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1·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今后五到十年,是泸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各方面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不谋全局者,不足于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于谋一时。”制定并实施好泸县“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对于推进泸县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省委提出的“干好头五年,准备后五年,谋划再十年,提前翻两番”的要求,我们把认清泸县经济形势,吃透泸县县情作为编制纲要的基础和前提,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为编制依据,以抓布局、调结构为手段,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发展和人居环境,依靠科技推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金融驱动、县镇互动,发展新型工业、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完成两个翻番,实现两个转变,缩小两个差距。实现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要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将通过年度计划和专项规划分步实施。本纲要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是对市场主体的指导性意见,政府将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加以引导。本纲要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及部分基础设施等领域提出的任务,政府将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切实履行职责,努力完成。只要全县人民共同努力,跨越式发展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能实现。·2·第一篇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第一章奋发有为的“十五”过去的五年,是坚持“一年四季抓工业,关键时候抓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的五年;是深化企业改革,破难攻坚,基本消除经济发展体制性障碍的五年;是突出招商引资,以开放带动促进经济发展的五年;是县域经济快速增长,跻身全省百万人口大县发展前列的五年;是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推进依法行政的五年;是经受了“非典”、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等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考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的五年。“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为“十一五”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泸县未来发展的比较优势;同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泸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第一节发展的基础1、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结构取得重大转变2001-2005年泸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1.1%,比“九五”时期提高1.6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后泸县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5年完成GDP54亿元,比2000年净增25.4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份额由2000年的18.5%提高到19%;完成财政收入2.8亿元,年均递增17.5%,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4.9%提高到5.2%。2005年末,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38:35:27调整到36:33:31。特色农产品日益突出,以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和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不断壮大,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三次产业的结构日趋协调。2、工业强县战略初见成效,发展速度加快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58亿元,是2000年的2.4倍;“十五”期间,年均增·3·长19%,比“九五”快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28%,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25.2%上升到41.8%,提高了16.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5个百分点;工业提供税收1.7亿元,占全县税收的70%,占全部财政收入的61%。依托优势资源和集中化布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九五”末的27户增加到60余户,增加值达到7.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53%。3、农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积极整治病险水利工程,共整治水库77座,疏通灌溉渠道358公里,恢复灌溉面积13.4万亩。退耕还林7.9万亩,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基本完成,各类农村经合组织不断涌现,现已成立151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农业产业化初见端倪,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05年畜牧业已占农业的半壁河山,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50%,特别是取消农业税,采取粮食直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4、三大骨干线路基本形成,设施不断完善随着三级路网全面完工,电网改造和光纤网工程不断深入,路网、电网、光纤网基本形成了骨干线路,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建成,能源、交通、通信条件进一步改善;水利、环保设施得到加强。5、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公共事业得到加强2005年泸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59元,比2000年增加1042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5和35.8平方米。劳务输出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保障体制初步建立,城镇登记失业率和人口增长率基本控制在预定的目标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社会发展取得新进步。6、龙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旅游初见端倪泸县历史悠久,以雨坛彩龙和龙脑桥为特色的龙文化底蕴深厚。全县普查龙桥有242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40座,玉蟾山和玉龙湖建有风格各异的龙文化建筑,龙舟文化、龙灯文化、龙雕文化、龙文化书法正逐步形成,龙的传说和故·4·事广泛流传。7、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依法行政能力明显提高坚持和完善向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认真听取群团组织意见和建议,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完成了“村民委员会调整选举”工作。普法工作不断深入,“四五”普法通过省检。政务公开不断深化,扎实开展了行风评议,依法行政能力和行政执法水平明显提高。第二节发展的比较优势1、确立了一年四季抓工业,关键时候抓农业的发展理念——推进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进程泸县经济在“十五”期间之所以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最宝贵的一条经验就是把突出发展工业作为拉动全县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具有鲜明指导意义的“一年四季抓工业,关键时候抓农业”理念的确立,把发展工业摆在了经济工作的首位,这在泸县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对“十五”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发展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推进了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转变进程。2、深化企业改革——基本消除了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在“十五”期间深入进行,企业产权和身份实现两个100%转变,虽然经历了阵痛,但盘活了企业的存量资产,全县工业发展产生了裂变。首先是激活了企业,使企业拥有了完全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其次是减轻了财政压力和企业的负担;第三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资产重组后,企业和工人完全进入了市场,依靠、依赖政府吃大锅饭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产、供、销各环节的管理更加科学,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更为合理。政府职能由行政干预企业经营逐步转向为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为“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打下了蓄势待发的基础,基本消除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束缚企业发展的体制·5·性障碍。3、突出招商引资——缓解了经济发展中的项目资金瓶颈建立了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结合综治、安全、保密等工作,建立了一系列配套激励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缓解了发展中的项目资金瓶颈,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1—2005年共引进项目614个,实际到位资金22.7亿元。4、新建工业园区——闯出了一条发展工业的模式三笑、科瑞德、江阳钢铁等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县城工业园区,使原规划的城西工业区进入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加之存量土地的扩充,具备了走发展工业园区的条件,这为“十一五”工业经济的发展闯出了发展模式。5、集聚一批工业生产要素——建立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资金、人才、技术是工业生产必备的要素,“十五”期间,泸县特别注重生产要素的集聚,以创新为手段,引进、培养、储备了一批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科技成果引进为重点,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技术;以银联为依托,集聚了大量闲、散资金;借嘉明农场、青龙果园体制改革契机,收储了上千亩工业土地,为“十一五”工业发展提供了宽裕的用地空间。6、狠抓基础教育——创出了名校品牌泸县立足经济抓教育,抓好教育促发展,使全县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绩:一是于1995年在全省百万人口农业大县中率先实现“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并于1999年和2003年两次顺利通过复查。二是义务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三是高中教育探索出了办学效益、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经验,成为全省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泸县狠抓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为创全省全国中学和职业教育名校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节面临的机遇1、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已纳入国家重点布局的视野——将涵盖泸县·6·国家在实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布局时,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已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的视野,必将涵盖泸县,对全县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2、泸州市港口经济战略即将实施——将推动工业和物流业快速发展泸州港口是全国二十八个内河港口之一,也是四川唯一内河出海港。随着泸州市港口经济战略的实施、泸州西部化工城的建设和神仙桥港口的兴建,为泸县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西部转移——将促进发达地区企业进驻泸县劳动密集型产业由劳动力成本高的国家和地区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是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中的一个普遍趋势。随着发达地区的劳动成本迅速攀升,对泸县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发展带来机遇。一些产业和产品极有可能向劳动成本低廉的内地转移,三笑集团日化厂进驻泸县就是一个例证。第四节面临的挑战1、建设小康社会任务艰巨国家提出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有十大指标,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按2005年泸县水平测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需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需增加314元,才能达到小康标准,任务相当艰巨。2、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政策将是长期的由于房地产过热,地区之间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国家采取有保有压的产业结构调整宏观政策将是长期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度加大,流动资金的筹集受到制约。3、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一是东、西部竞争加剧,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同时也开始实施中部出击·7·战略,西部的国债立项、项目资金都将受到一定冲击;二是从县外到县内,竞争日趋激烈,镇与镇之间、县区与县区之间为了竞争商家,相互增加优惠条件,加大成本;三是泸县的一些传统产业和产业结构趋同和平面化,如丝绸业、纺织业等在竞争中相对优势逐步弱化。4、思想观念更新不断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各种思想观念更新加快,一方面推进了体制、技术、管理更新步伐;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把握发展方向和市场的难度加大,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为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增加了难度。第二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十一五”时期,是泸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党的十六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泸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需以抓布局、调结构为手段,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第一节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思路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把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为在2020年建成惠及泸县百万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2、发展思路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实施“工业强县、劳畜富民”战略,以
本文标题:泸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7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