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案4数学思考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学内容教科书P101~102第3、4题,完成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二”中第9、10题。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和步骤。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等量代换和几何证明过程,进一步提升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逻辑思维是数学的一种重要思考方式。3.在教学活动中,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点等量代换、几何证明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用语言、符号或文字描述代换和证明的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数学思考的第1、2题,感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有条理地思考,简捷地解决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4题,继续享受由数学思考带来的“思维盛宴”。[板书课题:数学思考(3)]二、自主探索,经历演绎推理的过程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1第3题(1)。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在作业本上试一试。教学笔记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学情预设】预设1:用文字描述。因为1个△等于3个□,可以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这样,第一个算式就转化成了4个□相加等于24,□就等于6,故△=6×3=18。预设2:根据解方程的经验,用等式表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得到□+□+□+□=24,□=24÷4=6,△=6×3=18。师:大家听懂这种方法了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学情预设】把第一个算式中的△换成3个□。师:这样的方法就叫做等量代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该怎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这一过程呢?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第3题(2)。师:想一想,你的结论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你的结论呢?【学情预设】两个等式中都有,只要从160里面把☆分别减去就可以知道○和◎是相等的。师:把☆分别减去的依据是什么?【学情预设】等式的性质:在等式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师:你能直接用数学证明的方法表示吗?学生写证明过程,教师强调每一步都要写清楚依据。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学生有能力独立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把代换的过程(思路)讲清楚,通过教师的提问理解关键步骤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解题过程的表述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呈现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交流汇报,逐步引导得出:师小结:在解决第(1)题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板书:等量代换)第(2)题则是根据什么?(板书:等式的性质)将解题过程用这样的形式表示出来,采用的是数学证明的方法。【设计意图】表述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该环节的教学重点,在学生已经得出结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他们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加以表述,充分体会数学证明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思想。3.师:什么是平角?平角与直线有什么区别?谁来说一说?【学情预设】预设1:平角是个角,而直线是条线。预设2:平角可度量,1平角=180°;直线不可度量。预设3:平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而直线没有。(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第4题(1)。师:从题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说说你的发现。【学情预设】预设1: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在图中有四组角是相邻的,所以有4个平角。预设2:平角的两边在一条直线上,在同一条直线的两旁可以找到两个以O为顶点的平角。师:那么,我们可以找到几个平角呢?它们分别是由哪两个相邻的角组成的?【学情预设】指导学生说出能找到4个平角,分别是∠1和∠2,∠2和∠3,∠3和∠4,∠4和∠1。教学笔记(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2第4题(2)。学生独立思考,互相交流后汇报思路。【学情预设】预设1:∠1和∠2可以组成平角,∠2和∠3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2,就可以得出∠1=∠3。预设2:还可以这样想,∠1和∠4可以组成平角,∠3和∠4可以组成平角,在两个平角中同时减去∠4,可以得出∠1=∠3。师:这两种方法中都用到了同时减去同一个角,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你能用数学证明的方法表示这个过程吗?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展示作业,逐步归纳得出: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推出∠2=∠4吗?学生练习,反馈讲评,得出:【设计意图】题目中平角的概念和平角与直线的区别这两个问题是新知的生长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位。第(1)题既可以由题意“每相邻两个角可以组成一个平角”出发,也可以从平角的特征考虑加以解决。第(2)题的解决根据第(1)题的结论,同时第3题中的第(2)题为本题的推理提供了知识基础,这个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并理解推理的过程。三、综合练习,提高能力1.完成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二”第9题。教学笔记师:引导学生关注算式的特点,教给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处理算式的办法。【学情预设】第(1)题的方法特别多,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等式的性质,将三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求出○+□+△=100,然后依次求出结果。也有的学生用初中的解题思路,如代入消元、加减消元等方法,如果出现要引导学生清晰表达思路。第(2)题要先根据上面两个等式求出○和□,然后代入第三个等式求值。2.完成教科书P104“练习二十二”第10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全班汇报展示。【学情预设】学生会直接说出∠3和∠4拼成的角是平角,所以∠3+∠4=180°。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所以∠1+∠2+∠3=180°,那么∠1+∠2=180°-∠3。因为∠4=180°-∠3,所以∠1+∠2=∠4。【设计意图】针对性的练习设计,强化了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数学证明的方法和几何证明等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推理的应用价值。教学笔记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课后了解教科书P104“你知道吗?”。板书设计数学思考(3)等量代换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数学思考”是总复习单元中的另类,它不仅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与拓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难懂,所以在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数学方法。可以完全放手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用汇报展示的形式去提升。作业设计教学笔记【教学提示】处理此题时,不必把结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看得太重,目标应放在“感悟角的位置”上,可呈现不同的外角让学生加深理解此结论,但不提倡死记这个结论。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P62第2~5题。2.如图所示,∠1=∠2,请问:∠3和∠4相等吗?为什么?3.图中,∠1、∠3和∠5分别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能推出∠2=∠3+∠5,∠4=∠1+∠5,∠6=∠1+∠3吗?4.两个直角三角形ABC和ADE组成下图。∠1=∠2吗?为什么?5.△、、○各代表一个数。(1)已知△+○=12,△-○=6,=△+△+○×4,求△、、○的值。(2)已知△+-○=30,=△+△+△,△=○+6,求△、、○的值。参考答案2.相等。因为∠1+∠3=90°,∠2+∠4=90°,所以∠1+∠3=∠2+∠4。又因为∠1=∠2,所以∠3=∠4。3.因为∠1+∠2=180°,∠1+∠3+∠5=180°,所以∠2=180°-∠1,∠3+∠5=180°-∠1,那么∠2=∠3+∠5。同理,∠4=∠1+∠5,∠6=∠1+∠3。4.∠1=∠2。因为∠1=90°-∠3,∠2=90°-∠3,所以∠1=∠2。5.(1)△=(12+6)÷2=9○=12-9=3□=9+9+3×4=30(2)已知△+-○=30,=△+△+△,可得△+△+△+△-○=30,即4×△-○=30。又已知△=○+6,可得4×(○+6)-○=30,○=2。所以△=2+6=8,=8+8+8=24。教学笔记
本文标题:第3课时数学思考3教案4数学思考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19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