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篇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目录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第三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第四节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1.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2.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1.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2.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3.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金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一致,把现金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以部分代整体会造成错误判断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错误,直接导致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取向过分看重现金指标,过分强调现金管理,会造成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扭曲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1.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2.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比较英、美、日三国货币供给层次划分货币层次英国美国日本M0英格兰银行发出钞票和硬币+储备存款M1系统外通货+非银行旅行支票+除公共部门以外的各种活期存款NOW现金+活期存款含活期储蓄、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纳税准备存款M2私人部门通货+无息存款+小额英镑存款M1+隔夜欧洲美圆+隔夜回购协议+MMDAS+储蓄和小额定期+MMMFSM1+准货币+可转让大额存单(M2+CD)M3M2+长于隔夜的回购协议和欧洲美圆+大额定期M2+邮政\农协\渔协\信用组合\劳动金库存款和货币信托+贷放信托存款M4\LM2前两项+私人部门有息存款+定期存款+持有建房协会的股份和存款M3+非银行公众持有的储蓄券+国库券+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广义流动性----M3+回购协议+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外国债券M4CM4+在银行和建房互助协会外币存款M5\DebtM4+金融债券+国库券+地方当局存款+纳税存单+国民储蓄国内非金融部门在信用市场上所有未清偿的债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1.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2.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3.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外国和IMF的M系列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广义流动性”。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各层次:M0、M2、M4、M4c和M5,没有M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中国的M系列1.M0=流通中现金2.M1=M0+活期存款(狭义货币)3.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广义货币)4.M2-M1=准货币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调整和扩大口径的意见居民活期储蓄存款计入M1证券保证金计入M1外币存款计入准货币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M1/M2——货币供给的“流动性”1.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1.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2.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实际货币供给为Ms/P。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3.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ΔM=ΔR+ΔD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ΔR,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ΔD,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1.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2.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大一统”的金融体系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实行“统存统贷”管理,通过分配信贷指标实现对货币供给的控制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1.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2.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有可能直接操纵。3.货币当局通常运用众所周知的三大工具——公开市场业务、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率——调控基础货币和乘数并进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operation)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以影响基础货币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国债,会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中央银行售出国债,则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准备金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以美国为例,假设美联储体系从一家银行购入200万美元债券,并付给它200万美元支票。这家银行或是将支票兑现,以增加库存现金量;或是将款项存入在美联储体系开立的储备账户。这时,该银行和美联储体系的账户分别发生两组变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当债券出售者为非银行的公司或个人时,假若出售者将美联储体系的支票存入自己的开户银行,这时,美联储体系、开户银行及出售者的账户分别出现如下变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当出售债券给美联储体系的个人或公司把获得的支票兑现时,出售者和美联储体系账户会分别出现如下变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贴现政策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自己对商业银行所持票据再贴现的再贴现率(rediscountrate)来影响贷款的数量和基础货币量的政策。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法定准备金率1.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2.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法定准备金率货币当局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一部分超额准备金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放款能力降低,货币乘数变小,货币供应减少货币当局降低法定准备金比率,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放款能力增强,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应增加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作用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2.影响因素(1)财富效应:反向变化(2)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反向变化(3)金融危机:正向变化(4)非法经济活动:正向变化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现金比例不高,与居民持币规律相似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影响货币供给(1)经营的扩大与收缩,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如果主要依靠外源融资,表现为对贷款的需求,增加货币供应压力(2)经营效益的高低,经营效益差,资金周转效率低,信贷资金占用时间长,增加了货币供应;反之,经营效益高,对货币供给压力小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决定超额准备金(excessreserves),影响准备存款比,与货币供给负相关成本收益动机风险规避动机决定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影响基础货币量成本-收益动机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影响基础货币增减,同银行与企业影响贷款数量一样,都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1.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如:——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倒逼机制”对增加货币供给曾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力;——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起实质性的作用尚需有个过程……2.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增减的相关关系日益增强。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中国的“倒逼机制”规模管理下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环境面对强大的贷款需求压力贷款业务的风险收益不匹配国有商业银行的行为特征争取贷款规模高息揽存同业拆借资金长期化向中央银行申请“追加”贷款支持未能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其他政策工具无效,贷款规模管理失效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规模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对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双重控制的体制。一重控制是,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要依靠自己所吸收的存款,当然还可向上级行、向中央银行申请贷款支持,从原则上也还允许同业之间拆借(但在那时,同业拆借的规模很小);另一重控制即中央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向下级行下达“规模”。所谓“规模”,就是指准许贷款的最大限度。这种信贷管理双重控制方式,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对于贯彻紧缩方针以控制货币供给规模,其作用是直接的、有力的。但不利于信贷资金的充分运用。1998年1月取消“规模管理”。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乘数公式的再说明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1.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2.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3.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三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1.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2.货币供给的内生变量观:内生变量也称为非政策变量,指在经济体系内部由纯粹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的变动是经济体系中实际变量以及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决定的,货币当局决定不了3.货币供给的外生变量观:外生变量,也称为政策性变量,指在经济机制中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非经济体系内部因素所决定的变量;货币供给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因素决定,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三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模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基础货币B(或H),存款与准备比率D/R,存款与通货比率D/C货币当局可以直接控制BB的变动会影响D/R和D/C,从而决定货币供给量第十五章货币供给第三节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相反的意见后凯恩斯学派:货币供给不应简单看作外生变量基础货币、存款与准备比率D/R
本文标题:黄达金融学第15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38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