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为何上大学?――灵魂深处的思考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中国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作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阿了。放弃了中国人从小就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一、我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每个人在成长的岁月里都会在心中有个榜样,特别是对一个男孩子来说,在内心总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英雄颇有好感,我自己也不例外。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套十本的《周恩来传》对我影响至深,从周恩来总理儿时求学到参加革命,从领导抗日、解放战争到后来纵横外交、文革风云,我把里面一个个的故事翻阅过很多次,品味一代伟人为人处事的风范。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一生的好总理,我想,我也要做这样的一个好人,如果有可能,我也想去做一名像他一样的总理。这个朦胧的梦想伴随着我的整个中学时代,给予过我一种精神的感召,特别是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很多次让我内心澎湃。我憧憬着自己的梦想,父母、老师告诉我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好好读书、考进大学,因为在大学里就可以学习更多人生的智慧,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在书中看别人对于大学的描写,听父亲对于自己当年因为成分问题而没有机会走进大学的遗憾和他内心由衷的向往,这是父辈对我最大的希冀。我一直感到幸运的是:自己一直非常喜欢读书,所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一帆风顺。高中毕业,我幸运地走进了全国重点名牌大学——武汉大学。带着父辈对于自己的期望,也带着自己心中那个朦胧的“要做总理”的伟大梦想,我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爸爸在开学时给我的第一封信上写道:“你已经完成了我们家三代想上大学而不能的梦想,在大学的校园里,将会有更多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同时会碰到很多的困难,孟子曰:夫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你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发奋努力,好好读书。”我的内心感动于父亲的良苦用心,在书桌前的墙上,我郑重地贴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字幅,以勉励自己珍惜大学时光,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不辜负自己的理想。走在武大美丽的校园里,路过那古朴典雅的民国建筑,我可以感受到这所百年名校里深厚的人文和历史底蕴,一种说不出的涌在心里的感觉。我想这么美丽的大学里,应该会有知识渊博的教授和意气奋发的青年学子,思想碰撞,砥砺智慧,探讨人生理想,我一定会度过充实而难忘的大学岁月,我也真正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我的人生就要大展宏图。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从大一开始我就对这所美丽的大学有了很多的困惑。二、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爬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武汉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是大学生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来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在中国“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韩剧等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武大这样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武大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会要的垃圾教材,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利,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学习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其次是榜样的困惑。在我大一刚开始的时候,班级组织邀请了高年级的优秀学长来给我们介绍他们优秀的经验,这些优秀学长都是甲等奖学金的获得者,都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佼佼者。但是他们每个人讲的重点,都是怎样考好试,怎样通过英语四、六级,怎样为计算机过级做准备,要多参加社团活动,而这一切都可以为得奖学金铺垫,为以后的保研和就业增加砝码。大家一致地看法是:拿奖学金是大学学习最好的表现,而最终能够保研、找到一个不错的工作是最好的结果。当时的自己,也天真的以为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于是我在专业学习上刻苦努力。然而在这样的学习之余,我的内心越来越空虚,我不确定自己要走这个专业的方向,我不确定我的方向是什么,保研、找到好工作的确是不错的结果,可是为了追求什么去读研、工作?这些优秀的学长怎么都没有提过自己的理想呢?种种的困惑以及缺乏指引,在初到大学的第一个冬天,我的内心和武汉的天气一样寒冷。原本开朗积极的自己,竟然也碰到了郁闷这个词。我在每天写高数作业的时候痛苦异常,我问我自己是不是考虑要换个专业?难道我到了大学里就是这样在解题?(后来才知道,其实当时的自己是
本文标题:为何上大学?――灵魂深处的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04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