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台湾问题由来的研究报告
台湾问题由来的研究报告(一)台湾概况台湾省坐落在我国东南部,包括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面积共约36000平方千米,人口2200万。其中,台湾本岛面积为35873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距历史考证,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居民中,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8%;少数民族占2%,约38万人,主要是高山族,已经在台湾生活许多代。与福建一样,一些台湾居民,有信奉妈祖的习惯,讲闽南语;儒家思想在台湾的影响很大,台湾每年的教师节就是孔子的生日,繁体中文是台湾人民的通行语言,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海峡两岸人民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230年,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吴人沉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大陆与台湾早就有往来,在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就向荷兰殖民者说过,“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二)台湾问题的由来与现状清朝末年,由于国力衰微,台湾一度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并宣布: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国主权之下。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肩振兴中华大业,但当时的国民党集团倒行逆施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迫进行了三年多的人民解放战争,由于国民党的粗暴行为,遭来全国各族人民的唾弃,中国人民终於推翻了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的一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岸隔绝的状态。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发展一览表1949年12月7日国民党宣布退守台湾,国民党“政府”迁至台北,海峡两岸从此再度隔绝.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1950年5月16日蒋介石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50年5月18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推迟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条件下,争取和平的解放台湾”1956年“台独”分子在美国建立组织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在会见原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记者曹聚仁时,首次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的设想1958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1971年10月25日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2758号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将台湾驱逐出联合国.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年1月8日邓小平明确表示,将来台湾实行什幺制度,可以根据台湾人民的意志决定.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说表示“和平解决不可能,不排除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82年1月11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概念.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1985年7月4日台湾当局宣布了转口贸易“不接触、不鼓励、不干涉”的“三原则”.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1993年汪辜会谈交流形成共识近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和新特点。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在台湾岛内陈水扁当政时加速推动台独,尽管陈水扁与李登辉个人存在争议,但与李所推动的“急进台独”则有合流趋势,使两岸关系蒙上阴影陈水扁上台后,原鉴于李登辉“两国论”和“急进台独”的教训,曾于2000年5月20就职演说时向岛内外提出“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即不公布“台独”,不更改“国号”,不搞“两国论入宪”,不进行“统独公投”,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从而改采“渐进台独”的做法,即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内到外、由量到质、化整为零、蚕食渐进、一点一滴地推动“台独”。同时,在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党的配合下,集中在8个“国”字上作文章,即将新台币定位为“国币”,把闽南话视同“国语”,把地方歌仔戏视为“国剧”,把从祖国大陆搬去的原故宫博物院拟改为福尔摩萨“国馆”。还有什么“国号”、“国旗”、“国歌”、“国父”等,认为都是从大陆来的,孙中山也是“外省人”,不能作“国父”。凡此,统统要实现“台湾化”或“本土化”,其基本程序和公式是:“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国化—台独化”。其中要害是“去中国化”。一切与祖国大陆有联系的标语口号、地图画册、徽章标记、机构名称、街道名称、公司名称等等,都在“去”之列。在“渐进台独”和“急进台独”之间,并没有隔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两者一脉相承,形式不同,本质一致。陈水扁等一帮人出于自身政治需要的考虑,又认为形势对己有利,乃迫不及待地抛出“一边一国论”。他认为,在台湾岛内,民进党已成政坛第一大党,自己集党政军警大权于一身,民进党及其本人的地位和权力已经巩固,加上年底北高两市“市长选举”的时间迫近,亦需制造对民进党有利的选举形势;在中国大陆,中共正忙于“党的十六大”,忙于筹备奥运会,忙于各项经济建设,无暇顾及台湾,加上岛内的“大陆热”和“三通热”,亦需要借机压一下;在国际社会由于美国自小布什上台以后,频频对台湾“示好”,尤其是不久前的两件事:一个是所谓中国“军事力量评估报告”,强调“中国威胁论”和妖魔化中国;一个是所谓“国会财政拨款案”,把中国的台湾与北约国家、非北约国家相提并论,从而给了台湾当局以极大“鼓励”和“误导”。还有,台湾当局也希望借机试探一下美国的“底线”等。总之,由于私欲的膨胀,适宜的气温,主观的误判,就像1997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一样,陈水扁终于在2008年8月3日也抛出了比“两国论”还“两国论”的“一边一国论”。说明主张“渐进台独”的陈水扁也终于向李登辉的“急进台独”靠拢。一个时期以来,扁、李不仅在目标上而且在做法上实际已经“合流”了。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出笼后,完全走向他所期望的反面,不仅美国未策应,岛内很震恐,中国大陆更是反应强烈,国际舆论也是一片谴责和责怪,使他成了继李登辉之后一个“新的麻烦制造者”。由于他四面楚歌,处境尴尬,内外都很被动,不得已而动员其身边大将们四处“降温”和“灭火”。然从近期种种迹象看,他不过是迫于形势而有所收敛,或改变策略,不可能有本质上的改变。完全可以肯定,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命运不会好于李登辉的“两国论”。在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冲击下,两岸关系一时很难缓解。一段时间内,“政治冷”和“经济热”的形势还会有所继续。然从总体上看,两岸政治关系也还是不断前进的(三)祖国大陆的政策与立场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变化的轨迹,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变化,大致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一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时期:二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时期。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由武力解放到和平解放的转变时期。此一时期,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又可细分为以武力解放为主和以和平解放为主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至50年中期前,是中国共产党武力解放台湾阶段。早在1949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新华社当日时评的标题就是:“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打到台湾去,解放台湾同胞》的时评。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其中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在1950年的光荣战斗任务,就是解放台湾、海南岛和西藏,歼灭蒋介石匪帮的最后残余,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1950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提出1950年的四大任务,其中首要任务就是“以一切力量完成人民解放战争,肃清中国境内的一切残余敌人,解放台湾”。同年2月4日,毛泽东致电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要求部队加强起义的国民党伞兵第3团的训练,并同意粟裕调4个师演习海战,作为台湾登陆作战之用。5月17日,三野前委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发出《保证攻台作战胜利的几个意见》,决定以3个兵团、12个军,共50万人的兵力,投入对台作战准备,并成立了以粟裕为总指挥的前线指挥部。同年6月6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发表《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中,提出:“我们当前总的方针是……肃清国民党残余”,“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按照毛泽东的设想,解放台湾分为三步。第一步:必须建立一支近期可以使用的海、空军,拿到海上制海权与制空权:第二步:扫清屏障台湾的外围,占领攻台的出发阵地:第三步:约在1950年完成夺取台湾的任务。上述事实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提出了“一定要解放台湾”的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奉行武力解放台湾的政策。遗憾的是,正当我国全力组织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之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借朝鲜战争之机入侵朝鲜和台湾海峡,以武力阻止新中国解放台湾。我国出于保家卫国的需要与国际主义义务,不得不改变原定向台湾进军的计划。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推迟。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再次将武力解放台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发表了题为《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8月1日,朱德总司令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7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要求陆、海、空三军指战员加强政治、军事训练,“为解放台湾,保卫祖国而奋斗”。9月3日,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占浙江沿海国民党军占据的全部岛屿,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孤立于海岛之中。此一阶段对台政策是正确的,但后来并未实现解放台湾这一战略目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插手中国事务,使台湾问题复杂化,将海峡两岸的军事政治对抗演变为中美两国的军事政治对抗。当然也不否认,就当时攻占的准备条件而言,还不够成熟,最主要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毛泽东在1949年7月25日给刘少奇转交斯大林的电报中称:“攻占台湾的军事行动要在我们建立了空军部队后才能进行,这也许要在明年下半年才有可能”。毛泽东讲的“攻占军事行动”必须要有空军支援,要能够掌握海上制空权,才有可能。而空军虽在1949年11月11日成立,但当时空军的力量非常弱小,与国民党空军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连毛泽东本人都承认“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中(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海军与空军情况类似,在短期内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是不可能的。1954年8月,周恩来在会见朝鲜南日外相时还说:“我们总的口号是:解放台湾。但是,这是要有步骤地进行,因为中国海军还未锻炼好,各方面的准备还需要时间”。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期至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是中国共产党将武力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的阶段。解放台湾政策的真正转变出现在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后,为抵制美国的战争叫嚣和挫败其分裂中国的图谋,周恩来于1954年12月5日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指出:“我们是不受战争威胁的。”同时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但“和平解放台湾的前提条件一定要肯定台湾是中国的”。同月10日,周恩来致信毛泽东,指出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对中国领土台湾的侵占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加大了战争危险性。“如果美国政府愿意缓和紧张局势,从台湾、澎湖
本文标题:台湾问题由来的研究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8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