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资本、资本和要素禀赋结构
1金融资产、资本和要素禀赋结构1刘培林(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内容提要宏观增长核算研究中的标准做法是,以GDP作为产出指标、以固定资本存量作为资本投入。大量文献在研究微观企业的生产函数、经营绩效等问题时,不恰当地沿用了宏观研究的方法。之所以不恰当,究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增加值函数的存在要求生产函数具有特定的性质;更加关键原因是,沿用上述宏观研究做法的作者,没有理解对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而言资本范畴涵盖范围的区别。我们认为,从微观角度着眼,企业支配的资本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其支配的金融资产的影响。与微观研究者的疏漏相对应的是,国内有些宏观研究者常常把金融资产的积累,误认为是资本的积累。本文从经济学中一个传统故事出发,阐明上述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中存在的不正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简要分析了中国当前商业银行中相当比例的存款难以贷出去的原因和应对办法。关键词:金融资产、要素禀赋结构、金融结构作者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99博邮编:100871电话:85764958EMAIL:ccerlpl@263.net1感谢林毅夫教授对本文写作的鼓励和指导。文中可能存在的疏漏之处,由作者本人负责。2近来常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居民在银行的存款量已经很大,银行现在发愁贷不出去款,所以中国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国家了。这种观点混淆了金融资产和资本存量两个概念的重大差别。如果这个观念被决策层接受,并以此为据进行决策,那么,将引发不良的后果。另外,在微观企业绩效的研究文献中,往往把金融资产排除在资本投入的度量范围之外。这种做法也是不恰当的。不恰当之处也在于未能够准确理解在宏观和微观层次,金融资产和资本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此我们特撰文澄清这个问题。经济学的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经济学家都曾经对资本下过定义。早在17世纪时配第就开始区分资本和货币。休谟、斯图亚特、斯密、李嘉图,都有他们各自的资本理论2。而马克思在其经典的《资本论》当中,又给出了一整套关于资本的分析。马克思把资本归结为一种生产关系,一种在运动中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马克思,1975)。而在20世纪,在经济学界还就资本理论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即著名的“两个剑桥之争”3。详述这些观点超出了本文的范围。尽管有关资本的一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争论,但是,经过几百年来的发展,有些问题是可以下结论的。多数经济学家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了宏观国民经济整体意义上的资本的含义,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微观的企业或厂商层次的研究中,使用了正确的资本的含义,但目前就宏观国民经济层次和微观企业或产业层次上,金融资产和资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专门阐述的论文尚不多见。而正是由于对金融资产在宏观和微观层次上的不同含义认识不清,才容易导致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种不正确的认识。本文拟就此问题做些说明。一金融资产和资本的区别与联系:从一个故事谈起让我们从“鲁滨逊”的世界里展开分析。首先“鲁滨逊”是不需要和别人交易的,所以他无需任何形式的货币。一开始岛上有些果树,“鲁滨逊”一年所收获的果子全部吃掉。他没有从当期总产出中节省出一部分,用作种子。几年以后,“鲁滨逊”的知识积累了。他发现现在省下一个果子用作种子,若干年后新种的果树结的果子数量为100个。到那一年再吃掉这100个果子带来的效用,贴现到今天的量,比今天直接吃掉这1个果子带来的效用量,还要来得大一些。经过动态规划办法的计算,“鲁滨逊”确定了每一期省下来用作种子的果子数量。于是投资行为就这么开始了。按照经济学家的说法,一开始“鲁滨逊”吃掉了各期的果子,没有进行任何投资行为;而后来他每期都省下一些果子做种子,这时的“鲁滨逊”就开始进行资本积累了。这一点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一个必须接受的观点也就可以由此归纳出来:资本的本质是以往的生产过程的结果(萨谬尔森等,1991,p.88),它的任何积累是以缩减以前各期消费为代价的。在我们刚刚分析的这个世界里,没有货币的影子。过了几年,孤岛上来了一位“星期五”。“星期五”种麦子。“星期五”和“鲁滨逊”共同组成了一个“两人经济体”。两人要互相交换果子和麦子。他们可以物物交换。两个人各自的资产、权益和负债可以以果子来计量,也可以以麦子来计量。这时他们的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变得复杂一些,不过,根本的道理还没有2关于这方面的一个非常好的述评,参见吴易风教授所著的《英国古典经济理论》第十一章。3关于这方面的一个概述,参见海韦尔G琼斯所著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第六章。3变。只不过在决策当中,要把自己的投资行为带来的物品相对价格的变化,纳入考虑。每一期生产中剩余下来的用作种子的果子和麦子,就是“两人经济体”的投资。这个“两人经济体”的资本存量的概念,应该也就比较清楚了。“两个剑桥之争”所论难题之一,在于如何以一个同度量因素,把用作资本的果子和麦子给加起来(关于资本品和加总的资本存量的关系,后面还要涉及)。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题。再往后,交易量扩大,由专司货币之职的贝壳4,来计量两个人的资产、权益和负债情况。在整个“两人经济体”当中,贝壳充当金融资产的职能。但是贝壳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同时,贝壳既不能当作果树的种子,也不能当作麦子的种子。以贝壳数量的增多,并不增加“两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也就是说,从国民经济总体的角度来看,贝壳并不是资本。又过了一段时间,“银行家”来到孤岛。于是“三人经济体”诞生。“鲁滨逊”和“星期五”都把一定量的贝壳存到“银行家”那里。不管存到“银行家”那里的贝壳量有多少,贝壳还是既不能当果子吃,也不能当麦子吃;既不能当果树的种子,也不能当作麦苗种子,所以贝壳这种金融资产数量的多寡,并不影响“三人经济体”的总的生产性资本的存量。现在设想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形:“鲁滨逊”也要种麦子,“星期五”也要种果子。于是两人互相购买对方产品的目的,就不仅仅是用来消费(吃掉),还用来投资(做种子)形成资本。市场的运作是良好的。也就是说,一个贝壳能够买多少果子和麦子的价格,是稳定的。一开始“鲁滨逊”和“星期五”诚实地从事各自的生产并进行交易。但是,后来“星期五”回想起在来孤岛之前,他在文明都市里面看到的人们造假货币的事。“星期五”放眼孤岛四周,细细盘算,发现拣贝壳很容易。“星期五”于是这样做了:每次放下锄头休息时,顺便拣几个贝壳放到自己的兜子里。“鲁滨逊”不晓得拣贝壳。两个人的行为除了是否拣贝壳之外,一如从前。一个生产周期终了的结果是,由于经济体当中的金融资产增加了,而且增加部分全部归于“星期五”,而“鲁滨逊”还没有意识到应该改变以往流行的市场价格,所以,可以想象,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星期五”凭着他在经济体当中占有的金融资产的相对比例的提高,而在经济体的总的果子和麦子当中,占有了更大的相对比例。二金融资产对于宏观和微观层次的资本支配量的不同含义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判断:1、没有货币等金融资产的经济体当中,在微观层次上,所有微观主体各自占有的实物形式的资本品的量,就是其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把各个微观主体占用的资本量进行加总,就得到了宏观层次的资本积累量。当然如果我们要以一个具体的数量指标来代表资本量的话,我们还必须附加一个假定:没有货币的条件下,人们有办法把不同种类的资本品以一个同度量因素加起来。2、货币等金融资产的本质之一,是为了方便交易,是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从人类历史上看,一定材质的货币(如贵金属)还可以担当财富储存的职能。但是,纸币在宏观层次上,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担当财富储藏职能的。3、当货币介入交易之后,从微观的企业和/或产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资产意味着其持有者对于社会上所有其他人的真实财富的要求权。市场运作良好的情况4假定“鲁滨逊”和“星期五”不从贝壳那里得到观赏方面的满足。4之下,金融资产的持有者可以随时把他持有的金融资产,兑换为生产所需要的资本品投入。进一步,各个微观主体所持有的金融资产,都具有这种要求权的功能。所以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资产应该列入其占用的资本的范畴之内。4、然而,决定各个微观主体实际能够动员的资本量的因素,不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金融资产的绝对量;而是各个微观主体占有的真实资本品和金融资产,在整个社会总的真实资本和金融资产量当中的相对比例。我们以下面假想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假定一个社会由“鲁滨逊”、“星期五”、“元旦”和“银行”组成。现在这个经济体要清盘,四个人各走各的路。我们还假定,在这个经济体当中,果子的价格在清盘那一天是1元钱一个。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各自能够分割到的果子数量取决于这个经济体在清盘时的实物财富和金融资产的格局。见下面的资产负债图。4.1首先来分析货币由贵金属充当的情形。如果认为贵金属能够充作资本品5,那么,“鲁滨逊”、“星期五”和“元旦”三个人各自实际保有的金融资产和果子量对应的总权益量,直接就是各个人实际占用的资本量。“银行”在给三个储户兑付“贵金属存款”之后,什么也没有。4.2当纸币介入流通时,纸币本身替代不了电力、机器、稀土材料……,所以纸币本身是不能提供任何生产性活动和服务性活动的6,因而,纸币本身是不能担当资本品的职能。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三个人都接受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都承认目前的财富格局是以往交易的合理结果,那么,三个人分得的真实的财富(也即可以用作今后在各自新的生活地的资本品的果子)数量为:5比如,贵金属用作导电体等等。6当然,有的人可以通过观赏纸币上面的图画而得到某种满足。这种情形我们忽略不计。×*(200+130+260)=192.65鲁滨逊的权益鲁滨逊实际占用的果子=社会果子总量三人的权益之和240=240+170+325×*(200+130+260)=136.46星期五的权益星期五实际占用的果子=社会果子总量三人的权益之和170=240+170+3255我们上面是假定这个假想的经济体要清盘。实际上,即使社会不清盘,各个主体实际可以动员的资本品量,也应该是上面揭示的那样的格局。上述结果表明,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微观层次的各个企业实际占用的资本量,并不是简单的各自权益量对应的那么多。比如“元旦”的权益量为325元,其中果子为260个;但是他实际占用资本量为260.89果子。这就是说,严格意义上讲,在分析微观主体的资本范畴时,应该按照上述公式的原理,核算清楚各个企业实际占用的资本量。所幸的是,社会不会清盘。大家也就没有必要算清楚各自实际占用的资本量。当市场运作良好时,直接把各企业的资本品和存货,以及现金、银行存款和净应付帐款等等金融资产加起来,就是其占用的资本量的一个良好的近似7。但是,近似毕竟是近似,经济学家在进行微观层次企业和产业的绩效分析时,应该牢牢记住,精确的资本占用量应该按照上述公式的原理来核算。注意我们的分析是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的条件下进行的。显而易见引入通货膨胀时,并不改变上述结论。5、由于“合成推理谬误”,“金融资产影响微观主体的资本占用量”这个原理,不能无条件推广到国民经济整体。“合成推理谬误”是指这样的一个原理:对于个体成立的命题,运用到总体时,未必成立。在我们所论的主题中,金融资产之所以纳入微观主体的资本范畴,是因为一定量的金融资产意味着其持有者对于社会其他人持有的资本品(机器、半成品等)的随时可以兑现的要求权。但是,从全社会角度来看,金融资产的总量意味着全部人对全部人的要求权,丝毫不增7近年来,经济增长理论文献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刻划资本品里面物化的技术进步成分(Greenwood,etal,1997;Kuroda,etal,1999;Sakellarisetal,2001)。我们认为,由于货币性资产代表对物质产品的要求权,而大量非固定资产性质的其他物质产品当中,也物化了大量的新技术。例如新材料当中凝结的技术。所以占有货币性资产多的企业和/或产业,也就支配了更多的新的技术。而如果市场运作良好的话,大量非固定资产的其他物质产品的价格,非常好地反映了其中所凝结的新技术的价值。这样,货币性资产凭借其内在的同质性,使得经济学家在对其加总时,可以不必面对类似固定资产加总时的那种可加性问题。6加或减少社会总的资本存量。也就是说,对于微
本文标题:金融资本、资本和要素禀赋结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23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