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2016届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6届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5题1.《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尚书·盘庚》云:“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这反映出商朝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至人以人事观殷,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可知,夏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故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专制王权,故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2.明初,朱元璋研究历代兵制,创立卫所兵制,该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卫所兵制的建立A.促进了义务兵役制的建立B.威胁了当时的中央集权C.导致地方武装力量尾大不掉D.有利于抑制领军将领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平时把军力分驻在各地方,遇有征战时命将出师”可知,军力被分散在各个地方,体现了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散领军将领的权力,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与题干的主旨相反,故排除;C项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排除。3.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可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并非是完全封闭的,有一部分产品可以流通市场,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4.在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B.政府对民生予以密切关注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D.城乡生活方式融合的推动【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粮、棉、茶……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逐步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可知,粮、棉、茶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在封建社会后期生产力有所提高,但不是出现质的飞跃,故C项错误;粮、棉、茶等农产品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不能片面理解为生活方式融合,故D项错误。5.关于鸦片战争,近代史主流观点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材料意在说明A.应对鸦片战争进行辩证分析B.清史鸦片战争观是错误的C.应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事件D.不同史观必得出不同结论【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根据材料“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从整个清朝历史看,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二十年的晚清时代,它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知,材料认为鸦片战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又是清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6.观察下面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占有土地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占有土地的状况反映了江西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B.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C.中共的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D.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答案】C【解析】无7.史载:“同治以来,上海花商收买花衣,于是轧花场地遍地皆是。始用小轧车,妇女手摇足踏,日可出衣十数斤。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轧车的这种变化反映出A.中国已经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B.光绪年间近代工业体系基本建立C.传统手工业受科技革命的冲击较大D.轧花技术进步导致传统工业消失【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根据材料“光绪中,洋轧车出,日可得衣数百斤,小轧车天然淘汰矣”可知,光绪时期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方式被淘汰,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英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且美、德等国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了科技革命的影响,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8.自1875年至1895年,建昌铜铁机器厂的规模、设备、资金和人员有较大扩展,但是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这反映出中国近代企业A.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B.具有资金少、规模小的特点C.产品营销具有外向型特点D.对外资企业具有严重依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根据材料“业务对象始终是外商的船厂及航运公司,生产工艺一直停留在修理和加工零部件,‘实际上仅是外商船厂的辅助工场’”可知,中国近代企业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很强,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9.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报刊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B项;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10.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1903年……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部分程度的觉醒,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1.1937年12月17日,蒋介石在《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中说:“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这表明蒋介石A.仍然在坚持片面抗战路线B.对中日国情已经有所认识C.意在为南京沦陷寻找借口D.正确分析了中日双方形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根据材料“敌如欲尽占我四千万方里之土地,宰割我四万万之人民,所需兵力,当为几何?敌之武力,终有穷时”可知,蒋介石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即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12.“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代王朝都设有管理民族事务的机构,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定的管理办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承袭了中国古代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题干中的“路径依赖”,故A项正确;B、D两项是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新制度,故排除。13.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这表明新中国A.曾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做出探索B.已成功完成对私营工商业改造C.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产生怀疑D.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根据材料“毛泽东于1956年底同工商界人士谈话时提出‘新经济政策’:‘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可知,新中国曾经向苏联学习,希望可以恢复国民经济,但又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其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故D项错误。14.1986年3月,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推行“政治革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这表明台湾当局A.对大陆中共政权仍怀有敌意B.已接受“一国两制”的构想C.开始对两岸关系有条件开放D.对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的自信【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的统一大业。根据材料“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问台湾”可知,这一时期台湾当局开始有条件地放开了两岸之间的交流和往来,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15.下面是1978年~2008年中国市场指数部分年份测度得分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中国市场经济在南巡讲话时已基本建立B.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存在市场经济成分C.市场经济的建立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经济发生质变【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题干中1978年~2008年中国市场指数测度得分表可知,其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其中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重要表现和成果,故C项正确;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但是市场经济并未发生质变,故D项错误。16.亚里士多德说:“梭伦对双方都加以反对,而且尽管他无论同哪一方妥协都有可能成为僭主(指通过政变或其他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独裁者),但他宁愿招致双方的仇视也要拯救祖国并订出最好的法律。”这里的“双方”指A.奴隶和奴隶主B.统治者和被统治者C.平民和贵族D.改革派和保守派【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根据所学,梭伦改革的背景是旧氏族贵族实行专横统治,普通民众苦不堪言,很多人沦为债务奴隶,社会矛盾尖锐,于是梭伦进行了民主政治改革,规定按照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前三等级均可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但是改革使得贫苦的平民不能参加四百人议事会,所以他的改革可能招致贵族和平民的仇视,故C项正确;在古代雅典,奴隶没有公民权,故排除A项;B项说法笼统,故排除;D项不符合雅典的社会阶层分布,故排除。17.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阿指出:“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族政体;而如果只注意民众的权力,它显然又是民主政体。”这体现了当时的罗马A.民众利益至上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实行贵族政治D.王权与族权的结合【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罗马的民主政治。根据材料“如果人们只注意执政官的权力,那罗马国家就完全是君主制政体;如果人们只注意元老院的权力,它又完全是贵
本文标题:2016届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69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