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产业(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发展模式及其环境保护规划
1产业(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模式及其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业(工业)园区的发展,可以发挥某个或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容易形成规模效益,并增强当地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产业(工业)园区的同时,要做到产业(工业)壮大与环境保护的统筹兼顾,才能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各地园区纷纷上马,在现代园区发展中,大多都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需要,尤其以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工业园区,得到了长足发展。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Parks,简称EIP)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设计而成的一种新型的工业组织形态,是生态工业的聚集场所。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保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EIP遵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其目标是尽量减少区域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产生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物“零排放”。工业生态学将工业园区这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设想为自然生态系统,也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并通过工业代谢研究,利用生态系统整体性原理,将各种原料、产品、副产物乃至所排放的废物,利用其物理、化学成分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地组成一个结构与功能协调的共生网络系统。应当注意的是,当前工业园区在规划建设时,往往只关注核心区的产业布置与整体安排,而极少通盘考虑规划核心区与配套服务区两大主体,而配套服务区是核心区的后方与支撑基础,提供核心区发展的相关条件。通常是先建设和发展核心区后,再着手规划配套服务区,这往往造成服务滞后、基础薄弱,最终影响核心区的长远发展,因此在现代园区建设时,应该同步考虑并同等规划配套服务区。1配套服务区规划原则国内产业(工业)园区发展十分迅猛,在与之相配套的服务区规划建设时,针对不同地区与特定环境,需要有不同的规划方案,但同时要把握几个总体原则:1)把握国内外高科技工业园区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符合规划区实况的配套服务区发展概念。2)全方位、多层次地研究产业(工业)园区,合理确定配套服务区各规划区的功能。3)整体统筹园区所在地建设,科学建构规划区规划格局。4)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创造优美环境,为产业(工业)园区提供优质服务。5)全面研究园区开发主体因素,切实拟定规划区开发策略。22配套服务区主要规划内容与做法对于国内产业(工业)园区的配套服务区,发展比较良好的有呼和浩特托电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重庆汽车工业园配套服务区、天津滨海新区东疆港综合配套服务区。以下以呼和浩特托电工业园区综合服务区为例,说明配套服务区的主要内容及做法。该配套服务区规划理念是:发挥环境优势,建设生态新区;规划以人为本,激发园区活力;延续历史文脉,创造特色景观;丰富区内景观,追求空间秩序。基于上述理念,其发展定位是:服务托电工业园,集行政办公、商业娱乐、教育科研、文化休闲、体育活动、中心公园等多重功能高度复合的综合新区规划设计中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多样化活动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合理地布局功能结构融合城市生活、工作、休闲等多元化活动内容,激发园区活力促进园区的繁荣发展。其主要规划结构可概括为:一心、两轴、五点、八区。一心:是指由金隆大厦为主的行政办公中心和由科技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体建筑群,围绕中心广场形成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两轴:是指南北轴向的城市景观轴和贯穿用地的“L”型的绿色景观轴。五点:是指商业中心、体育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科研教育中心和中心公园。八区:是指行政办公、商业区、文化休闲区、体育活动区、休闲娱乐区、科研教育区、中心公园和居住区。该配套服务区也注重生态环境规划。规划区绿地系统结构为:绿林围绕、绿廊成网、绿心散布,形成“点上绿色成景,线上绿色成荫,面上绿色成片,城周绿色成林”的绿化格局,建设塞北江南生态园林城区。规划区南临黄河,同时可利用托电电厂的冷却循环水。规划将充分发挥“水”的优势,营造水面和河道,塑造规划区亲水整体形象。托电工业园配套服务区的规划设计基本包括了服务区所要发挥的功能,也注意到环境保护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不仅在规划核心区时要考虑生态与环境保护,在配套服务区建设时更要增强环保理念,而不能流于形式,否则将对核心区运营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如因环境恶化而影响招商引资、配套设施不完善而影响高端人才进驻园区等。而国外产业(工业)园区发展,尤其配套服务区发展理念,对国内配套服务区的发展,也有良好的借鉴意义。3产业(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通过资料检索与查阅,很少有关于国外产业(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的报道。这主要是国外,尤其发达国家在规划产业(工业)园区时,已经将配套服务区通盘考虑在整个园区之内,而未单独论述,这点在完全新建的产业(工业)园区中体现比较明显。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在发展产业(工业)园区时,应优化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如下:31)合理规划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同区自然、经济与社会条件为基础,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对土地资源在时空上合理布置的一项长期性、综合性、战略性政府行为。它在工业园区以经济发展的宏观导向作用决定了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并因此将对生态环境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然而一直以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中的土地利用规划以园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侧重于满足工业化发展的用地需求,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势必要求根据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现状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定位,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园区生态系统承载力从土地资源集约度、土地资源等级、土地资源面积、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土地使用压力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作为园区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实际根据,对生态工业园区土地利用规划借鉴统筹安排各类用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2)积极进行“绿色招商”“绿色招商”是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理念,就是在现有产业结构与园区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对入园企业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限制污染企业入园,消除园区环境污染的发生源。其对项目类别进行筛选,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对入园企业提出环保方面的要求。因此,对入园企业的选取需建立相关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效率指标、资源效率指标、污染物指标、绿色管理指标;二级指标主要反映一级指标的内容,是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招商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的,分别为土地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单位能耗产值、单位水耗产值、工业重复用水率、单位产值废水率、工业围废处置利用率、ISO14000认证等八项指标。3)推动环境容量的充分利用环境容量是指区域自然环境和环境要素对人为干扰或污染物容许的承受量或负荷量。简言之,即允许排放量、最大纳污量、最适利用度等。工业园区环境这个子系统承载力通过对大气、水、土壤三个方向的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确定工业园区的环境容量大小,从而对“三废”污染的排放量进行总量上的控制。其不仅可以达到环境容量使用最大化,以经济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实现最大污染水平。4国外产业(工业)园区优秀案例丹麦的卡伦堡案例是被许多人提及的工业共生案例,被称为工业生态学中的经典范例,至今仍成功运行着,园区内各企业通过协商方式相互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4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从而建立了一种和谐复杂的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卡伦堡工业园区通过“从副产品到原料”的企业间的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据资料统计,在卡伦堡工业园区发展的20多年时间内,总的投资额为7500万美元,到年初总共获得1600万美元的利益,而且每年还在继续产生1000晚美元的效益。然而,该园区发展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如园区企业过度相互依赖对方产生的副产品,一旦其中某个企业出现经营危机而停止经营,那么整个生态产业网络就可能崩溃。另外,利用副产品进行生产对产品的品质也有影响,如其中的硫酸厂利用电厂的脱硫装置生成的硫磺制造硫酸,结果硫酸的品质经常无法得到保证,因为脱硫装置回收的硫磺的品质经常是变化的同时,由于该工业园是建立在北欧国家特有的人与人相互信赖的文化基础上而自发形成的,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文化背景,不同国家应该根据各自的国情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生态工业园,不必盲目仿效。5国外新农村建设优秀案例对于农村发展,比较有名的案例是韩国的新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始于1971年初政府实施的一个实验性项目。其内容很简单:政府向每个村免费提供335包水泥,让各村自行决定如何用它们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十大建议性项目,但不要求强制执行。有的村庄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如修建公共饮水设施、修路架桥等;有些村庄把水泥平分给了农户让农户自行决定其用途,而有些农户则干脆把水泥拿到市场上卖了。官方的事后评估还是比较乐观的,认为全国33267个村庄中约1/3的村庄对这些水泥的利用符合项目目标,政府的项目总投入为八百五十万美元,导致了二千五百万美元的社会产出。这一项目的实施也使政府坚信,政府的投入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须有广大乡村民众的积极响应,因此必须加强对民众的“训导”,对他们进行“精神启蒙”。于是,“精神启蒙”成为随后开展新村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而且愈到运动的后期,精神启蒙愈加变得重要了。同时,政府根据各村在实验项目中利用政府投入的效率对其进行分级(全部村庄被分为3个等级,分别为自强村、自助村和基础村),由此决定政府今后对其“自助项目”的补贴水平,即政府通过项目补贴(包括贴息贷款)来鼓励先进和促进后进。划入基础村的,经过努力可以升入自助村、自强村,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政府财政支持。韩国民政部把1970年的新村运动分为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工程项目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改善生活环境条件项目、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项目、精神启蒙项目,各个阶段的重点有所区别。第一阶段(1970—73)的主要目标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条件,政府确定进5行运动成绩评比的优先次序是改善生活环境——增加家庭收入——转变态度(reformofattitude),第二阶段(1974—76)的主要目标为发展生产和增加收入,评比的优先次序调整为增加家庭收入——转变态度——改善生活环境。第三阶段(1977—79)的主要目标是精神启蒙,通过启蒙全面提高和巩固运动成果。这一阶段政府还在克服新村项目规模过小、加强区域合作、密切城乡工农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些尝试,同时鼓励特色种植和养殖并兴建农业和制造业相结合的工业园区,引导农民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增加收入。第一阶段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条件的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把草房顶换成铁皮或其他比较坚固的房顶),修院墙,绿化荒山,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等,以及卫生保健等福利项目。批评者往往批评政府把大量资源浪费在这一类“消费性”项目的建设上是为了突显政绩和收买人心,从而忽视了为未来发展奠定一个可以产生收入流的坚实基础,这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一类改善生活环境的项目比较直观,而且立竿见影,所谓“看得见摸得着”,的确利于政府各级负责人彰显其政绩。同时从运动策略的角度看,也有利于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和培养其“勤劳、自助、合作”精神,为运动的精神启蒙项目打下基础。新村运动的基本动员单元是村,所有新村运动项目都是在村级水平上开展的,因此,所有项目的工程规模也不超出一个村的范围。有研究者指出了这种动员方式的优点,如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而容易处理和协调合作中的利益关系等问题,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即上不了大项目导致低水平重复和浪费,这在第二阶段的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方面体现得比较充分。发展生产和提高收入项目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和改造、合作耕种、发展养殖业和牧业、普及农业新技术和高产优质品种、建设和完善市场渠道及相关设施、建立新村工厂(村办企业)发展非农产业、在乡村
本文标题:产业(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区发展模式及其环境保护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618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