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九章俄罗斯概况疆域达1707.54万平方千米,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8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国土横跨欧、亚两洲,欧洲部分与北欧、东欧的8个国家接壤,亚洲部分独占亚洲北部,与6个国家接壤,并隔白令海峡和宗谷海峡分别与美国(阿拉斯加)和日本为邻。中俄边界长达4300余千米,除新疆外,绝大部分与我国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三省区接壤俄罗斯海岸线绵长,其中海岸线长约4万公里,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大西洋三大洋和多个边缘海历史概况公元9世纪,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在东欧平原南部,中俄罗斯高地与第聂伯河之间地区建立封建国家“基辅罗斯”1547年伊凡四世改大公称号为沙皇;1721年该称俄罗斯帝国19世纪至20世纪初,西至芬兰—波兰,南至黑海、外高加索,东南囊括中亚,东至西北太平洋,面积仅次于英国1917年11月7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成为苏联的主体部分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改名为俄罗斯联邦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气候以寒带和寒温带为主,地带差异比较明显欧洲部分,即西部,以东欧平原(又称俄罗斯平原)为主体,向西连接中欧平原。后者以低平的地势直抵大西洋东岸,所以俄罗斯西部可受到北半球西风带的影响。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到达这里虽已变干且大陆性增强,但与亚洲大陆东岸同纬度地区相比仍显温暖湿润。西部地区向南抵达里海沿岸和大高加索山脉北麓,属于温带,热量条件最好乌拉尔山脉以东的亚洲部分,即东部,包括西伯利亚与远东两个广大地区.西伯利亚地处高纬,深居内陆,北部地势又向北冰洋敞开,气候寒冷。远东东部虽与西北太平洋相临,但所处高纬和沿岸与岸线平行的山地使东北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微弱,所以也以高寒气候为基本特征降水俄罗斯境内的降水主要来源于大西洋气团,它自西向东的强度变化决定了俄罗斯降水的地区差异。最丰沛的降水,即年降水量600至700毫米出现在俄罗斯平原西部,向东递减,在东西伯利亚仅200至300毫米远东山地面向太平洋一侧在夏季季风和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又形成丰沛的降水区,年降水量可有500至1000毫米绝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夏季短促,热量不充分,所以蒸发量较少,冷湿是其气候环境的又一特征地形以平原为主,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分别占据其西部和中部。这两个平原的基底是古老的水平面地台,没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所以生成大面积的沉积矿床,如煤、铁、石油、天然气等;俄罗斯平原地表波状起伏;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两个平原的接合部为乌拉尔山脉,生成年代久远,构造活动使其生成了多种金属矿藏东西伯利亚以高原为主,远东以山地为主平原、高原和山地分别占俄罗斯国土的3/5、1/5和1/5河流主要为内流水系和北冰洋水系被称为“俄罗斯母亲河”的伏尔加河源于俄罗斯平原中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向南流入里海。其中上游地区降水较丰沛,支流众多,干流水量大且径流平缓,航运价值很高。下游进入半干旱地区,灌溉意义突出属北冰洋水系的三条大河,即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均分布在东部地区。其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则进入高寒和低蒸发地区,一方面仅在夏季有短促的时间便利航运,另一方面形成大面积的沼泽,加重了那里的过湿环境远东的阿穆尔河(黑龙江)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其大部分为中俄界河,干流和左岸支流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航远价值亦很高。俄罗斯东部地区的水能资源超过3亿千瓦,占全国93%以上丰富的自然资源利于耕作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即被称为中央黑土区的俄罗斯平原中部和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山脉南麓以及西西伯利亚平原南部的土壤肥力也较好;其他大部地区在冷湿环境下生成广袤的寒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40%,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泰加林”地带是世界性的森林资源宝库西部水热土等自然要素组合较为理想,地势较平坦,形成相对密集人口和较发达的经济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和农业用地最广阔的国家之一,但受热量、水分、土壤等因素局限,其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要比美国低57%,比法国低53%,比英国低32%,广泛分布的永冻土又妨碍着基础设施的开发矿产资源丰富,西北部卡累利亚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大量磷灰石、霞石和铁、镍、云母等矿藏。两大平原是沉积型煤带,煤炭资源的地质储量居世界前列,探明储量与我国相当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伏尔加一乌拉尔地区、西西伯利亚北部(以秋明油田为最大)和东西伯利亚北部,1993年,探明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七位,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一位铁矿资源相当丰富,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东部资源富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和资源开采后的长距离(向西部)运输是俄罗斯矿物资源分布状况的又一特征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矿石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和木材积蓄量高。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人口、民族、宗教与语言人口1995年人口1.482亿,居世界第六位,地广人稀(人口平均密度8.7人/平方千米,为世界平均密度的1/5)是俄罗斯人口的首要特征人口密度东西部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人口低速增长。战后只在40~50年代出现过人口较高速的增长,60年代以后长期维持在年0.39%的低水平上。I990年到1995年人口增长速度由0.1%降至-0.2%,连续四年出现负增长,造成俄罗斯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并加剧了人口的老龄化分布的基本格局是西部比较均匀,人口相对稠密区自西向东呈楔形延伸,在西部伏尔加河流域形成一个南北向的稠密区。但乌拉尔山地以东,人口相对稠密地区只沿西伯利亚铁路呈不连续分布,且向东不断收缩,只是到远东滨海边疆区才出现略显密集的人口分布城市人口比重高。1995年城市人口比重高达76%民族、宗教与语言俄罗斯联邦与原苏联一样都是多民族国家,现俄罗斯境内有130多个民族。较大的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巴什基尔、楚瓦什、车臣、印古什、布里雅特等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人已占人口总数的82.6%除其他斯拉夫人与俄罗斯人混居外,少数民族大都形成相对集中的聚集地区。聚居区一般形成民族自治区(现大多成为民族共和国)民族地区在联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民族地区问题亦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敏感的问题居民主要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俄罗斯境内的民族语言分为4大语系,即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高加索语系、乌拉尔语系。俄语为主要语言,属印欧语系的斯拉夫语族国民经济发展及分布国民经济发展历史及改革存在的问题20—30年代形成卡农业、压消费、高积累、突出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战后,国内国外条件改变,农业、轻工业由于长期为重工业让路已相当落后,成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然而,苏联仍然坚持高速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更加失调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数量,忽视经济效益和质量以国家为主体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经济结构调整农业斯大林逝世后开始调整农业政策,赫鲁晓夫认为农业落后原因首先在于“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采取的政策(1)改变按产量征购的办法,实行按耕地面积规定固定交售任务的办法(2)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义务交售定额,允许将完成收购任务之后的农产品在农庄市场出售(3)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并扶持其发展(4)倡导并大规模实行垦荒运动上述措施,取得明显效果1958年后,由于新开垦土地肥力开始下降,废除草田轮作、大种玉米等“瞎指挥”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又停滞不前,到1963年大减产,牲畜由于缺少饲料而大批死亡新挫折使领导人急剧地改变了政策,1958年后农业政策很大程度上又回到老路上去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总结教训,1965年3月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发展农业的新措施(1)把发展农业作为“战略任务”,大力增加投资(2)改变农庄劳动报酬制度,增加收入(3)改善生产组织管理,实行现代化经营(4)扶持个人副业,发展自由市场这一政策的转变,使农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轻工业1953年,提出以加强消费资料生产为中心的广泛的国民经济调整计划,压缩某些军事工业,取消或暂缓一些规模过大的重工业建设项目,抽出更多人力、物力和财力生产消费品,以活跃市场,减轻消费品不足的压力。赫鲁晓夫掌权的年代并没有认真解决轻重工业的调整问题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补救农业,发展乙类工业,进一步克服国民经济失调,在经济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50年代前相比,60年代后农、轻、重在发展速度上的差距是不断缩小的经济管理体制改革50年代中期,苏联管理机构运转不灵,官僚化和工作低效率突出,经济增长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赫鲁晓夫于1957年发动“工业和建筑业管理改组”,迈出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改组的中心是将工业、建筑业管理的部门原则改变为地区原则,除了与国防工业直接相关的工业部外,其他中央和加盟共和国的工业、建筑业等全部取消,在地方成立国民经济委员会,统管所在地的全部工业和建筑业企业。这样经济管理的重心就从中央移向地方由赫鲁晓夫仓促发动的这次改组,由于考虑不周、措施不当,加之机构调整带来的人事纠纷,造成了很大混乱,结果社会生产不仅没有象所预料的那样高速发展,反而使得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57年改组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是用管理机关搬家的办法并不能解决体制本身所固有的深刻矛盾,必须进一步探索深入改革的途径。1961年10月,提出以扩大企业权限,加强经济刺激、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各种经济杠杆以及加强经济核算为中心的比较深入的改革思想和改革方向勃列日涅夫等人上台后,通过了关于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经济刺激的决议,决定全面实行经济改革,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1)改变工业、建筑业管理的组织结构(2)改进计划工作(3)扩大企业权力(4)加强经济核算(5)加强经济刺激(6)改变物资供应办法(7)调整工业品的批发价格1973年开始建立联合公司和1979年决议,基本是针对新体制推行中的问题所采取的一些调整和补充措施,对于基本体制并没有原则上的影响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苏联经济改革长期不见成效,经济形势日趋恶化,国际地位日益下降勃列日涅夫当政后期,苏联和所有东欧国家的国民经济,都进入停滞时期,尽管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竞赛到80年代中期仍保持速度优势,但这种优势日趋减弱经互会成员国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1961-19851971-19851981-19855.44.63.33.72.92.25.24.72.91950-19551956-1960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苏联13.110.48.68.57.44.43.6保加利亚13.715.911.710.99.16.04.3匈牙利13.27.67.56.26.43.42.0民主德国13.88.75.86.56.54.94.1波兰14.89.78.48.310.33.90.1罗马尼亚15.110.913.811.912.99.64.0捷克斯洛伐克10.810.45.26.36.74.62.7前经互会成员国工业产值增长率的变化(年均,%)新思维的激进改革方案:“加速战略”和“根本改革”企业实行“三自一全”的根本改革。“自筹资金,自我补偿,自我管理”和“完全的经济核算”以取消指令性指标为核心的价格体制改革以实行“批发贸易”为核心的物资技术供应体制改革以实行多种价格和费率为核心的价格体制改革。分别采用国家集中价格制、合同价格和自由价格以实行国家、企业、职工利益结合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其基本内容是“基金付费制”还包括国家机构和国家管理办法、税收和银行信贷、农业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所有制方面提出了发展合作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必要性新思维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变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多一些民主,多一些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认识: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20年建成共产主义——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开始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的组织形式”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商品货币关系与社会主义本质不相容——有限制地加以利用和逐步消除或缩小——“新内容论”——对“市场社会
本文标题:俄罗斯经济发展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9576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