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毛庄中学李荣祥【教材分析】“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的七个掌握层次的重点知识之一。学好本节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本节教材是在学习“质量”之后而引入的一新的物理量,它在全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质量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掌握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和解决有关密度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并为更深入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作了准备;更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设计思想】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略)【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及突破策略】(一)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二)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三)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掌握“质量”和“质量的测量”的基础上,以实验、观察与分析为手段,让学生在讨论与总结中学习新的知识“密度”,少数部分学生能力稍低。针对毛庄中学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因材施教,合理分组,以充分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特长,使每组以至每位同学都享有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二)教法选择根据物理课的特点,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的能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学生实验器材:量杯、天平、细线、铁块(各11组);量杯、颜色相同的铁块、塑料块。【教学过程】导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情景导入目标1:m与v的关系科学探究教师引导:①教师出示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你有那些方法区别它们?②我们看书本上小明和小红是如何区别它们的?③你能猜想出M与V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吗教师引导:①教师引导学生排除不正确的猜想,得到m与v成正比这一猜想。②你能设计出实验方案来证明你的猜想吗?③教师帮助学生查找方案漏洞,完善实验方案。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然后分析实验证据。思考:测量对象质量(g)体积(cm3)质量/体积(g/cm3)铁块1铁块2铁块3塑料1塑料2塑料3①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或相近?②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相同?③如果换几个其它物体(如盐水、酒精等)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多,谁的方法好。学生阅读课文插图的内容[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发言:m=vm与v成正比,m与v成反比。[设计实验]学生讨论、研究,确定实验方案。比一比谁的方案好。[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证据,将实验数据填在设计的表格里。[交流与合作、分析结论]学生结合所测实验数据交流与合作。归纳并得出结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能够区分,方案较多应给予鼓励。设计实验对学生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归纳出结论可用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归纳,效果就很好了。(由于实验误差影响,比值可能相近,要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密度教学设计八年级物理教案南古镇南古初级中学解忠伟2010年8月11日10:20本节是本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的第三节。在前两节,我们分别了学习了“物质的质量”和“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物质密度的本质正是研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所以从“区分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开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此后结合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习如何用实验来测量固体的密度。并且认识常见物质的密度和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节应基于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密度的知识,所以教学方法上引采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讲授为主,并结合适当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4.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的大小。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概括能力(1)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概括出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体积不同.(2)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不同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对于不同的物质来说,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3)通过以上分析,概括出密度的定义.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3.培养实验能力能利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小石块的密度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积极主动进行探究的良好品质.2.通过密度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均衡美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教具和学具]二块质量不同的铁块和塑料块,量筒,水,细线,天平,适量的水[课前准备]通过预习课文上的内容以及查阅资料,掌握一些密度的基础知识。[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一、引入新课(5分钟)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不同物质有不同的特性,我们正是根据物质的这些特性来区分、鉴别不同的物质。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例如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特性,这节课我们来学生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二、引入密度(15分钟)建立密度的概念(1)实验:用天平测出木块和石块的质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测出木块和石块的体积。数据如下:质量(克)体积(厘米3)质量/体积(克/厘米3)塑料块15100.5塑料块2课题:密度作者:来源:时间:2009-3-1317:55:57阅读561次【大中小】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是教材的第七章第3节,也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步,本节既是质量的深化和延伸,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同时也为下一节“密度的应用”以及后续章节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大纲”规定本节的知识要求是: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本节教学目标制定如下:·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确定依据是:密度知识比较抽象,依据“大纲”要求,它不仅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材中承上启下,是进一步学习必备的基础性、前提性知识,而且它在一个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确定依据是: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能力较弱,利用比值法定义密度比较抽象,尽管学生经历过“应用“比值”定义速度概念”,但把数学中“比例”应用于密度,理解“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仍有些困难。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三、教学方法由于本节属于概念教学,学生由于日常生活的经验积累了一些与质量、体积有关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初二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其中有些经验的形成是片面或错误的,这会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因此,要教学中要注意设法排除前概念(即思维惯性)的干扰,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四、教学模式的选择及理论依据由于本节是概念教学,物理概念的建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密度把密度概念直接灌输和强加给学生,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心理学原理,在密度概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教师仅仅是学生概念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为此,本节课采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五、教学用具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六、教学程序设计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再演示:把盛有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的烧杯放在调好平衡的天平上,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结合上节实验课的实验结论,让学生认识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一般不相等。进而提出问题:同种物质而言,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从而导入新课课题“密度”。2.设计实验,分组探究为了进一步研究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利用分组实验器材,进行如下实验:(1)用提供天平称出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5×2×1cm3,5×2×2cm3)的体积和质量,并求出质量和体积的比值;(2)用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4×2×1cm3,4×2×2cm3)小铁块重做上述实验,把得到的数据填入下表:m/gV/cm3m/V/(g/cm3)木块1木块2铁块1铁块2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组织学生围绕实验测得的数据进行分组讨论,看看能得出什么规律?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木块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一定
本文标题: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密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396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