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土地5(土地资源评价)
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与核算问题回顾:土地是不是等同于土地资源?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一、土地资源评价概念土地资源评价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12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进行多因素分析二、土地评价的特点必须有特定的目的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4三、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的合理利用与规划土地交易土地税收土地科学管理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问题二:土地资源评价区别于土壤评价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5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评价目的土地评价评价目标评价成果单项评价综合评价定量评价定性评价评价对象农用地评价林业用地评价牧业用地评价城镇用地评价旅游用地评价自然保护区用地评价交通用地评价四、土地评价的类型、实质、研究对象和目标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6是分析土地质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土地评价的实质土地评价土地用途分析土地属性诊断对接得出评价结果四、土地评价的类型、实质、研究对象和目标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7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土地质量(如气候、地形、土地、水文、社会经济因素等)和土地用途(包括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分析各种可能被考虑的土地用途在一定区域内的适宜性程度,包括当前适宜性和潜在适宜性、生态适宜性、经济适宜性与社会适宜性。四、土地评价的类型、实质、研究对象和目标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8多样性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五、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限制性原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9多样性原理不同的地区具有各自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别;随时间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一地区的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也会发生变化。土地评价的结果是所评价地区土地质量好坏程度的反映,因此必须具有可比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可比性原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0构成土地质量的土地性状有很多种,如气候、土壤、植被等,而这些性状也是由许多因素构成的,如气候又包括光照、气温、降水等;土壤又包括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水分、土壤养分、碳酸钙含量等。同时,土地的不同性状或不同因素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土地质量是一个多样因素影响的统一体。因此,在分析土地质量和土地用途的要求时,一定要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综合、全面分析的方法。综合性原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1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性程度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30mg.kg-1,而实际土壤中只有10mg.kg-1,那么由于速效磷含量太少,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吸收不到充足的磷而受到限制。限制性原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2系统分析原理系统是指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具有一定的边界和结构,这就决定了系统的功能,即决定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土地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它主要包括两个要素:土地和土地利用。在土地评价时,应尽量地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分析如何改善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获得最理想的产出与投入之比。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3相对性原理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因此土地质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为了不同评价地区的实际需要,往往在评价时将本地区内质量最好的土地定为一等地,最差的土地定为末等地,这样处理使得不同地区的土地质量等级之间的差异不尽一致,同一等级土地的实际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因此,土地评价结论是相对一定地区而言的。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4六、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①综合性原则②差异性原则③限制性原则陈百明(1996)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5以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为例六、土地评价原则要针对特定用途种类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分类;要对不同的土地类别在可获得的利益和所需投入之间进行比较;需多学科的研究;适宜性是指持续利用而言;结合考虑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刘黎明(1994)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6直接评价:指通过实验去了解土地质量对某种用途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其适宜性及适宜程度或或生产潜力。一般针对小范围的农业生产评价。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即对影响土地生产力的各种性质(这些性质对土地用途起着明显的作用)作出诊断,由此推论土地的质量。七、土地评价的分类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7间接评价的步骤:判断影响因素,列出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经济评价)选择参评因子得出评价结果、确定最佳利用方式评价参评因子进行土地质量评价经济评价适宜性评价潜力评价建立评价体系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8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查阅文献):综合化精确化土地评价专家系统1234定量化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19本节回顾:[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2]土地资源评价古而有之,最开始其作用是什么?现在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3]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有什么内在联系?[4]为何不考虑土地用途的土地评价意义不大?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0土地评价准备阶段立项与初步商讨确定目标收集数据与论据确定工作计划土地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的要求和限制性土地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评价成果图件报告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质量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1(1)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立项:由政府部门或生产部门进行商讨的内容:①评价目标;②评价所依据的数据和论据;③评价地区范围与界线;④可能考虑的土地利用种类;⑤评价方法;⑥评价要求进行的调查深度和比例尺;⑦对评价最终成果的要求;⑧评价过程中工作阶段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立项、确定目标、工作人员及相应的物质条件的配备基础数据的收集与工作计划的制定等。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2土地资源评价的准备阶段(2)评价目标的确定根据生产要求而定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评价人员的技术水平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1)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性状的描述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3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该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用于评价的数据和资料(如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生物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地理区位、投入、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属性数据:各种性状的描述、精确的数字。图形数据: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4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层次: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必须落到一定的地块或实体上,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即土地评价单元。或土地评价单元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并用于制图的区域,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元。根据国内外的实践来看,土地评价单元的选择大致有六种方式。分全国、省、县、乡四个层次。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5评价单元的划分与选择: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③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④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⑥以地理坐标网格为评价单元。土地评价的基本的地块或实体单位;是具有专门特征的土地单位度用于制图的区域;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6土类亚类土属土名砂粘质红泥砂粘质红泥红泥土红泥砂土红壤红泥土红砾土黄泥土黄泥砂土黄泥土黄砾泥黄红泥土黄红泥土黄红壤砂粘质黄泥砂粘质黄泥红粉泥土红壤性土红粉泥土紫粉泥土棕红泥棕黄泥棕红泥砂土红壤饱和红壤饱和棕红泥棕黄泥砂土土壤分类体系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7土地评价的中间过程2、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结果的计算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8A、评价因素和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确定评价因素、因子,选取评价指标,是土地评价的核心,也是土地评价依据在定性基础上的量化过程,关系到评价工作的科学性与置信度。①因素、因子的选择的原则:可比性具体工作应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选择那些较长时间影响土地质量或适宜性的不易改变的稳定因素和因子。如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侵蚀状况、盐碱化及改良条件、排水性能等要选择那些符合特定地区或特定利用方式要求的因素和因子。如黄壤或紫色土种植茶叶的土宜评价。代表性相对稳定性差异性(可分性)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29指标旱地水田林地牧草地自然指标气候,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坡度,侵蚀程度,污染程度,保灌溉率和灌、排设施,地表渍水情况,地下水埋深,障碍层出现部位及厚度气候,耕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地下水埋深,土体构型,污染程度,保灌溉率和灌、排设施,犁底层厚度及其状况,障碍层出现部位及厚度气候,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坡度,侵蚀程度,海拔程度,岩石裸露程度气候,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坡度,侵蚀程度,水源,草地类型和质量社会经济指标产量(产值),产量(产值),产投比,纯收入,级差收入产量(产值),产量(产值),产投比,纯收入,级差收入产量(产值),产量(产值),产投比,纯收入,级差收入产量(产值),产量(产值),纯收入,例1、不同利用类型农地的分等定级参考因素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0定级因素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镇基础设施因子商服中心等级,高级商务金融集聚度,农贸市场道路功能与宽度,道路网密度,公交便捷度,对外交通便利度供水设施,排水设施,供暖设施,供气设施定级因素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自然条件因子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文娱体育设施,邮电设施,公园绿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地形坡度,地基承载力,洪水淹没与积水,绿化覆盖率定级因素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城镇规划因子人口密度建筑容积率用地潜力例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因子表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1B、评价结果的计算经验判断法:根据经验判断选择评价因素,并将诸因素以等权或赋予各因素以等差指数处理。多元回归分析法:用回归分析法筛选评价因素,并确定其权值。但比较适于研究成线性分布的现象,尤其是要求足够数量代表性好的样本。正是这些,使回归分析法在土地评价中广泛和可靠应用受到了限制。层次分析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对单项评价综合的早期做法大多据经验判断,如柑桔土地评价、宜农荒地评价及江西泰和县土地评价。极限条件法非等权累加指数法思考题试述评价因素选择与权重确定对土地资源评价成果与应用的影响?(查阅文献资料)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2土地评价结果汇报土地评价图土地评价报告土地评价的目的土地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土地评价的结论比例尺图面设计制图综合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3评价的技术路线野外调查与制图室内准备室内成果整理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4室内准备成果整理评价目的与工作范围收集资料航片与卫片判译组织专业力量制定工作计划与步骤草拟土地评价系统预编基本要素底图野外调查与制图典型地区详查路线调查自然条件与资源社会经济条件野外制图作业资料整理土地评价系统的拟定制图综合与综合制图面积量算与数量统计土地评价报告土地利用方向土地评价图第五章土地资源评价35土地自然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用途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1、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因各国各地评价系统不统一,不便于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在1976年瓦格宁根专家会议上提出了《土地评价纲要》系统,又称土地适宜性评价分级系统,该系统已成为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提纲性指南,其分级系统为:(1)土地适宜性纲(order)土地适宜性纲反映了土地
本文标题:土地5(土地资源评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059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