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课题一、课题的界定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但数学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中学阶段、采用新课程标准后,数学学习成绩仍一直处于较差状况,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历次达标测试或调研测试成绩大约在学校(或区县统计成绩)后四分之一范围内,学习成绩难以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理解,运算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均较差,不能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常见的数学问题,当然更谈不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界定上必须认识以下几点:——学习困难学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学习困难学生不是残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不是弱智学生。二、课题的理论依据1、素质教育理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班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数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型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如何使学困生稳定下来安心读书,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我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2、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特别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一是主体教育的出发点,主体教育的直接指向就是完善人、发展人。二是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活动可以使个体既有素质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现实因素。三是主体教育的近期目标是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培养学困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发展和提高学困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果。三、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可见新课程标准的设置要求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仍存在着大量的学困生,这到底是因为教材问题,还是教学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每一个人的成功就有了多样化、个性化的舞台与机会。对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而言,表现性学习更为他们提供了成功的多元化衡量尺度和个性化表现机会,促进他们的转化与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学困生同样也具有他(她)的独特性。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学困生的一些独特的见解,从他们独特的视角认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虽然这种理解有可能不符合教师预定的要求,但却是基于学困生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如果能够尊重、理解、适度地认可学生的这种见解,并为他们提供独特的表现机会,就可能会激发学困生的表现欲望和学习潜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新课程背景下,学困生的产生的原因。与没有进行新课改之前采用旧教材时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对照、比较,从而探究学困生的产生与是否采用新课程有没有关系?学困生的问题是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它到底与采用什么课程有没有关系?它是不是在任何教育制度下都客观存在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它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采用新课程能否降低学困生的比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解决学困生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教师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原因,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数学的意志和毅力、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已有的认知水平、数学思维能力等;2、研究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外部原因,中小学阶段的基础原因、教材原因、应试教育原因、社会原因、教师的原因、家庭的原因等;3、根据中学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研究采取针对性的方法,阻断产生学困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4、对现已出现的学困生,研究采取有针对性的转化策略和方法。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本课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调查、实践、研究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产生障碍的原因,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阶段:(1)运用文献资料法,收集资料,拟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论证。(2)运用案例研究法、调查分析法,对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思维障碍进行先期的调查,对本校学生学习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对策,进行重点实验研究。2、实施研究阶段:(1)运用行动研究法,这一课题的研究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对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在思维能力上存在的障碍进行调查、分类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第二步,对产生这些障碍的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和分析,研究消除障碍的方法,探究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途径。最终完成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定期进行全校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开展经常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在实践中研究分析学生思维能力较差以及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消除障碍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3)运用经验总结法,收集资料,总结阶段性成果,撰写案例和论文,检测比较,中期汇报,将实验成果向全县推广。3、总结结题阶段:(1)总结实验成果,撰写研究报告。(2)结题。(3)展示,推广研究成果。六、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1、课题技术顾问。扶余县“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指导组2、课题组成员及分工。组长:石学于副组长:李宏山组员:周林陈维林宗守宝王学兵梁德平(二):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究桐乡八中朱雪芬(执笔)一、问题的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初中教育对象已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因此使得学生之间差异进一步扩大,再加上以往的优秀生当“主角”,困难生当“配角”或“观众”的教育课堂更使得部分学生变成了困难生。1、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彻底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每位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课题。作为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对症下药地转化数学学困生,由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们数学组针对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和分析造成数学困难生的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按产生原因将数学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基础薄弱型。这类学生小学时基础就不扎实,认知结构差,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不牢固,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也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②动力缺失型。这类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意志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处于弱势和被动,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等。据我们课题组调查,这些学生的有意注意稳定性水平远低于普通学生的平均发展水平,相差两个标准差,相当一部分甚至根本无意于学习活动。另外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实,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有意注意稳定性的相关程度达到0.5以上。再以学习习惯为例,据我们调查,学习困难学生中有预习习惯的只占14.9%,有复习习惯的只占16.2%,有独立完成作业习惯的只占11%。③能力低下型。这类学生的动机、意志、自我意识水平都不低,但学习能力有限,思维水平远低于一般学生,他们的学习技能低下,制约了他们的学习活动,尽管百般努力,然而收效甚微。④暂时困难型。这类学生在能力和个性特征上并无偏差,主要问题在于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不良,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学习困难,一旦其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困难局面也将随之改观。因此,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困难。2、以上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的,有的学生可能身兼多种类型。对06级学生尝试了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种种策略。该年级学生在今年中考中各项指标均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且在学生中调查有90%以上的学生都十分喜欢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样的教学不仅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而且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使这种教学在全校数学教学中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在07级学生中实施了尝试,收到更好的效果。于是我们数学组教师成员在研究这些学生的成因的基础上,为采取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措施,拟进一步探讨对这些学生的转化策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真正融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关爱他们的幸福成长;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克服种种学习上的困难;培养他们乐观进取、积极向上、自信自律的健全人格,从而让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也基于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地转变教师原有那种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个性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题海战”、埋怨多于辅导等的教育方式,提出了《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究》的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组。并在2008年5月——6月,具体计划该课题的实施和申报工作,期间还请了有关专家对该课题的可行性作了鉴定和指导,组织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9月该课题被桐乡市教科委立项,从而在原来初步尝试的基础上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二、课题的界定我们所说的初中数学学困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差生”,也不是残疾学生,更不是弱智学生,我们把它定义为:“智力正常但学习状况异常,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本课题组人员通过课题的研究,在教学中如何“对症下药”,不断探讨转化这些学生的策略。以足够的耐心和有效的方法来辅助他们的学习,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拓宽他们的学习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提高这些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课题的具体实施和内容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一)课堂教学方面。1、创设动态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好动的乐趣。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由于受时空的限制,需要动态处理的内容在教材中只能用静止的方式呈现,即使有些知识虽然配有图示,但图示也是半抽象的静止状态,因此,只靠教材本身的图文和教师的抽象语言描述,学生不仅会感到难学,而且也觉得缺乏趣味。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教材的需要,自制教具,自做多媒体课件,通过资源共享,把这些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教学过程,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获取知识的乐趣。2、设置参与性的教学环节,满足学生爱玩的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活动、猜谜活动、操作活动等,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几何教学中的学具操作,折叠拼摆,在计算问题中的速算比赛,在概念中的猜谜、游戏等,都是学生感到好玩有趣的教学形式。3、运用新奇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完法,贵在得法。以新颖、奇特的教法设计进行教学,能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新奇的刺激下萌发快乐思维的情趣,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奥妙的乐趣。例如(1)“先辅后教法”——给基础薄弱型的数学学困生一个“笨鸟先飞”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识自然迁移的目的。(2)“效果回授法”——课上留足够时间完成一些小练习(选择
本文标题: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59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