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考试时间:1月14日重要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P43)3、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P13)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P69)5、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P74)7、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92)8、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理论成果;(P112)9、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性质;(P166)10、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P166)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以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P185)13、贫富差距悬殊的主要表现及解决措施;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中国梦的思想内涵;16、依法治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P235)1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P271)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的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经济和文化都十分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套用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同样,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更无法照抄别国经验。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才能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就会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强调的“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包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总结中国的历史经验。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积淀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这些经验认真的加以概括和提炼,使优秀的历史传统在新的条件下得以传承,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贡献。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必须找到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这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的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的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毛泽东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结合者中国实际将其进一步具体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成果创新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其次,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以及其他方面的理论,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着中国改革开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在总结实践经验的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体现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个方面的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哲学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哲学思想以毛泽东的哲学著作和其他许多包含着丰富哲学思想的著作为代表,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实事求是是这个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与党的全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它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这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顽强奋斗,终于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哟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摸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与毛泽东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科学方法,仍然具有普遍的和长久的指导意义、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如果不了解毛泽东思想,就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刻认识。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总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但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路线。具体内容2010版69页。五、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忠实代表,在全国人口中只占极少数,无论是过去搞革命,还是而今搞建设,为了实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目的,就理所当然地把广大人民吸引到自己的运动中来,使自己的运动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共产党如果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无法体现自己的领导作用,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参加,自己也就成不了“先锋队”。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就会一事无成。唯物史观为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六、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渡性的社会,具有过渡性质。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七、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化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八、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的理论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1956年4月和5月,毛泽东先后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最高国务院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地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面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毛泽东认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可能地克服消极因素,并且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完成以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大量人民内部矛盾逐步成为政治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走中国工业化道路,是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思想,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九、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性质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党的
本文标题:毛概考试重点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0322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