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章精神分析-文档资料
本章思考题:•如何理解人格发展与内驱力的关系?•人格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如何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式及其关系?•弗洛伊德描述了哪几种性质的焦虑?•简述自我防御机制的种类•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子——精神分析的发展流派树哈特曼、埃里克森:自我心理学社会文化学论弗洛依德:古典精神分析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科胡特:自体心理学沙利文:人际关系论米切尔:主体间学派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一、弗洛伊德的生平家庭经历学术经历二、思想渊源1.哲学理论(无意识概念和心理动力观)2.近代物理学(能量守恒)3.生物学的本能概念(达尔文进化论)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1856-1939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人格结构论一、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虽不能即时回忆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检察官)•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意识的东西没注意也会转入前意识。•人格结构的深层是无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无意识的特点:p78•二、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目的在于追求快乐,自我的目的在于追求现实,超我的目的则在于追求完美。由于超我永无止境地追求完美,所以它同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它经常批评本我谴责自我。自我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见上图)•弗洛伊德这样论述自我难扮的角色:“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它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这些要求总是背道而驰并似乎常常互不相容,难怪自我经常不能完成任务。它的三位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弗洛伊德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三、冲突、焦虑与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处于挫折与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具有自觉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1.压抑: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压抑是指一切为社会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做压抑。只有在压抑作用发生的条件下,以下几种机制才能发生。••压抑的正面作用是:当个体产生与社会规范相悖的内心冲动或需求时,如果个体不加以压抑和控制而任其发展下去,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挫折并产生焦虑和痛苦。压抑起到保持其心境安宁;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作用。一个成熟的有修养的人是一个懂得运用压抑作用的人。•但是压抑也有其负面作用,因为被压抑的欲望与冲动并未消失,只不过是在意识的监督之下暂时潜伏下来,一旦有机会就可能活跃起来,引起意识领域轻微和短暂的扰乱现象。同时,如果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把自己正常的欲望和本能拼命地加以压抑,就会形成一种病态的反应。如强迫型人格异常者,就与他们过分地使用压抑作用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大的关系。•2.否认: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或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否认是指把已经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认,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其目的是以拒绝承认痛苦事实来躲避心理紧张和不安,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心理防卫机制。否认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自己,给自己多一些时间来思考并作出决定。但它并不能使被否定的问题得到解决,从长远来看是不足取的。如果严重的话,还会减低人们对现实的适应能力,甚至产生妄想等精神病征。•3.投射: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然而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承受但又是自己具有的冲动、动机、态度和行为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4.反向作用: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的行为。•反向是指当个体受挫时,采取一种与原意相反的态度或行为的心理防卫机制。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轻自尊心受损。反向作用若运用得当,可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但过分使用,则会使自我意识扭曲,动机与行为脱节,导致心理异常。•5.合理化: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6.置换: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或称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7.升华: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或者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升华作用能使原有的动机冲突得到宣泄,消除焦虑情绪,保持心理安宁与平衡,同时,又创造了积极的社会价值,利己利人。••8.退行: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的、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的情景。•9.固着: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10.抵消: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11.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12.认同(自居)作用:个体的潜意识,有意识的向别人模仿的过程。•自居作用或认同作用,是指个体在受挫时,效仿他人经验和行为,或把别人具有的优点加在自己身上,以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自信心,从而减轻内心的挫折感。第三节、以性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与之相应的人格特征•口腔期(0-1)——只对自己感兴趣,总要求别人给他东西,离不开“吮吸”的本质。被动、依赖;好嫉妒、猜忌、苛求别人,遇到挫折易怒、悲观等。•肛门期(18个月-3岁)——肛门便秘型,肛门排泄型。讲究秩序、整洁、节约,时间观念强,积累;反之。•性蕾期(3-6岁)——行为轻率、攻击性、支配性、极端自私和自恋•潜伏期(青春期)——男孩、女孩彼此无兴趣,性兴趣被其它兴趣,如探索自然环境、知识学习、文艺体育活动、同伴交往代替。•生殖期——对异性的兴趣,“异性恋”倾向一旦形成,就持续一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一、自由联想法•布洛伊尔用催眠疗法治疗安娜•从1882年起,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教授共同合作治疗一位叫安娜·奥的女歇斯底里患者,进一步掌握了催眠法的奥秘。•她拒绝用玻璃杯喝水,因为她曾看见一条狗从玻璃杯中舔水。当她意识到这一真正原因时,她马上就能用玻璃杯喝水了。•二、无意识——梦的分析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失误、口误、遗忘等看似偶然的真实动机——受压抑的无意识欲望和观念。•四、幽默:攻击性和性幽默。•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境或表达潜意识的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幽默玩笑能够使通常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得到宣泄。是合乎社会行为规范的发泄方式。•五、催眠:•人的无意识阻碍某种程度减低。四.幽默攻击性幽默性幽默实质:个体以社会赞许的方式来发泄本我的欲望与冲动梦的分析梦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而做梦的经验,也是人所共有的。啊,好舒服噢!1、梦显象的来源感觉刺激清醒时所思所想本我的冲动2、梦的形成符号化制作(二)投射测验1、分类(1)联想法:要求受测者说出某种刺激(如单词)引起的联想,一般指首先引起的联想。容格的文字联想测验和罗夏墨迹测验(2)构造法:根据材料编造故事,从中探测个性。默里的主体统觉测验(3)完成法:提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进行自由补充。语句完成测验(4)选择或排列法:根据某一标准来选择题目,做排列,显露个性。(5)表露法:用某种方法(如绘画、游戏)等自由表露其人格。画人测验、画树测验。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教材97-100)•1.对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2.提出了很多重大的理论问题,是20世纪心理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局限性:1、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2、扩大本能的作用3、概念、理论、假设不精确4、忽视了正常人••第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潜意识。•第二,弗洛伊德发现了性机能在人格发展中的动力作用。。•第三,弗洛伊德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是有科学道理的。•第四,弗洛伊德在研究人格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局限•第一,弗洛伊德贬低意识、理性的作用。•第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是错误的。•第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认为成年人格在四五岁时就已基本形成。•第四,弗洛伊德以动欲区转移为依据来划分人格发展各阶段是不科学的。
本文标题:第三章精神分析-文档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2929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