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丁肇中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议论文知识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见解。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例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种。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结构•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一层推进、深入。总分式: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先总再分后总论证结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议论的方式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自己提出来的论点。•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杨振宁(1922-),美籍华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物理学家,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51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因而与李政道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原理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对称性的认识,促成了此后几十年物理学界对对称性的关注。首位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李政道(HenryLee,1926-),男,1926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美国华人物理学家。1976-1986年在美国80多所大学培养了700多名中国物理学学者。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名誉科学博士”;暨南、复旦、清华等10多所大学名誉教授。第三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丁肇中丁肇中(SamuelTing,1936-),男,1936年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祖籍山东日照。美国华人物理学家。1974年在高能加速器的质子碰撞实验中,发现了原子核中的一种新粒子“J”粒子,这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1976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88年4月获意大利最高科学荣誉奖——德卡斯贝里科学奖,1996年获中国国务院颁发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第四位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朱棣文朱棣文(1949-),男,1949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祖籍江苏太仓。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他是第一位可以控制、移动一粒原子的人。1997年10月因利用激光冷却气体,使冷却的原子陷在原子捕捉器内的方法获得技术上的突破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五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华人得主——崔琦崔琦(DanielC.Tsui,1939-),美籍华人物理学家。男,1939年生于河南宝丰,祖籍河南宝丰。因发现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相互作用,能形成具在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获1998年诺贝尔奖。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华人得主--------李远哲李远哲(LeeYuanTseh,1936-),男,1936年生于台湾新竹,祖籍台湾新竹。美国华人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主要研究气态化学动力学、分子光束和激光化学。1986年10月获诺贝尔化学奖;1986年获全美华人成就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黑马得主-------高行健高行健(1940-),男,1940年生于中国江西。1986年因剧作《彼岸》被禁演而萌生出国念头,于1987年定居法国。2000年因他的大作《灵山》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比曾获提名的老舍、巴金、北岛等名家更有幸而成为百年来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灵山》简介高行健在《灵山》中有一段描述:你如果不是命运的机缘,也许就在这小镇上出生,长大,成亲,也娶上个这样的美人,也早给你生儿育女。这部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像一面夜空,这样的句子,恰如夜空里闪烁的星星。这面夜空繁星满天,处处闪耀。《灵山》--单从语言上就是一部罕见的伟大小说。本文是作者于1991.10.18.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丁肇()中不知所措()彷()徨()zhàocuòpánɡhuánɡ1、注音2、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不知所措:袖手旁观:一帆风顺: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主要探讨什么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2、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学生应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3.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2---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一、论点:三、论证方法:阅读2-12自然段再读课文,思考问题1、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2、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如何论证?3、实验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4、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重视实验精神呢?为什么?如何论证?1、什么叫“格物致知”?•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实验)2、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如何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实验精神。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3、实验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怎样进行实验?(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4、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重视实验精神呢?为什么?如何论证?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举例论证)阅读最后一段1、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应克服只空想不动手、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3、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道理论证:•如: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所举例子阐述道理作用论述角度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子,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有说服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对……反面报纸上有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问题出在哪里呢?拓展延伸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示例: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伽利略•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狄德罗课堂小结: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论证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
本文标题: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497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