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 九十年来《孔乙己》主题的多维解读
《孔乙己》主题的多维解读一、中学语文关于《孔乙己》的主题认识《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4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月刊第6卷第4号上,它是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作品,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几十年来中学语文对《孔乙己》的主题认识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20年代对《孔乙己》的主题认识主要是以鲁迅先生自己的看法为主。鲁迅在作品附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在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是在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来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1.十九世纪20年代的主题认识2.40年代的主题认识叶圣陶在1942年5月15日的《国文杂志》第一期上发表《孔乙己中的一句话》一文,认为《孔乙己》的主题是“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意识和姿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的人的冷淡———除了随便的当作取笑的资料以外,再没有其他关心。”3.60年代—80年代的主题认识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课文说明”认为小说主题:“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个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科举制度的罪恶,鞭打丁举人之类地主豪绅的冷酷和暴虐。作品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对他的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而又麻木不仁的思想行为作了批判。”4.90年代至今的主题认识这一阶段人们对《孔乙己》主题认识呈多元化趋势。2003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修订版)》第6册教学参考书中对《孔乙己》的主题认识有以下三种:(1)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4.90年代至今的主题认识(2)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习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毁灭。(3)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小说从民众的角度,揭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人物本身的角度,表现了孔乙己思想保守、僵化,对悲惨命运逆来顺受,毫无觉悟和反抗。这样的国民性,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一)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鲁迅曾说,孔乙己是自己《呐喊》和《彷徨》中最喜欢的一篇。关于《孔乙己》的主旨,几十年来有多种解读。1.唐弢:作品以“典型的细节鲜明地揭示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从而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也一定程度地暗寓着对这种性格的鞭挞。”2.林志浩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在以传播孔孟之道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教育的长期毒害下,他养成了好吃懒做和自视高人一等的坏思想。他的社会地位和思想使他无以为生,越过越穷,甚至沦为窃贼,但他仍然不忘自己的身份,还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过去我们对《孔乙己》的解读,主要是限于科举吃人这个主题思想,对作品做政治性的诠释。二、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关于《孔乙己》主题认识林志浩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不同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参所采用的也几乎全是这一观点。学者们认定《孔乙己》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的依据,大致有三点。一、孔乙己读过不少书,有不错的学问;二、孔乙己屡次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受到的打击很大;三、孔乙己偷窃的毛病是由于不会营生,好吃懒做造成的,是封建科举制度害的。(二)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孙伏园提出,鲁迅创作《孔乙己》的“主要用意,在于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一观点的影响非常大。小说表现很明显,容易被人捕捉感悟。近年来鲁迅研究者大都是从看客吃人的社会现实和隔膜冷酷的国民劣根性方面来分析作品的文化意蕴的。《孔乙己》共有14处地方写到“笑”。除了孩子们的笑声和孔乙己对“取笑”他的人的哀告。其余12处,无不是“看客”围绕孔乙己这个“笑料”而发出的笑。笑孔的人物有“所有喝酒的人”(短衣帮和穿长衫的)、小伙计(我)、掌柜,这是成人世界里的“笑”,是对弱者的调笑、戏笑和嘲笑。这些笑里蕴含有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无以言说的悲哀。在众人的哄笑嘲弄中,我们就心酸地看到了弱者乞求般的哀鸣:“跌断,跌,跌”,这“苦人”的“呼号”里透出的是孔乙己作为一个人的全部耻辱和最后自尊。孔乙己就是在咸亨酒店中被合群自大的一群中国人愚妄的欢呼中吃掉了。由于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所制造的“隔绝”的高墙横亘在人与人中间,孔乙己的死,并没有使周围的人感到痛苦。“孔乙己是这样的让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专制制度和文化造就的“愚弱的国民”,就像孔乙己一样,成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孔乙己》极为逼真地展现了这种“材料和看客”的“或一种生活”,写了在那个时代和社会,作为“读书人”的孔乙己人生无价值的泯灭。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作为小说的主题理由是:取笑孔乙己的不仅有长衣帮和酒店掌柜,更有贫苦的短衣帮,还有小伙计和小孩子,整个社会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以取笑奚落他人痛苦为趣事的社会网络,不幸的苦人便在这尖如芒刺的笑声中忍受痛苦的折磨和无尽的煎熬。社会的冷淡,人间的凉薄,成了贯穿全篇描写的主线,是作者所要表现和批判的主体所在。如果说封建科举制度、教育制度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内在动因的话,那么,孔乙己周围冷漠的社会环境则是其悲剧形成的外因。所以这篇作品不仅仅抨击了封建教育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它还揭示了当时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三)批判封建科举制度与封建等级观念两个主题并行“一是由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思想毒害,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由咸亨酒店的酒客对孔乙己的残酷戏谑,表现封建关系的残酷实质。实际上,这两者都统一于一个更根本的主题意义,即暴露封建等级观念的极端残酷性”。孔乙己“仍不肯脱下长衫”,“极力维护着自己读书人的体面,其思想根源都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周围人对他进行残酷戏谑的内在根据,在于他实际沦落到了比他们更低的社会等级上,在于他的言行与他的实际卑贱地位的极端不协调性”,“正是这种封建等级观念,将似乎对立的双方———孔乙己和周围群众———在思想性质上联系了起来,把两个似乎平行的主题扭结在了一起。”(王富仁)(四)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钱理群,认为作为被看者的孔乙己(知识分子)的自我审视与主观评价(自以为是国家、社会不可或缺的‘君子’,‘清白’而高人一等)与他(们)在社会上实际所处的‘被看’(亦即充当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地位,两者形成的巨大反差,集中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1998年出版的修订本)钱理群看到了孔乙己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淡化了孔乙己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关联性,更多地从当下知识分子的人生体验出发,强化了孔乙己作为知识分子,其社会地位的沦落与人生命运的悲剧。在此情景下,当代知识分子把孔乙己当作了“一面镜子”,这便超越了唐弢、王富仁等学者的启蒙主义文化立场上的解读。美国学者夏志清与钱理群的观点相似。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是这样提升孔乙己的悲剧意义的:“他的悲剧是在于他不自知自己在传统社会中地位的日渐式微,还一味保持着读书人的酸味。”夏志清突出了孔乙己的精神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不对称性在其悲剧中的作用,凸显了孔乙己所处的社会,已经是一个与“传统社会”渐行渐远的社会,而此时的孔乙己,并没有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还是一味地恪守着“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到头来只能使自己身处社会的夹缝之中,无法找寻到精神泊靠的港湾。夏志清的评价与中国以“阶级属性”以及类似的“科举制度”等抽象的政治表述完全不同。值得珍视。(五)表现国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文本世界里的孔乙己首先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存在的人,而不是某种身份的符号或某种社会思想的形象代表,他是生存于现实世界并承担了鲁迅的人生体验、情感体验及哲学观念。(五)表现国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孔乙己》的文化意蕴并不是针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而是从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人生际遇,深刻表现出国民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揭示人与人之间难以打破的“厚墙”,从而演绎、升华出鲁迅特有的人生哲学:在荒诞与无奈中呈现生存环境的荒寒与冷漠,呈现人的生存的尴尬及其悲剧结局。在鲁镇这个社会中,人与人相互防范、不信任。人们感受到的是荒凉,如同那个大柜台——一个具有象征意蕴的意象,横亘在人们面前,逼迫人们退向内心的提防,建立起心的“栅栏”。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所处的相互隔膜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相互隔膜、相互提防背景下生存着的人们,被一种浓重的压抑气氛所笼罩,没有信任,没有关爱,人们在失信和无爱的环境中生长着,又在生长中营造着失信和无爱的生活,循环往复,恶性发展。(六)表达了人生心灵的孤独与“高强”体验小说《孔乙己》融铸着鲁迅先生四处碰壁的人生体验和孤独抑郁的情绪,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人类难以逾越的心灵“高墙”,无法把握命运走向的生存困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索与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使小说具有了超越时空的艺术审美价值和哲学意义。鲁迅对孤独的深切体验曾以“高墙”的意象出现,他这样说过:“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在小说《孔乙己》中,作者就多次写到了这种有形无形的“高墙”,使小说的意蕴远远超出了人们平常所评说的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与揭露,深深地蕴含于作者心中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分明在向世人诉说着一种信念:人生孤独的,命运是残酷的。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归根结蒂取决于社会和他人需要的程度。“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在旁人的心目中已完全是可有可无的了。于是,他转而“向孩子说话”,热心而又迂执地教“我”“回字有四种写法”,这不是孔乙己炫耀自己的博学多识,只不过是想借此证明他对孩子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罢了,这是突破心灵“高墙”的最后一搏。但是,孔乙己的“恳切”和“热心”却落得个“谁要你教”的“不耐烦”的回报。在成人世界,孔乙己与众人格格不入,十分孤独,人们都认为他只是个天生的笑料,除了奚落他、鄙视他,并不需要他的存在。在孩子的世界里,孔乙己仍然是孤独的,因为他们也同样地排斥他,尤其是小伙计“我”在恶劣卑俗的世态人情中,已沾染了不少成人的世故——油滑而冷漠,不自觉地泯去了良知,参与了“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是作家的自叙传,作家的创作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生活、个人感情的痕迹。《孔乙己》无疑相当多地融入了鲁迅的人生感伤。我们只要想一想鲁迅少年、青年时期家庭从小康而坠入困顿所看到的世人的真面目,这里既有被称为“乞食者”的蔑视,也有当铺和药店里屡屡遭遇的白眼,也有令人“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的流言……,我们就不难理解鲁迅心灵深处的“高墙”意识该有多少强烈,对孤独的体验是何等的深刻。1910年代,世纪之交,知识分子在经济社会中日益被边缘化,孔乙己的人生及其生存境遇成为知识分子无法消除的“胸中块垒。由于社会动荡、废除科举制等原因,社会运行难以正常维系,大多数知识分子向上流动的渠道被阻断,他们就像孔乙己一样,很难再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谋取生计并获得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失去了自身优势。他们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无法再履行自身教化民众的文化职责。(七)反映了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的彷徨与求索民国建立以后,由于新的政教关系重建严重滞后,知识分子始终难以找到能够安置自身的位置。在这样的状态下,知识分子陷入了思想彷徨。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知识分子经世济民的传统情操的推动,另一方面有寻找和重建自身在社会中位置的努力,而新文化运动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上述文化背景下,鲁迅通过《孔乙己》形象的刻画,再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他们像孔乙己一样找不到人生的出路,也得不到本该享有的尊重,最终在社会无助冷漠的境况下走向末路。新文化运动: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群体的彷徨与求索——对《孔乙己》的深读与再诠释原因一:鲁迅的思想是博大的,深邃的,也是十分复杂的,加之表现格式的特别,这些特征决定着鲁迅作品解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本鲁迅研究者竹内好指出:“他的作品内部隐藏着出乎
本文标题:九十年来《孔乙己》主题的多维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92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