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分析《舌尖上的中国》(ABiteofChina)是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关于中国各地传统美食的大型纪录片。共分为7集,每集一个主题,分别是《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时间的秘密》。以美食为线索,在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中国各个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作为美食类的纪录片,无论从内容还是制作上讲,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就从以下角度对本片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创作分析。一、【题材选择与选材的确定】《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各地美食为题材。通过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让观众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二、【受众心理的满足】片中不仅讲的是食物,更多是在讲食物背后的情感。每一种食物都是一个故事,不仅满足了观众了解丰富多样的食物的好奇心,也让观众体会到食物中蕴藏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引发观众对中华饮食文化的思考。“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不管是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所谓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菜,最好的东西是故乡的东西,最好的回忆是童年的回忆。《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对美食的垂涎,还有流泪的冲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之中,讲宁波年糕的时候,给了5岁的宁宁很多特写,提到“对于宁宁来说,最好玩的事就是跟着曾祖外婆一起做年糕”,随后讲顾阿婆儿孙要回来,顾阿婆忙着为一年难得是四世同堂准备年糕。最后再给宁宁一个特写,正像旁白中所的那样:“等宁宁长大的时候,也许不会记得年糕的做法,但那种柔韧筋道的口感,承载着家庭的味道,则会留在宁宁一生的记忆里。”观众可以体会到,那种对故乡情感已经深深印在食物中,留在一辈子的记忆里。三、【视频画面制作与表现方式】1.碎片式的剪辑方式《舌尖上的中国》成功地运用了碎片式的剪辑方式,将美食进行地区的组合,讲述了同一种食材在南北不同地区的不同食用方法,通过美食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例如在《主食的故事》中对馍的不同吃法,介绍了山西的花馍、黄土高原的黄馍馍和陕西的掰馍;对于面,则讲了“兰州人一天的开始”——兰州拉面,以及岐山臊子面。在《时间的味道》中,讲了“腊味”的区别:香港腊肠的咸香和湖南湘西腊肠更为原始的味道。“吃”从传统劳作到食物创新,生活的艰辛和几代人的智慧结晶。2.大量运用延时的拍摄手法主要运用于每一集的开头和每个故事的开头结尾。与旁白配合,相映生辉。例如第一集开开篇气势磅礴的山脉和蓝天白云、风吹过的树林和田野、日出日落、雨后迅速成长是竹笋,配以富有感染力的旁白,展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3.画面叠化的大量运用主要运用在有旁白的部分。叠化的画面转换方式,使画面过渡更加自然。例如延时拍摄的每一个内容之间就是运用了叠化。每个故事开头对该地进行风土人情总体介绍的时候也运用叠化的方式。4.特写的大量运用不见烹饪大师,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而片头则是各种特写的合集。无论是制作毛豆腐还是制作年糕,还是装满竹笋的背篓,都让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也正因为特写镜头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因此特写镜头不能滥用。要用的恰到好处,用得精,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滥用会使人厌烦,反而会削弱它的表现力。尤其是脸部大特写(只含五官)应该慎用。个人觉得片中的特写镜头用得略多,应该增加一些景别的变化。四、【解说与音乐的表现手段】1.解说词朴实平淡却又不失味道,恰到好处地把观众的思维活动与画面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减小场景画面转移可能给观众视觉带来的不适应。《舌尖上的中国》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都很大,只有通过恰当的解说词,才能让画面更和谐。二是有助于观众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在1000多年里,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已经深植于西南边陲的这片富饶之地,并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短短一句话,就把姚贵文所制作的豆腐的厚得历史传承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中国北方的辽阔草原上,蒙古族的牧民也被另一种乳白色的美味滋养着。”解说词引导着剧情展示乌珠穆沁草原孟克家制作奶豆腐,然后是云南的“牛奶团子,安徽的“毛豆腐”。四是让过渡更自然,例如“在叶师傅看来,家乡的农家火腿才是世上最美味的火腿。当然他也一定知道,在距古徽州不远的浙江金华,也出产一种大名鼎鼎的火腿,它以肌红脂白,肉色鲜艳,香气浓郁,滋味鲜美而而闻名于世。”从苗家腊肉很自然地过渡到金华火腿。2.背景音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原创音乐,版权音乐,引用原声。本片所有的音乐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朴实的感觉,与食物的制作画面的剪辑相得益彰。重点分析一下主题音乐。主题音乐《劳作的春夏秋》反复出现在片中,与画面配合得恰到好处,让食物变得具有魔力。音乐是钢琴弦乐和长笛先后快速交替,一开始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期待感。74秒起,双簧管甜美的音色如同一股清凉之风将时间带到了夏季。非常符合纪录片中的场景再现手法需要。打造一场“温情之宴”,在讲述美食与美食故事的同时,去尝试勾勒一种朴素真实的生活情怀。五、【影片结构与悬念安排】影片共分七集,每一集都有一个独立的主题,而每一集中的故事也是独立的。看似没有联系,却从未离开“舌尖上的中国”这个主题。悬念的设置恰到好处,例如第一集中关于采松茸的故事,前一部分平淡地叙述卓玛和妈妈采松茸的生活,后面悬念出现了,卓玛挤在人群中焦急地等待出售自己的松茸,上午捡来的松茸品质一般,没有卖得好价钱。观众心里就会有疑问与期待:这次卓玛的松茸能卖个好价钱吗?当看到她以理想的价格出售了松茸之后,观众边欣慰地松了一口气。关于悬念的不足之处在于,个人觉得再加一两个卓玛焦急镜头会更好。六、【节目讲故事的技巧】《舌尖上的中国》讲的更多的是食物背后的故事。每个故事虽然独立,看似没有直接联系,却都处处体现了对故乡浓浓的感情。而故事的讲述也采用不同的讲述方法,有的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讲述,有的则采用倒叙。例如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则是先出现他叫卖的场景,然后再叙述黄馍馍的制作过程。而在讲述冬笋的时候,先为观众呈现了一道美味——油焖冬笋,然后再讲述冬笋挖取到食用的整个过程。多变的表现手法,让故事更富有变化和趣味性。不足之处个人觉得,在这些食物的制作过程中,尤其是做丸子、年糕的时候,直接用手,卫生问题上值得考虑。七、【影响创作思想追求】《舌尖上的中国》处处体现了对故乡的情感。而以美食为线索,在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也从侧面展现中国各个地区人民的风土人情、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则是创作的目的所在和思想追求。八、【节目节奏安排】《舌尖上的中国》中的故事朴实而生动,这就离不开片子对节奏感的把握。任何一个故事都不是平铺直叙。以第一集为例,无论是采松茸的卓玛和妈妈,还是挖冬笋的一家每一个故事都会有小小的波澜,总体而言,前一部分节奏是比较舒缓的,越往后节奏越紧张,到远洋捕捞队林红旗的故事达到了顶峰,从出海多天没有捕到鱼,林船长压力很大,到捕鱼落空,林船长变得更为焦急,再到后面补刀鱼的喜悦,观众也在这富有节奏变化的故事安排中体会到了食物的来之不易和农民、渔民的艰辛。九、【情感传达与情绪表达】每一道食物,都可以勾起观众浓浓的相思之情。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第二集《主食的故事》讲了白波跟全家人一起在北京过年吃饺子的故事。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的白波,常年在各地摄制组工作,一年中,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和亲人团聚。在中国人的习惯里,无论一年过得怎样,春节除夕夜合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重头大宴。观众可以体会到,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十、【气氛营造】气氛主要是通过画面的剪辑和背景音乐的结合实现的。以片头为例,竹笋、毛豆腐、年糕等各种食物的特写,与背景音乐同节奏剪辑,营造了一种朴实的氛围,也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十一、【字幕的运用】字幕的运用更有有助于观众对片子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无论是旁边还是自述,都加了字幕,充分考虑到不同文化水平的观众的需要。十二、【灯光的运用】影片对自然光线和灯光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对诺邓火腿的拍摄,在16分46秒运用了侧逆光,完美地展现了诺邓火腿的轮廓和诺邓盐的颗粒。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4分34秒也运用室内灯光的侧逆光,展现花馍的美好形态。第四集《时间的味道》7分53秒,手捧花的金顺姬走在田园里,之后对她手中的花进行特写,运用逆光,花瓣的晶莹剔透完美地呈现出来。十三、【动画的运用】动画主要在片头部分体现。无论是飞舞的蝴蝶翻开翠绿的竹林的面纱,还是用飘逸的墨点转到烹制的松茸,还是最后《舌尖上的中国》题目筷子夹着肉片状山水画的呈现,都行云流水般将这些一个个美食画面生动地结合起来。起到突出强调和美化俩个作用。片头包含了很多的信息,这其中有些内容是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注意的,用动画效果表现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实现对内容突出强调的作用。而搭配上合适的动画效果进行美化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小而精彩的动画效果可以有效增强的动感与美感,为片头锦上添花。十四、【节目形态的创新】与传统的美食类纪录片不同,《舌尖上的中国》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了天南海北的中国人与美食的故事,讲述了蕴含在食物里面的中华文化和人文情结,为观众展现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这一节目形态使每一个故事都能勾起观众浓浓的相思之情。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对故乡感情的最深体现。参考文献:《舌尖上的中国音乐赏析阿鲲解读创作思路》
本文标题:《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564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