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
1孔子的修齐治平之道(大纲)(云南讲演稿,2016年8月20日)栾贵川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殁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孔子是商王室后裔,先祖在宋国曾让出君位,地位十分显赫,后来为了躲避政治斗争,出逃至鲁国,接连几代都是低级官吏。孔子幼年十分贫寒,据《论语》记载,孔子说自己年幼时“贫且贱”,他三岁丧父,17岁丧母,中年出妻,老年丧子,就家庭而言,充满了不幸。他的父亲叔梁纥只是一位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并且没什么文化。从孔子的名字就可看出这一点,《孔子世家》记孔子“生而圬(wū)顶,故因名曰丘云。”《索隐》:“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按,甲骨文中的丘字,写作或。孔子的父亲,先娶施氏女,生了九个女孩,又和妾生了一子,因为天生残疾,史载他“病足”,所以取名为“孟皮”,【“孟”为排行,妾生的长子称“孟”,妻生的长子称“伯”,往下依次为“仲”、“叔”、“季”】在古汉语中,“皮”通“跛”。——叔梁纥的两个儿子,取名都是按照他们的生理缺陷,可知他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孔子日后学术成就的取得,取决于他所处的鲁国深厚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个人的刻苦学习。孔子在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享有十分崇高2的地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动情地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迴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卷47《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华书局2013年修订本(以下皆为此本),第2344页。六艺,此指“大六艺”,分别为《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乐》、《春秋》。折中,犹言取正,以之为准则。《正义》引作“中国言六艺者宗于夫子”。】孔子终生的两项大的成就或贡献,一是修订六艺,二是开展了平民教育。司马迁的这段话还表明,在司马迁所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学者对于六艺的解读,仍是以孔子的理解为标准。【“六艺”是指六经,到汉代只剩下五经。分别为易、诗、书、礼、春秋,是了解和认识夏、商、周甚至五帝时期最为直接而系统的文献典籍。】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遂成为历代政权的正统思想,迄今,影响到人们的各个方面。要真正认识现实的中国,就要认识古代中国,就必须认识和研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认知儒家思想,当从孔子入手。对于孔子思想,要注意几个重要的节点。我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出自《大学》,但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首先出现在《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对孔子人格理想以及政治理想的高度概括,也是他王道政治的基本思想走向。《论语·宪问篇》第42章是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总纲,其记:3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大学》里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始出处就在这里。子路问孔子说,君子应该怎么做?孔子说,应该认真修身。子路又问,认真修身就可以了吗?孔子说,通过修身,安定当政者。子路又问,使当政者安定下来就可以了吗?孔子说,还要安定天下百姓。说到这里,孔子认为这个标准有些高了,又说道,天下百姓都得到安定,这恐怕连尧舜这样英明的圣王都难以做到。这就是《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型”。当然,孔子的这个思想同样渊源有自,他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老子又是根源于《尚书·尧典》(这在相关的参考资料里有详细的描述)。大家知道,孔子对弟子的培养目标的“君子”。孔子认为,“君子”对社会、对国家、对天下负有重要责任,所以,他要求弟子不要仅仅满足于独善其身,而要“齐家”、“治国”、“兼济天下”【《孔丛子·记问》记载,宰予、冉有请见,“问夫子(孔子)曰:‘(姜)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孰与许由之贤?’夫子曰:‘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善)天下者也。’”载傅亚庶《孔丛子校释》卷2,中华书局,2011,第96、97页】。“齐家”、“治国”、“平天下”亦即“治人”,而“治人”必先“治己”。《论语》记载:“子曰:‘苟其身正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又记:“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倶见《论语·子路篇》。】《礼记》也记载:“(鲁哀)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4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礼记·哀公问》,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8,中华书局,1989,第1260页。】这就是说,只有完成“修身”,自己达到“身正”以后,这样才可以“从政”、“正人”,百姓才会“从”。《礼记》又记:“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礼记·冠义》,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58,中华书局,1989,第1415页。】“为人”也就是修身。《中庸》记载孔子的表述,可谓十分直白而确切,他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问政章》,载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第29页。其实,孔子的这种观念乃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共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记载,臼季称道冀缺有“德”,他说:“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他认为,恭敬是德的集中表现,能够做到恭敬就一定有德,有德就可以治民。载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第501页。】这句话是说,知道了怎样修身,才会知道怎样治理好别人;知道怎样治理好别人,也就知道怎样治理好家、国、天下了。由此可知,“修身”就是“做人”,最为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做事”,做事的次第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下面依次谈谈我对孔子“修齐治平”思想的理解。1、修身之道“修身”是指通过学习、锻炼,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全过程。“修身”又称“修己”或“治身”,原本是每个有志于成为“君子”之人的基本功课,正如《大学》所说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载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第4页。案,“修身”并非“儒家”所独有,“道家”、“墨家”等都主张“修身”,只是诸家所修为的内容、方法、5目的以及名称各有不同】。孔子认为,修身的最终目标是成为“君子”。那么,怎样才能称得上“君子”呢?孔子经典性的论断是,君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质、文兼备,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这里所说的“质”,是指人内在的品德修养、人格内涵;“文”则是指学养和才干。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只有“文”、“质”俱佳(即“德才兼备”),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才算完成了“修身”的环节,可以称得上是大雅君子。只有这样的“君子”,才能够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品德修养、人格内涵是修身的内容,通过学习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同样是修身的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养生。孔子珍爱生命。对于生与死,孔子的态度十分慎重,认为即使死也要有价值,死得其所,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篇》】。他反对听闻“井有仁焉”不假思索就“从之”的莽撞行为,反对无端地丧失生命,他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篇》】,孔子强调君子要有“智”,要能够辨别是非。孔子认为,“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枝也,敢不敬与?不能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伤其本,枝从而亡。”【《礼记·哀公问》,载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8,中华书局,1989,第1262页。另,《孔子家语·大婚解》所记略同,参见杨朝明、宋立林主编《孔子家语通解》,齐鲁书社,2009,第29页】。孔子是说,自己和家族的关系就像是大树的树枝和根本,如果自暴自弃,也就伤害了家族这个根本,根本受到伤害,6枝叶就会死亡。所以,珍爱自己的身体就是一种“孝”。《论语·泰伯篇》记载曾子临终时的场景,其记: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段话的大意是,曾子在临终时,把他的弟子召集过来,对他们说:“仔细看看我的脚!仔细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十分小心啊,像是站在深渊边上惧怕掉下去,有如站在薄冰面上惧怕沉下去。’从今以后,我就知道自己可以免于身体受残啦!孩子们!”《孝经》记载,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胡平生:《孝经译注》,中华书局,1996,第1页】曾子以孝闻名,据《史记》,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中华书局,2013,第2665页】。《大戴礼记》也记载,曾子对“孝”又有了进一步的阐发,他对弟子公明仪说:身者,亲之遗体也。行亲之遗体,敢不敬乎?故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身(一作亲)。”【《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载方向东《大戴礼记汇校集解》卷4,中华书局,2008,第498页。另,《礼记·祭义》所记略同,参见孙希旦《礼记集解》卷46,第1226页】可见,善待、保全自己的身体,是躬行孝道的前提条件。在春秋战国时期,直接残害身体的肉刑最为泛滥,齐景公时期的国相晏婴说:“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晏子春秋·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第十七》,载严守助《晏子春秋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第139页】他说,齐国国都的市场上,鞋子最便宜,义足最昂贵。可见遭受刖刑的人数7之多。至此,就不难理解曾子此论了。汉朝大力提倡孝道,皇帝在临终时,同样要安排“启手足”这一项内容,司马彪《礼仪志下》记载:“(皇帝)登遐,……三公启手足色肤如礼。”【《后汉书·志》第6,《续汉书志·礼仪志下》,中华书局,1965,第3141页】不过,这仅只是“礼”的一个程式而已,远不如曾子来得真诚。《韩诗外传》记载: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其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逸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也。故圣人不淫佚奢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夏不数浴,非爱水也。冬不频炀,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耽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许维遹:《韩诗外传集释》卷3,中华书局,1980,第104、105页】君子“修身”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假如不把性命当回事,怎么可以肩负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由此可知,儒家的爱惜身体,珍爱生命,不仅是出于孝道,更是出于践行仁德的需要。8也就是说,孔子的“修身”,包括品德修养、知识积累、增长才干以及养生四个方面。2、齐家之道“齐家”是君子“外王”的第一步。“家”,原指诸侯国内卿、大夫的采邑(即封地),礼崩乐坏以后,逐渐转为以夫妻为主包括其他成员的家庭,有时也指由若干个家庭组成的家族。所谓“齐家”,简言之,就是以某种理念在家庭或家族内部所进行的整合统一【“齐”为动词,整治之意。《广雅·释言》:“齐,整也。”《论语·为政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白虎通·礼乐》:“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齐家”要求妥善地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三种人伦关系,依照自然发生的顺序,依次为夫妇、父子、兄弟。“齐家”总的原则是,在家庭内部形成夫义妻顺、父慈子
本文标题:云南讲演稿——栾贵川老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56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