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关于服务业的论文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促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统筹发展的对策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从装备制造业内部分化出来,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并将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装备制造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呈现出日趋明显的互动和融合发展,而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主导产业,将其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一、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基本理论时至今日,生产性服务业对装备制造业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理论界有四种流行的观点。1“.需求遵从论”。该观点认为,装备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一种需求遵从地位,或者说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的补充。许多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必须依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因为装备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没有装备制造业,社会就几乎没有对这些服务的需求。2“.供给主导论”。该观点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装备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部门。服务业部门的扩张有两条途径可以使装备制造业部门获得收益,首先是能够引起进一步的专业化和劳动分工;其次是降低了投入到装备制造业部门的中间服务的成本。3“.互动论”。该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随着装备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会迅速增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提高装备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反之,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装备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4“.融合论”。融合论是近年来才出现的观点。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趋势。也就是说,当两者彼此依赖加深,进入高度相关和补充阶段,将是两者的深度融合。经济服务化是随着劳动分工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关系也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二者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与融合、共同发展的一种动态的内在联系,是一种不断加强的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二、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虽然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传统体制和观念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两者的融合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1.生产性服务业规模总量小且分散,缺乏核心服务能力。尽管服务业总量在逐年增长,在全省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但基础薄弱,发展规模仍然偏小、散、弱。生产性服务业缺乏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商贸、物流、服务外包、金融等行业的一些企业亟需做大做强。科技、旅游、咨询、会计、文化创意、会展等新兴业态中,省内企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在全国位居前列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小,无法实现服务创新,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核心服务能力。2.装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没有跳出供给与需求“低效平衡”的怪圈。一方面,受大的宏观体制环境影响,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目前依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企业仍保持着较传统的运作模式,较少有通过生产性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装备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诸多关键环节中,本应通过外包方式获得更专业和更高效率的服务,却在工业企业内部消化完成,导致在制造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平衡。另一方面,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较低,知识技术含量低,社会化服务能力不强,难以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这就使得整个经济发展中,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更好地融合发展,而是割裂地各自发展,从而形成两个行业的一种低效平衡发展。3.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受资源配置、市场化进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辽宁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和发展不平衡。以沈阳、大连为核心都市功能区的活力吸引着众多的企业落户两市。比如,很多商务服务和会展等企业九成集聚在两市,而使其他城市的与装备制造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欠缺。4.市场化程度不够。辽宁由于体制、政策的原因,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普遍高于工业,管制过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地区体制壁垒严重,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无法开展跨行政区的经营活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部门间的有效配置无法实现。并且对于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非市场化的影响导致资源和要素配置过于偏重实体产品的生产制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都严重不足。三、促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对策1.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体制改革,深化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国有服务企业改革,鼓励企业研发、设计、营销、仓储、后勤、培训等非核心业务实行服务外包,推动企事业单位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服务企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降低进入门槛,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构建有利于竞争的市场环境,促使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切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紧密关系,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2.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模式。促进原有装备制造业和临近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吸引外资服务业进入,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变单纯的装备制造业集聚为集成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产业链集聚。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蕴藏着巨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潜力,在利用外资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挖掘融资租赁、工程咨询、技术开发、法律会计为代表的金融保险、商业贸易、信息服务和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大连也应凭借完备的产业基础和科技人才队伍,承接日韩等国家的信息软件、现代物流以及港澳地区管理咨询、经纪、代理、评估等生产性服务业。3.增大科研投入,鼓励自主创新。根据辽宁省目前情况,需要增加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各项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建立服务功能强、辐射作用大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在关键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和技术标准,以增强企业形成集成与产业化能力。4.加强产业关联。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核心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装备制造业企业应转变增长模式,转变经营理念,进行组织创新。应该引导和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社会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发展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注重核心技术的培育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并通过将生产服务业环节外包化来整合外部专业分工优势,推进产业链条企业优势互补,形成企业间的强强联合,确保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保持良好的动态的契合,不断提升整个产业价值链竞争力。鼓励规模大、信誉高、服务质量好的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化、大型化、组织化。同时,建立健全中介体系,实现社会化服务与制造环节的“无缝式对接”。
本文标题:关于服务业的论文现代服务业发展论文促进辽宁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统筹发展的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6763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