的忠诚,对工作的热情就会丧失。同样,正因为一勤劳为天职,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才能长久与企业共存续。很大一部分日本劳动者,都不太注意自己的健康,而且还把家人的团聚放在其次,为了企业,同时也可以说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不间断的劳动。企业集团主义注重的不是规则,而是他人的督促和评价。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原动力一方面是合理的制度,另一方面却是来自他人的无意识监督,这是日本独有的。在这种集团主义氛围中,日本企业员工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接受两种检验:一是企业集团的评价;二是他人的评价。而要达到这两项标准的话,员工都必须以自己牺牲为前提。这种外在的评价对于日本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为了得到一个较高的评价,他们忘我的工作,精神始终都处于一种外在的无形压力下。如果能获得一个较高的评价,那么就算是死也觉得值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压力而导致过劳死现象,无疑与日本的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影响日本人行动样式的价值观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一直都思考着这个问题,特别是其44在文学上的表现。我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文化有强烈的集团主义色彩。在传统日本文化中,人们从属于作为共同体的集团,个人利益服从于集团利益。例如,在种水稻的村落里,村与村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清晰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村里村外的意识,人们的行为模式在对内对外时也不太一样。在买卖时,同样的东西卖给村里村外的价格就不一样,如果外村的人比较弱的话,价格可能就偏高,如果外村的人越强,价格可能就偏低一些。这种村与村之间的交易关系,就体现了集团主义的特征。第二个特征就体现在个人利益与村落利益冲突时,村落利益往往优先,个人利益往往受压抑。如果村人坚持己见的话,他就会变成少数,因此,个人的意见或者少数派的意见在村落中是不存在的。日本有句古语是“以和为贵”,这句话出自论语,圣德太子在引用这句话时是不完整的,孔子在说这句话的同时,还说了另外一句话:“和而不同”。少数人未必需要服从多数人,坚持己见未必就是吵架,“和”并不意味着统一,而是强调“和而不同”。孔子强调两个方面,“和”与“不同”,和并不是要让别人听话而已,而是要有个性。只强调“和”而不强调不同,这可能是日本集团主义的原型。村落的主要工作就是种水稻,是需要劳动力的,在插秧、除草和收割三个环节中,除草是最需要劳动力的,需要村里的人一起行动,相互帮助,才能维持农村的水稻生产,这可能也是日本集团主义非常强烈的原因。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农业人口,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社会的村落意识,包括对邻村人的歧视意识,一直延续。4.由于加班而导致的过老死现象所谓“过劳死”,顾名思义,就指得的是由于长时间的劳动和工作压力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过度郁积而引起的突发性非正常死亡。“过劳死”已经成为日本社会上的一种新的流行语,不断引起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重视,一些美术专家、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都纷纷开辟专栏或专题节目对此问题展开了讨论,甚至一些研究日本问题的外国学者也将这一问题作为透视日本的一大视角,尝试从中挖掘出新的内容和含义。可见,“过劳死”已成为受日本国内乃至国外所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如果按照一些日本学者的解释,即“企业战士因劳动过度而死亡”。但是在医学上却一直没有相应的名称,不少医生甚至不承认“过劳死”,而只是将这种死亡叫做“在职死亡”或者“急性死亡”,当时无论是从医学上看还是从社会角度上看,都没有出现一种用于说明这种特殊疾病的专门用语。直到1982年,日本的医学界才发明了这一新词,并给“过劳死”下来如下定义:过劳死是一种“因长时间的劳动而积累成的疲劳和过重的劳动负担等引发的脑出血、视网膜下腔出脑血栓、心肌梗塞等循环系统疾病的恶化所导致的劳动力丧失或死亡”的现象。1990年1月,由于日本社会普遍认为对“过劳死”的认定标准定的太严而55要求修改,日本的劳动省据此又重新添加了一个理由,即“心律不齐是突然死亡的原因”,并下发通知到各个劳动基准督查署,要求参照执行。5.造成“过劳死”现象的原因(1)劳动时间过长。1987年职工的年实际总工作时间为2168小时,在1988年4月,日本修改了《劳动基准法》,将每周的劳动时间有原来的48小时改为46小时,1991年4月又改为44小时。虽然和过去有了很大的改进,但仍与欧洲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2)劳动压力过大。从60年代到80年代,日本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在发达国家中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单位时间的劳动密度也很高。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让人们拜托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在某种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而另一方面又无情地发掘人们的智慧和能力,迫使人们投入到更快的工作节奏中去,去承受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上的人大工业对人的精神和肉体上的无情压榨。长时间的工作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是许多人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中,不堪承受精神和肉体上的过重负担,许多人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和出差的途中,有的是下班回到家中倒下就再也没起来了。「眠い」、「疲れた」、「頑張ろう」、「我慢しろ」;等一些词经常被日本人挂在嘴边,这是最好的心情写照。(3)劳动价值观。日本人认为,人生在世仅仅为了生存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工作生命才有寄托,只有工作之际,才是真正的的生存之时。游手好闲,糊里糊涂地混过一天,这一天就等于是死亡。工作即生命,这就是日本人的工作观。由此可见,日本人的工作精神已经达到了何等疯狂的地步。(4)日本企业的家族式经营。企业成员根植于集团主义这一国民心理特征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忠诚心,同时通过导入独特的日本式的竞争机制,使企业竞争犹如置身于战场,从而激发起企业战士为了企业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武士道的精神和激情赴汤蹈火,奋勇献身。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和日本独特的经营模式结合,培育了一批有一批的企业战士,他们甘愿为企业而战,甚至不惜失去生命。(5)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日本人的高度工作奉献精神,除了与他们效忠伦理、集团意识有关之外,与他们对人生
本文标题:浅谈日本的加班问题及过劳死现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160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