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酒店餐饮 > 2009年必修3会考系列训练
12010年必修3会考复习试卷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适应性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1.右图3-1-1中①-②-③表示不同的区域,下列表述能正确反映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B.中国--山西省—太原市C.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D.中温带—干旱地区—青藏高原中国地域辽阔,地域特色鲜明,饮食文化纷呈异彩。在《清稗类钞》里,就记述了清末之饮食状况,称:“各处食性之不同,由於习尚也。则北人嗜葱蒜,滇黔湘蜀嗜辛辣品,粤人嗜淡食,苏人嗜糖”。到清末时,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分化形成,共同构成中国的“八大菜系”。据此材料,完成2—3题。2.不同的饮食文化体现了区域的:()A.整体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开放性特征D.共同性特征3.“八大菜系”形成的原因可能有()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共同影响的结果②是以物产这一自然条件为基础的③口味的差异是菜系发展的重要因素④烹调方法的差别,也是形成菜系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图3-1-2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4.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5.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A.发展方向B.生活特点C.发展水平D.发展条件6.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②传统运输南船(船舶)北马(马车)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④糖料作物栽培上南蔗(糖蔗)北菜(甜菜)图3—1—1①②③图3—1—22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④7.下列区域特征与对应的主要形成因素连线正确的是()A.锡林郭勒牧区—温带草原气候B.山西太原附近黄土高原—冰川搬运C.江苏南部平原水稻种植—水稻土D.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竹楼—高原地形图3-1-3为某些地区主要农作物及熟制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8.图中能正确反映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农业生产状况的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9.图中①和③两地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差异B.地形差异C.土壤差异D.生产习惯差异10.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其生产活动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长江三角洲的轻工业发展依托于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B.长江三角洲发展重工业依托于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C.长江三角洲商业贸易发达依托于优越的地理位置D.松嫩平原发展重化工业依托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边地区煤、铁等资源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2008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组织赛事的各个部门,成为本届马拉松赛的新亮点。图3—1—4为120急救指挥中心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组委会为了及时了解赛事的赛场实况,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RSB.GPS+GISC.GPS+RSD.GIS+RS12.组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如图3—1—4所示,120急救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图3—1—3图3—1—43辆救护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的技术是:A.RSB.GPS+GISC.GPS+RSD.GIS+RS13.要想随时知道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A.全球定位技术B.GPS信号接收机C.地理信息技术D.遥感技术材料一:我国在京、津、冀进行跨省市的冬小麦估产实验,精度超过90%。1998年以来,有关部门对我国5种主要作物进行了全国范围的长势分析和估产。材料二:中国国家测绘局测量员在参加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考时测得大峡谷极值深度为6009米,长度为504.6千米,用实测数据证明了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读以上材料,完成14-15题:14.跨省市和全国范围的作物估产所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全球定位技术B.人工科学考察C.地理信息系统D.遥感1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科考测量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A.GPS+GISB.GPS+RSC.GIS+RSD.数字地球16.关于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地理信息技术是构建数字地球的基础②数字地球最大的特征是模拟现实③数字地球采取集中的方式存储信息④数字地球是把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A.①②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④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7-18题:17.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自然原因是()①交通落后②水系稠密③地势低平④土质黏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8.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处于区域发展的哪个阶段()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成熟阶段D.后期阶段图3-1-5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图中所示地区的自然条件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4A.天然橡胶B.棉花C.茶叶D.甜菜20.与松嫩平原相比,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热量丰富B.土壤肥沃C.地形平坦D.人少地多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类型、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完成21~22题。21.图3—1—6是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及台湾的骑楼,其形态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其主要目的是()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遮阳22.适宜的室内光照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在建筑学中,日照条件是指阳光直接照射到房间内的时间长度和光照强度。对同纬度的不同地区而言,下列因素中,与日照条件无.关的是()A.房屋的朝向B.房屋之间的间距C.窗户采用单、双层结构D.窗户的大小二、非选择题23.图3-1-7是长江中下游局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图3—1—53—1—6图3—1—75(1)图中①地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其名称是。该基地粮食单产很高但商品率却较低的主要原因是。(2)图中A、B、C、D、E五地中牧场景观最典型的是(填字母),湿地主要分布在(填字母),该湿地形成原因主要是。(3)振兴东北经济要根据区域条件走特色之路。图中C省区将重点建设汽车、农产品加工、医药等产业基地,简述该省区发展该三大产业的主要有利条件。24.图3—1—8是中国目前经济文化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由于各地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各地农耕景观有明显差异。请将图中经济文化区分别与所属的农耕类型用线连接起来。经济文化区①山林耕牧区经济文化区②山地耕猎区经济文化区③水田稻作区经济文化区④山林刀耕火种区经济文化区⑤绿洲耕牧区经济文化区⑥平原集约农耕区(2)几千年来,我国经济文化区的范围变化很大,主要体现在农耕经济文化区的扩展以及渔猎采集区和畜牧区的退缩上,试分析其原因。25.根据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或你已实践过的旅游知识,设计或说出一条旅游线路,描述你在不同地区所能观察到的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并说出你到上述地区旅图3—1—86行时的时间和应携带的主要生活用品。(1)线路:。(2)时间和主要生活用品:。(3)主要地理景观和地理现象: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适应性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种种因素造成的一种土地退化。以外力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荒漠化划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盐渍化等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3题。1.导致下列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A.拉丁美洲南端东岸地区的荒漠——洋流B.阿拉伯半岛上的荒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控制下C.南美洲西海岸的热带荒漠逼近赤道地区——地形D.我国塔里木盆地中的荒漠——深居内陆2.在我国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A.水土流失B.次生盐渍化C.裸岩D.土地沙化3.在我国塔里木盆地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体系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草图3—2—1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完成4—5题。4.图中A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种过程中,长期采用大水漫灌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弱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5.图中B地在汉朝时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C.农业由耕种业向畜牧业转变图3—2—17D.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的破坏“石漠化”全称石质荒漠化,主要指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石漠化已逐渐演变成继沙漠化和水土流失之后的我国第三大生态问题。结合下表(有关坡度与土壤厚度的实测数据)完成6—7题:坡度5º~10º10º~15º15º~20º20º~25º25º~30º30º~35º大于35º土层厚度(mm)120818078714220有机质厚度(mm)2820171512976.根据材料可以推知,我国四大高原中石漠化程度较高的是()A内蒙古高原B黄土高原C青藏高原D云贵高原7.分析上表可知,坡度与土层厚度、有机质厚度的关系是()A.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比例B.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反比例C.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正相关D.坡度大小与土层和有机质厚度成负相关8.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沼气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与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②③⑤⑥图3—2—2为我国某沙区生物治沙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9.三图按治沙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A.abcB.cbaC.cabD.bca10.目前世界上许多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严重的荒漠化现象,其自然原因是()A.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B.滥垦滥牧,植被受破坏C.任意开发矿产、生态环境破坏图3—2—28D.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空气变干燥11.为防治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在我国沙漠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林业生态工程是()A.“三北”防护林B.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C.东南沿海海防林D.西南岩溶地区生态林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图3—2—3为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示意图,图示的9个省区,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读图完成12~14题。12.有关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现状,正确的是()A.风蚀荒漠化占荒漠上地的99%B.荒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省区C.荒漠化主要分布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D.长江以南的省(市、区)没有荒漠化土地13.冻融荒漠化主要分布在A.甘肃、河北B.新疆、内蒙古C.陕西、宁夏D.青海、西藏14.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A.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B.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C.深居内陆气候干旱D.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能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图3—2—4是热带雨林水循环图,读图完成15—16题。15.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当地50%的大气水来自于雨林B.大量水汽被带离雨林地区,减少当地的降水C.雨林降水主要来自海洋,跟雨林没有关系D.雨林是个巨大的储水库,会减少当地降水16.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可能造成的影响是()①大气
本文标题:2009年必修3会考系列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0325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