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货币和信用》本章虽然内容较多,但属于复习所学“货币银行学”的性质。大家重在理解。第二章《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1、本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有:金融市场的概念:指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工具交易的场所与行为的总和。实质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复合体.2、金融机构的构成要素:(1)金融市场的参加者(需求者、供给者):企业、政府、居民、金融机构(2)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以金融工具形式出现的货币资金(特殊商品)--票据、国库券、公债、公司债券、股票等。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主要特征:--期限:一年为界--目的:短期周转(弥补流动资金);长期投资性资金(充实固定资产),资金借贷量大--流动性和收益性:货币市场交易工具流动性强,收益性弱;资本市场交易工具流动性差,收益性高。4、外汇市场的概念:广义-进行外汇交易的场所;狭义-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5、金融中介的必要性、性质与职能--必要性:调节借贷余额;调节借贷期限;减少交易费用;降低风险--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货币资金为对象的特殊经济组织。--职能: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6、金融中介机构体系的构成现代银行体系的基本框架: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进出口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保险公司、信用合作社、退休或养老基金会、投资基金)、外资(合资)银行第三章《存款政策和管理制度》重点内容有:1、银行存款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银行来说,具有最重要意义的始终是存款”。它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个问题在教材的87-90页。认真阅读理解。2、存款的实质和特征这个问题很重要。存款的性质从性质上分析,存款具有双重性:它既是银行信贷资金来源,具有资金的性质,又是流通中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具有货币的性质。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再生产对存款资金的需求和流通对存款货币的需求具有统一性。存款的特征存款具有货币借贷性质;存款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存款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3、存款的来源和分类从总体上讲,银行存款来源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暂时闲置或间歇的货币形态的资金。按经济性质分类;按对象不同划分;按稳定性划分;按货币形式;按衍生关系;按统计口径4、银行存款管理目标和层次(1)存款管理目标:在大力吸收存款的基础上,扩大存款的增长率,提高存款的稳定率,降低存款的成本率。(2)存款管理层次: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和商业银行自身的存款管理。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管理的具体内容: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支付准备金制度;对财政存款实行统一管理。5、存款组织的要求与营销策略(1)存款组织的要求:树立正确的存款应运观(活期与定期并重;对公存款与储蓄存款并重);加强对存款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调节存款运用率(2)存款营销策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所处的环境,尊重市场营销的一般原则,选择存款营销策略;采取宣传、推销公关等措施。6、西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种类此问题阅读了解。7、存款利息的作用及计付计算存款利息的基本规定:计息起点、不计复息、算头不算尾、分段计息、存款计算、定期存款到期日。第四章储蓄和对公存款业务把储蓄和对公存款拿出来单列一章,是有理由的。按存款的对象不同划分,商业银行把存款分为储蓄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但是二者对于商业银行,意义却是不同的。本章的重点问题是:1、储蓄存款的对象:城乡居民个人正当、合法的货币收入。2、储蓄存款的管理:期限结构管理;种类结构的管理;成本结构管理;储蓄网点的管理。3、储蓄存款变化影响因素和策略(1)储蓄存款变化的影响因素变化指储蓄存款数量的波动和种类的转移。影响因素有:利率的高低;管理软约束;服务与现代电子化的发展;物价水平与通货膨胀的高低;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2)增加和稳定储蓄存款的营销策略重视利率杠杆的作用;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实现存款种类的多样化;普及计算机应用,操作手段现代化;积极开展存款开发和营销;强化责任制,调动积极性。对公存款的概念和特点、种类及来源(1)概念:商业银行以信用方式吸收的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广义的对公存款包括经济组织存款和财政性存款;狭义的概念不包括财政金库存款。(2)特点:和储蓄存款相比,具有数额大、成本低、流动性强;自身发展的特点:存在客观的合理量;数量和银行借款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变动季节性强;存款期限的层次性种类和来源:划分标准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影响对公存款变化的因素外部因素:社会经济环境;国家金融政策;商品价格的变动内部因素:竞争性利率因素、办公场所外貌和从业人员素质;银行的服务水平;资金实力对公存款目标管理(1)总目标的选择:稳定增长(2)实现目标的组织保证:按先行体制和部门分工确定责任制(3)目标的监测和调查研究(4)了解对公存款目标考核体系对公存款竞争方略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途径(1)竞争方略:扩张方略;巩固方略;差别方略(2)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途径:通过资金市场吸收存款;通过向证券市场渗透吸收存款;通过开展中间业务吸收存款。第五章贷款政策与管理制度1、贷款政策的含义:中央银行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投资政策,并且衔接财政政策、利用外资政策等制定的指导信贷工作的总方针。信贷政策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政策特指商业银行的贷款外部政策,即:在贷款业务经营中,需要遵从的中央银行的具体贷款管理政策。2、贷款规模管理政策的概念贷款规模管理政策亦称贷款投放总量管理政策。贷款规模管理也叫做贷款限额控制,它是中央银行按照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各项计划和各商业银行组织、筹措、融通资金的可能,对商业银行核定一个年度(或季度)贷款的最高限额。这是中央银行从量的方面调节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贷款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银行贷款投放数额,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定时点上的贷款总金额,也就是总存量;二是指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增量,即为新增加的贷款数量。这里所讲的贷款规模主要是后一种含义,它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货币政策目标而确定的新投放贷款的最高限额,又叫贷款总限额。3、贷款结构管理的概念贷款结构管理政策,是指贷款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以及产品之间所占的比重。贷款结构是通过贷款投向形成的,贷款投放的方向和数量会在各地区之间、部门和行业之间、产业和产品之间形成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是由银行贷款政策所担负的调节经济,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的任务所决定的。调整信贷结构要从优化增量、活化存量入手。4、确定信贷投向政策的基本原则扶优限劣。关键是理解“优”、“劣”的含义。5、目前我国信贷投向政策的主要内容产业信贷政策;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政策;区域信贷政策;生产社会化信贷政策;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开经营和管理政策。6、贷款利率管理政策的内容贷款利率政策是我国信贷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杠杆。我国贷款利率政策,主要体现在差别利率政策上,即国家本着行业差别、企业差别、贷款期限、用途、风险差别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分别计收利息。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确定贷款利率.具体内容包括:法定贷款利率浮动利率优惠利率罚息政策及其规定比例7、贷款管理原则的内容及确定依据(1)贷款管理原则的概念和确定依据贷款管理原则,是在贷款发放和收回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准则。它是信贷方针、政策的具体体现,在商业银行审核、发放、收回贷款全过程中具有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对于贷款的投向、用途及其运行机制的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信贷管理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制定贷款原则必须以客观经济规律和本国的经济体制为基本依据并遵循信贷资金偿还性的本质要求。(2)现行贷款管理原则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指避免贷款风险,保证信贷资金不受损失。风险的种类(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贯彻安全性原则的措施。流动性原则:意义:符合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要求、贯彻流动性原则的措施。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选择好贷款对象,择优发放贷款;避免贷款过于集中,分散贷款对象;加强贷款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经济效益的考核。效益性原则:效益性指银行贷款运用必须获得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实现效益的意义。贯彻效益性原则的措施。正确的贷款决策;加强贷款使用过程的管理;重视贷款经济效益的考核。8、贷款对象与条件(1)贷款对象,是指银行对哪些部门、企业、单位和个人发放贷款。其实质是选择贷款投向,确定贷款范围和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从事生产、流通和为生产流通提供劳务服务的经营性企业单位以及个体经济都可以成为贷款对象。(2)贷款条件,是指具备什么条件的对象才能取得贷款,是对贷款对象提出的具体要求。凡在“对象”之内,而又满足“条件”要求的企业单位就可取得银行贷款。确定贷款条件的依据是:企业单位设置的合法性、经营的独立性、自有资本的足够性、经营的盈利性及贷款的安全性。熟悉现行的贷款条件9、贷款用途和种类(1)贷款用途是指贷款在企业资金占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使用方向和范围。它是具体规定企业什么样的资金需要可以使用贷款,以及这些资金需要中多大部分由银行贷款解决。现行贷款用途主要是用于存货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的资金需要。(2)贷款种类的划分10、贷款方式(1)贷款方式的含义:贷款方式是指贷款的发放形式。它体现银行贷款发放的经济保证程度,反映贷款的风险程度。贷款方式的选择依据:贷款方式的选择主要依据借款人的信用和贷款的风险程度,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不同风险程度的贷款,应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以防范贷款风险。(2)具体贷款方式我国商业银行采用的贷款方式有信用放款、保证贷款、票据贴现,除此之外,还包括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信用贷款方式是指单凭借款人的信用,无需提供担保而发放贷款的贷款方式。担保贷款方式是指借款人或保证人以一定财产作抵押(质押),或凭保证人的信用承诺而发放贷款的贷款方式。贴现贷款方式是指借款人在急需资金时,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融通资金的一种贷款方式。11、贷款程序---了解12、信贷监督与信贷制裁的含义13、贷款担保的方式及其管理(1)贷款担保,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以保障贷款债权实现的法律行为。(2)贷款担保的方式:贷款担保方式有保证、抵押和质押。这些担保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3)贷款担保的审查:贷款行应当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银行的有关规定,严格审查担保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靠性。14.抵押贷款操作管理(1)抵押贷款的涵义:借款人在法律上把自己财产所有权作为抵押而取得的银行贷款称为抵押贷款。抵押贷款的保障性是区别于信用贷款的根本特征。(2)抵押品的范围和贷款种类(3)抵押贷款的管理要求15.票据贴现贷款的操作管理(1)票据贴现的概念和特点贴现是持票人以未到期票据向银行贴付一定利息兑取资金的行为。贴现贷款是银行以持票人持有未到期票据为对象所发放的贷款。对于银行来说,是买进票据所载权利,票据到期,银行可以取得票据所载的金额。贴现贷款方式具有以下特点。流动性高;安全性大;自偿性强;用途确定;信用关系简单。(2)办理贴现贷款的程序(3)贴现利息的计算方法16、信用贷款操作管理信用贷款,是以借款人的信用作为保证的贷款。因此,风险性较大,银行在发放信用贷款时,一定要严格掌握贷款额度,审查和分析借款人的财务报表。要进行以下四方面重点审查。借款人的品质、贷款的用途、贷款的数额、贷款清偿的主要来源及时间。第六章《短期贷款业务》1、流动资金贷款的调节重点(1)短期工业贷款调节的重点对工业企业而言,短期工业贷款作为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部分,贷款调节的重点应该放在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誉的企业生产,促进流动资金与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供产销的协调平衡。(2)短期商业贷款调节的重点以调整贷款结构为中心,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清理资产、整顿秩序、强化调控、确保重点,为稳定金融市场、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标题:现代金融业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5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