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次贷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量值的影响探析
1分报告7:次贷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量值的影响探析1内容摘要:考察次贷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尤其是中国出口的影响,本文首先利用构建的定基比进出口价格指数,分析了1995年以来进出口量值变化的长期趋势和近期特点。本文然后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利用2005-2008的月度数据,考察了中国主要出口类别和主要出口市场上的出口量的决定要素。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在2005年都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2)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进口量增长率与进出口值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拉大,并出现较明显的下降;3)估算结果表明,就主要出口市场而言,次贷危机对向美国市场和日本除外的亚洲市场的出口冲击最大;就产品类别而言,次贷危机对纺织品出口和进料加工出口的冲击较大。4)各类出口量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固定收入弹性,表明次贷危机后主要出口市场上经济增长的下降或衰退会通过收入效应对中国出口量有严重影响。根据分析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稳定人民币汇率;2)扩大出口退税覆盖范围和回调出口退税率;3)增加向出口型企业的政府采购;4)在长期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能力。1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2005级硕士研究生李墨君同学在数据收集整理方面提供的帮助。2一、引言2007年下半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目睹到其影响逐渐放大、扩散,一波波的冲击累积成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来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者信心的下降和银行资产的缩水加剧了次贷危机引发的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导致企业更难获得维持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足够资金;另一方面,消费者由于对经济前景的悲观,支出变得更为谨慎,导致消费需求增长放缓。虽然从2008年夏末以来,美国和主要的发达国家陆续采取了大规模的救市行动,但其收效还有待观察。在实体经济层面上,发达国家要么已经进入经济衰退(英国),要么仍然面临极大的经济衰退风险(美国等)。对发展中国家而言,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金融机构会因持有与次级贷有关资产而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外需下降或增速减缓对出口的负面冲击。对于中国这样金融体系相对封闭但外向型经济占主体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二方面也就是对出口的影响是尤其值得关注的,因为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在提振内需尚需时日的情况下,努力维持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关于对外贸易受到的冲击程度的研究也就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现在,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很多人根据近期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认为次贷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这样的结论虽然建立在直观的分析上,但却流于简单化,在一些方面无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首先,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是以当前美元计价的进出口值,所以大家目前所讨论的其实是次贷危机对进出口值的影响。进出口价值的变化同时体现了进出口交易量的变化和进出口价格的变化,只有把二者分离才能看请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活动的真实影响,才能确定对中国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指标的影响。其次,考察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应当在排除其他因素对出口的影响的前提下进行。根据Goldstein和Khan(1985)的非完美替代品模型(theImperfectSubstitutesModel),对进口的需求不仅取决于收入因素,还取决于自身价格、替代品价格和汇率。现有文献也证实汇率的波动程度也是贸易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在把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之后,我们才能通过收入效应来推断次贷危机导致的收入增长变缓或减少对中国产品外需量的影响。再次,中国的出口结构有其特点,比如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绝大多数,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两种方式并重,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等。这也要求我们不仅要分析总3体出口量的变化,更要分析不同类别出口量的变化,这样才能得出具有针对性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就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影响问题进行切实的学术研究,以弥补上述不足之处,并得出为实证结果所支持的结论,提出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收集了中国从1995年到2008年的月度各类数据;估算了中国各类出口数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将之与各类出口价值的变化趋势相比较,从而分清中国出口名义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差别,使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次贷危机后中国出口实际交易量的变化。本文然后通过设定计量模型,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估算了从2005年到2008年中国分地区(欧盟、美国、日本和日本除外的亚洲地区)和分类别(工业制成品、纺织品和进料加工)出口量的决定要素,其中特别估算了次贷危机之后各类出口量增速的变化。根据简单数据分析结果和计量模型估算结果,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在2005年都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2)2007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进口量增长率与进出口值的增长率之间的差别拉大,并出现较明显的下降;3)估算结果表明,2005-2008年期间,次贷危机后,对美国和日本除外的亚洲的出口数量的年化增长率分别下降了近50%和30%,对欧盟和日本出口量的增长率变化尚不显著,纺织品出口量的年化增长率下降了60%,工业制成品和进料加工出口量的年化增长率则分别下降了40%。4)各类出口量都具有较大的需求固定收入弹性,表明次贷危机后主要出口市场上经济增长的下降或衰退会通过收入效应对中国出口量有严重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本文提出可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以稳定中国出口的发展,包括:1)稳定人民币汇率;2)扩大出口退税覆盖范围和回调出口退税率;3)增加向出口型企业的政府采购;4)在长期致力于提高企业的技术革新和创新能力。本文第二部分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对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和交易量的历史趋势和近期表现进行描述,以期反映次贷危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本文第三部分描述为考察中国各类出口量所设定的计量模型和估算方法。计量模型产生的估算结果汇报并解释于第四部分。本文第五部分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讨论中国出口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二、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趋势和近期表现本文为了考察中国对外贸易量的变化趋势,特别根据可收集到的中国进出口贸易价格指数(同比)和环比贸易价格指数(上月=100),推算出了中国进出口的定基比贸易价格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中国进出口交易数量的变化。4本部分的余下篇幅根据直观的数据分析来描述中国对外贸易价格指数和进出口量值的变化特点。1.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特点:进出口价格指数从1995-2008年间总体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初进出口价格指数都出现了下降,其中进口价格指数下降较快;2005年后二者都明显上升,其中进口价格指数的涨幅尤其显著。图1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1995年1季度-2008年2季度(2006=100,季节性调整和非季节性调整)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importpriceindex(nsa)importpriceindex(sa)exportpriceindex(nsa)exportpriceindex(sa)priceindices(2006=100)year数据来源:本文作者根据收集自GlobalEconomicMonitorDatabase,WorldBank和海关总署出版的《中国对外贸易指数》的数据计算得出。具体说来,如图1所示,以2006年为基年,出口价格指数1995-1999年间几乎上涨了一倍,2001年到2004年间大约下降了20%。推测起来,由于中国在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主要出口市场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出口行业竞争激烈程度的上升很可能导致了此后出口价格指数的下降。2005年后出口价格指数持续地上涨,到2008年第二季度出口价格指数比2004年底大约上升了40%。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2008年前主要出口市场如欧美等地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导致了进口需求的增加,从而导致进口商品价格的上升;2)2005年后由于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上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增加了中国的出口成本,促使中国产品的价格上升;3)中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是主要的贸易方式,这意味着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是出口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2005年以来大宗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中国出口成本的上涨。5图1也显示进口价格指数的变化大致与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相吻合,不过前者在2002年就开始大幅攀升,到2008年第二季度,进口价格指数大约上升了50%。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经济成长带来的进口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该期间占进口相当比重的初级产品价格的飙升。由于数据的缺失,我们还不能观察到进出口价格指数在2008年下半年的走势。不过,根据影响进出口价格的一些因素的近期变化,我们可以作出一些推断。首先,进入2008年下半年之后,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少,对美元汇率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其次,出口退税率针对劳动密集性产品等有所回调;再次,大宗产品的价格迅速大幅回落,导致加工贸易的进口成本降低。给定这些变化,我们可以预期短期内进出口价格指数难以维持之前的增幅,如果未来全球的主要经济体真的进入衰退导致进口需求下降,中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很有可能会下降。2.中国进出口量的变化特点:长期来说,虽然有所波动,中国进出口量值都保持稳健的增长率;从2005年之后,进出口量值的增长率都有明显的下降;进出口实际增幅的下降快于名义增幅的下降。图2中国出口总值和总量的季度增长率:1995年1季度-2008年2季度(季节性调整)-10-5051015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quarterlygrowthrateofexports(sa,%)quarterlygrowthrateofexportvolume(sa,%)growthrate(%)6图3中国进口总值和总量的季度增长率:1995年1季度-2008年2季度(季节性调整)-505101520251995199719992001200320052007quarterlygrowthrateofimports(sa,%)quarterlygrowthrateofimportvolume(sa,%)growthrate(%)数据来源:图2和图3中使用的月度进出口总值收集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价格指数由作者计算得出。图2和图3分别绘出了经过季节性调整的进出口量值的季度增长率,即实际增长率和名义增长率。容易观察到,2001年之前出口量值的季度增长率波动较大;2001年-2005年间在5%和10%之间波动,进入高增长期;2005年之后明显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实际增长率更降到3%的水平,明显低于2001年以来的长期增长速度。图中可以看出,最近期的出口量增速的下降与次贷危机的发生时间相吻合,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次贷危机和中国出口困难局面之间的联系。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2005年开始出口量值增长率之间差别的拉大,与图1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相对照,可知中国出口的名义增长率在相当程度上高于实际增长率,而中国出口行业遭遇的实际困难比海关统计数字的描述更严重。类似地,进口量值的季度增长率长期说来比较一致,近期才出现明显区别,反映了进口价格指数近期的快速攀升。为了更详细地分析进出口量值的近期变化,表1报告了2006年以来中国进出口量值的季度增长率。容易看出,虽然2007年以来出口额的增长率也就是名义增长率与过去相比下降不大,但排除价格上涨因素后,出口量的增长率也就是实际增长率却下降明显,尤其是2007年第四季度低于1.5%,后来虽然有所回升,但都在3%左右。估计2008年全年的出口量增长率在12%左右,与2007年略有下降,低于2006年20%的年增长率。进口量值增长率的差别从2007年第二季度起就变得非常显著。虽然进口值的增长率比原来有所增加,但排除进口价格上涨因素之后,进口交易量增长率的下降非常显著,2008年第三季度甚至出现了负的增长率,可以预计,全年进口量的增长率不会超过2%。分析其中原
本文标题:次贷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量值的影响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27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