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精)
郑民生案例讨论主题•犯罪的心理学因素有哪些?•犯罪行为与犯罪动机是一种什么关系?•犯罪行为有哪些构成要素?•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有哪些?•媒体与犯罪有关系吗?•家庭与犯罪有关系吗?•预防犯罪的工作应如何开展?视频一3.23南平杀人案郑民生被判死刑(01:54)•视频二徐凯文:南平校园惨案暴露反社会人格障碍(5:56)•徐凯文:弱者容易有暴力犯罪倾向(3:35)•孟广美:夫妻间冷嘲热讽伤害极大(3:28)•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学因素,是指与个人心理的变化及其结果有关的犯因性因素。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一、本能因素•人类的本能是指一些遗传而来的、几乎不用学习就产生的内在行为倾向。如:饮食、性、自私等自然属性本能因素•本能因素与犯罪由于人类的本能行为大多数是不高尚的,进行这样的行为就有可能构成犯罪。事实上,确实有不少犯罪来源于人类的本能。因此,本能与犯罪之间有一定关系。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二、人格因素•人格是指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行为和心理反应模式。•人格的构成成分则称为“人格特质”或“人格特征”。人格因素•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人格特征)攻击性、冲动性、敌意、不能延迟满足性(即产生某种需要之后立即追求需要的满足)、追求刺激倾向、自我中心性、缺乏焦虑、过分神经质(表现为对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和容易激动)、过分自信、怀疑性、破坏性、心理不稳定等。人格因素•人格障碍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等,它是指由于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而使个人形成的反映其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广义的人格障碍包括偏执型、无情型、分裂型、情感型、爆发型、强迫型、癔病型、衰弱型、冲动型等人格障碍;狭义的人格障碍仅指无情型人格障碍这一种情况而言。人格因素•无情型人格障碍与犯罪无情型人格障碍又称为“社会病态”、“反社会人格”、“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是对社会有严重危害的一种人格障碍,多见于男性。从司法实践来看,这类人很多是性犯罪人、屡教不改的累犯和暴力犯罪人。无情型人格障碍与犯罪基本特征:缺乏道德情感,没有内疚感,干了坏事心里一点也不觉得难过;没有怜悯同情心,对别人的痛苦漠不关心。行为特点: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度偏低,总是责怪他人或环境,不真诚,不坦率,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常有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无情型人格障碍与犯罪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及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自律神经系统缺损等。无情型人格障碍与犯罪一般来说,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童年时期就有表现,如偷窃、任性、逃学、离家出走、外宿、持续的说谎、持续的偷窃、异常早期的性行为等表现,还有不断破坏学校规章制度、破坏公物等不良习惯。成年后工作表现差,该请假不请假就不去上班,偷窃,多次离婚、分居、遗弃、屡次打妻子或虐待子女;欠款不还,不负经济责任,比较严重的有抢劫、放火表现等。到青少年晚期,其反社会人格障碍已有极明显的表现。以后,人格逐渐成熟,到30岁以后,大约有30%~40%的患者显出缓解或明显的改善。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三、感情因素•感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合称。•情绪是指与人的生物性需要的满足相联系的短暂而剧烈的态度体验。最基本、最原始的情绪有四种:快乐(身心愉悦的体验)、愤怒(需要不能满足的体验)、恐惧(生存受到威胁的体验)、悲哀(因失去最爱而生的体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情感通常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犯罪的心理学因素•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可怕的情境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情绪。•焦虑:是一种预感到某种不祥的事情或不良的后果将要发生而产生的模糊的、紧张不安的情绪体验。•孤独:是人的社交动机和好群行为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犯罪心理的产生有密切联系的情绪和情感自卑感缺乏移情意味着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对别人的痛苦和悲伤无动于衷,甚至冷酷无情、残忍。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四、智力因素•智力是获得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在中国,通常把智力理解为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等级分布表智力等级智商(IQ)的范围人群中的理论分布比率(%)极超常≥1302.2超常120—1296.7高于平常110—11916.1平常90—10950低于平常80—8916.1边界70—796.7智力缺陷≤692.2智力缺陷的等级智力缺陷等级智商(IQ)的范围占智力缺陷的百分率(%)轻度50—6985中度35—4910重度20—343极重度0——192智力因素智商超常者的智商:IQ在120以上弱智者的智商:IQ在70以下•愚鲁或呆痴:IQ高于50小于70•痴愚或愚笨:IQ大于25低于49重度智残者的智商:IQ在25以下•白痴:IQ低于25智力因素智力与犯罪的关系1、智力与犯罪的确有关系2、智力与犯罪的关系是有限的•智力与犯罪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间接的联系:仅仅低智商本身并不能足以使个人进行反社会行为。低智商与犯罪之间的这种联系,是一项第三方中介因素——学业成绩差的结果。3、智力过高和智力过低都会影响犯罪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五、能力因素能力: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人心理特征能力可分智能和技能,区分的基本依据是:先天禀赋的能力为智能;后天训练形成的能力为技能。能力最核心的要素是智力。对于不具有潜在智能的人,后天教育也显得无能为力。能力因素犯罪人所缺乏的能力1、象征化能力•象征化能力是指个人使用言语的和非言语的象征的能力。•象征又称为“符号”,它是指用来暗示某一抽象意义的言语和动作等具体形式。2、事先思考能力•指人们在行动之前能够预见到行动后果的能力。犯罪人所缺乏的能力3、替代性反应能力•指个人通过观察他人的情况而进行学习和做出反应的能力。4、自我调节能力•是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调整的能力。5、自我反省能力•指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意识的审查和思考的能力。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六、认知发展因素•指与个人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有关的因素。•与犯罪有关的认知发展因素:1、道德发展低下2、不恰当的思维模式(1)过分自我中心倾向。(2)高度的自我服务偏向。(3)自我评价偏向。(4)偏颇的合理化方式。3、学习能力缺失犯罪的心理学因素七、社会适应不良因素•指个人未能与周围社会环境形成协调关系的过程与状态。•作为犯因性因素的社会适应不良,主要表现为下列形式:1、人际关系不良2、不良行为习惯犯罪的心理学因素八、精神疾病•又称精神疾患、精神障碍,是指以精神活动为主要临床表现,或者其病因、预后主要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疾病的总称。•精神疾病大体上可分为重性精神病、神经官能症、精神发育迟滞、变态人格及性变态等。从司法实践来看,它们都有可能使患者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精神疾病重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颅脑损伤和流行性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老年期精神病、癫痫性精神病、反应性精神病、酒精中毒与药物依赖、短暂性精神障碍等,都很容易导致危害社会行为的产生。精神疾病神经官能症•与癔症相关的各种精神症状容易导致危害社会的行为。•癔症也称为歇斯底里,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病,以乡村多见。目前认为癔症患者多具有易受暗示性,喜夸张,感情用事和高度自我中心等性格特点,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发病。精神疾病精神发育迟滞•智能低下程度较轻的类型,如痴愚或愚鲁的病人,很容易发生盗窃、纵火、性犯罪等犯罪行为。精神疾病变态人格•无情型、癔病型、偏执型及易变型变态人格者更容易发生犯罪行为,并且有屡犯倾向,给社会造成较大危害。精神疾病性变态•露阴癖、窥淫癖、恋童癖、恋物癖、施虐癖等,更易引起犯罪问题。
本文标题:犯罪的心理学因素(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8257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