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历史一轮复习,大纲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第三单元
1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世界历史: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加紧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导致一战爆发中国历史主要线索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时期。帝国主义以“以华治华”的手段,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从兴起、高涨走向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尽头。开始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主要特征两大主要的社会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大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矛盾。知识结构帝国主义政治上以华治华,扶植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为代理人,操纵中国政局。的侵略利用中国政权交替之机,制造边疆危机,加紧侵略。清政府灭亡(对内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成为“洋人的朝廷”)北洋军阀统治(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帝制;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辛亥革命→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新文化运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民主科学——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时代号角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帝国主义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1894年兴中会兴起邹容和《革命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①甲午战争后,中国又面临着瓜分狂潮,民族矛盾空前尖锐,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尚不能完全认识。②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的上层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对封建势力有依赖性,对清政府抱有幻想。③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故不能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④中国的邻邦日本是以改良的方式走上强国道路的,对中国的直接影响巨大。20世纪初成为主流的原因①20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社会主流由爱国转为反清,两大社会主要矛盾趋于汇流,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②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行为充分暴露了其反动本质,进步人士开始抛弃对清政府的幻想。③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产阶级中下层力量加强。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得到快速发展。④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⑤清末“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它的失败,说明清政府的统治末日来临,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大得人心。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同盟会的成立及其政治纲领背景:(必然性--原因)中国政局的变化:21、20世纪初,帝国主义以清政府为工具对中国加紧侵略,造成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2、19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看到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要救国必须另觅蹊径。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破产,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君主立宪的迷梦中惊醒。条件(基础)——可能性1、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2、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广泛建立。4、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5、群众基础——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必要性:分散起义失败同盟会成立略:关于三民主义政治纲领三民主义内容进步性局限性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民族革命)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把矛头直指清王朝,也就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侵略势力,具有反对封建,争取民族独立的意义依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政治主张,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不彻底。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和根本,解决了革命派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革命关键问题。具有争取民主权利的进步意义并没有把整个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和推翻这必然会带来反对封建的不彻底。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社会革命)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做到“家给人足”。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这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也反映了同情农民并与之合作的进步思想,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逐步改造的方法不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无法满足广大农民阶级得到土地的要求,因而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结论:①三民主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半殖半封社会的矛盾,并试图以革命手段解决这些矛盾,它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利益和经济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包括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内容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抗争探索的最高成就。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②它是一个不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它主张民族主义,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它主张民权主义,但又不敢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它主张民生主义,但不能发动广大贫苦农民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这些决定了民主革命不可能完成使命,不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即使在革命中,也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分裂,并且他们同农村中的地租剥削有密切联系,因此他们就不愿和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更加不愿和更加不彻底推翻封建势力。”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1)起因: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已成为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君主制度);对革命派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2)内容:(1)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核心),(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33)实质:民族资产阶级中不同派别为通过怎样的方法手段建立怎样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的资本主义国家而发生的思想争论。4)作用:通过论战,(1)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并占据了社会舆论的明显位置。(2)这有力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比较(1)相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用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取代封建体制。都侧重介绍宣传政治主张,对封建思想没有进行彻底批判。(2)不同点:①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②实现的手段不同③代表资产阶级不同的阶层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代表资产阶级上层,他们极力接近封建社会上层人物,更多地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他们紧紧依靠华侨、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较大程度上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性。自己总结近代史上的三次论战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1.奋斗目标:武装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基本情况:见书3.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政府的反动统治,显示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勇敢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4.失败原因的分析:社会条件的不成熟:1)主观上的幼稚和软弱:力量单一,没有发动并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组织松散,;点分散。2)客观上: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清朝政府依然拥有较为强大的统治力量;反帝反封建的人民群众斗争仍需进一步的发展和积蓄力量。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新政(1901年)背景、内容、结果预备立宪目的:遏制革命;维护封建统治(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过程:1905年,出洋考察;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的形成;1911年,裁撤军机处(雍正),设立责任内阁。结果:立宪派分化;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政府空前孤立。清政府近代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起义和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清朝统治瓦解(看地图)。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①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一面成为革命党的骨干,这是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②武汉是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础。③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比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4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尽管起义遭到破坏,但没有延误战机,赢得了时间。④新军中革命党人特别是熊秉坤、金兆龙等人的革命主动精神保证了起义的成功。关于立宪派性质:立宪派是资产阶级上层分子基本主张: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代表人物:国内:张謇;国外:康有为基本组成:由维新派转化而来,包括部分地主、绅商。在辛亥革命进程中的作用积极作用: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一部分立宪派倾向革命,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领导的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斗争,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武昌起义后,立宪派策动南方各省独立,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帝国主义被迫“中立”。消极作用:武昌起义后,立宪派掌握了多数省的政权,使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立宪派促使湖北军政府参加南北和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立宪派在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进攻,迫使革命党人接受了和谈条件,使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失败。革命首义地——武汉。武汉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近代风云激荡,武汉数度成为全国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近代初期,根据中英《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有关条款,汉口对外开埠;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汉阳建立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企业;1911年,辛亥武昌首义,一举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有“武汉一呼,天下响应”,“民国开创,武汉实为首功”的评价;1921年,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领导工人农民进行革命斗争。1922年,江岸车站为京汉铁路全线罢工总指挥部;北伐战争中,国民政府由广州迁都武汉;1927年,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策划了“七·一五”反革命事件,同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关于“严守中立”(1)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态度:反对、仇视中国革命。原因:辛亥革命会威胁他们的在华利益。(2)史实:调集军队,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全部税收,防止落入革命党人之手。组织南北议和。原因:一方面认为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潮流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一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矛盾尖锐,即使同一集团在对华政策上也很难一致行动。(3)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时间、都城、纪元、国旗内外政策1、内政:a.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b.政治: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政治5c.教育:发展文化教育d.社会生活:改革社会风气2、外交: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幻想帝国主义支持,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如何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首先,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等规定,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第三,实行责任内阁制,目的是想限制袁世凯的权利。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但是阶级的不平等是始终存在的;又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想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条件和步骤①条件:(四种政治势力)a.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助袁篡权。b.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如孙中山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
本文标题:历史一轮复习,大纲版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第三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111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