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章末整合提升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______■教材P33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箭头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从极地流向赤道,高空空气从赤道流向两极。在近地面,赤道的气压较低,极地的气压较高。(2)在实际条件下,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既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维持。在假设条件下,赤道和极地之间存在温度差异,导致气压差异,高空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近地面大气由极地流向赤道。但是,在地球自转情况下,大气一运动,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发生偏转,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______■教材P35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略。2.(1)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受热而形成的,为热力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西风气流被迫抬升而形成的,为动力低压;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气流被迫下沉而形成的,为动力高压;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却而形成的,为热力高压。(2)略。3.画图略。规律:全球共分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极点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气压带之间是风带,相对于赤道南北对称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______■教材P36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图2.12a中空气柱中的空气下沉,图2.12b中空气柱中的空气上升。(1)冬季,大陆上形成高压中心。因为大陆降温快,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2)夏季,大陆上形成低压中心。由于大陆增温快,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2.图2.12a中的空气柱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图2.12b中的空气柱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它们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原来气压带的气压相反,把原先呈带状的气压带切断成块状。结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大陆上形成气压中心,这些气压中心把气压带切成块状。______■教材P38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为低压;夏季亚欧大陆为低压,太平洋为高压。(2)冬季风来自亚洲高压东缘,寒冷干燥,风力强劲;夏季风来自夏威夷高压西部,温暖湿润。2.夏季风从太平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沛,形成了森林、草原景观,农业生产也生机勃勃。例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丰富,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一年四季,大地呈现出一派绿色,水网密布。而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降水稀少,形成沙漠景观。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多少和雨季长短存在很大差异,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因而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例如,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由于热量丰富,降水较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至三熟。而我国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降水较少,以旱作农业为主,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是谷子、高粱、玉米、大豆等。______■教材P39~4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热带的气候类型有四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寒带的气候类型主要有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2)以北半球为例,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如图:2.(1)亚洲太平洋沿岸自低纬至高纬各气候类型的主要差异表现在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变化,自低纬度到高纬度各气候类型的最冷月平均气温逐渐降低,这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的。(2)亚欧大陆中高纬度大陆东、西岸和大陆内部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差异,大陆东、西岸由于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大陆内部距海远,受海洋的影响小,降水较少。3.(1)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大,而且向纵深发展;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相对较小,而且呈南北狭长分布。(2)这两个地区的气候都受到西风带的控制,但是在北美太平洋沿岸,西风受到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加之洋流的影响,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呈南北狭长分布。在欧洲西部,平缓的西欧平原有利于西风带来的湿润空气深入内陆,又加上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所以,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范围较广。______■教材P42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段话是描写冷锋过境天气的。(2)“是日,日无晶光……铁甲如冰”,描述的是冷锋过境前的天气状况。(3)“次日彤云压阵……降下一天大雪”,描述的是冷锋过境时的天气状况。锋面过境时,天气活动频繁,先是云,后是雪。(4)“那雪降了一夜……约已没过马膝”,从叙述语气上看,降雪过程已经停止,由此推断此时是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冷锋过境后,还会出现气压升高、气温降低等天气状况。(5)根据描写判断,此冷锋移动速度很快。一是天气过程时间很短;二是强度很大,有“大风”“大雪”为证。______■教材P44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上升的,而反气旋中心的气流是下沉的。2.降水天气。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假如空气中所含水汽量较大,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温度就会因离地面越来越远而逐渐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水汽凝结并最终形成降水。3.冬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寒冷、干燥、晴朗的天气。夏季,反气旋控制下的地区可能出现炎热、晴朗的高温天气。______■教材P47读图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从图中看,1960年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缓慢,从1960年开始,增加的速度加快,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之一。2.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乱砍滥伐,使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______■教材P49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冰川的范围可能会缩小。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冰川将融化。(2)海洋面积可能会扩大。因为气温升高,引起极冰融化、海水膨胀,使海洋面积扩大。其他预测:中纬度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剧,由农业区退化成草原区;高纬地区能够生长作物;等等。______■教材P50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措施之一是保护现有的森林并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措施之二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主要措施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______■教材P51资料1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观察图2.33,由近地面大气气温曲线的变化,可以归纳得出如下特点:(1)在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较小,特别是植被覆盖较高的地方,如农田或林区,气温变化如同“平静的海面”。(2)城区气温变化较大,就像“突出海面的岛屿”,特别是市中心为气温高值区。(3)以水泥建筑物为主的居民区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地区相比,前者的气温相对较高。2.由城市近地面大气气温曲线变化可知,市中心区和郊区相比,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这一岛屿代表着气温较高的城市建筑区,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热岛。或者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区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就是城市热岛效应。______■教材P52资料2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对比市区景观和郊区景观,推测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区人工建筑物较多,改变了城市的自然下垫面,绿地、水体等自然下垫面相应减少,造成地表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升高。(2)城市大气污染相对较重,产生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粉尘等物质可以大量地吸收环境中的热辐射,加剧温室效应的影响。(3)工厂、机动车、居民生活等人工热源的影响。2.可从城市下垫面的改造和人为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等方面考虑。______■教材P52资料3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在于城市热岛效应。由于市区中心和郊区存在温差,市区中心空气受热不断上升,四周郊区相对较冷的空气便向中心区辐合补充。在城市热岛中心上升的空气,到达一定高度便向四周郊区辐散下沉,以补偿郊区低空的空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局地环流。2.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中心,不利于市区大气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另外,在城市中心区,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粉尘等凝结核,因此云量比郊区多,如果空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物质较多,就有可能通过成雨过程成为酸雨降落。3.应采取措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如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水体面积,通过建筑物的规划和布局来增加空气的流通性等。______■教材P52提出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放作答,可以从人居环境改造、选择交通方式、城市规划等方面考虑。(1)大力推行房顶、墙壁绿化。(2)鼓励企业开发价格低廉的轻型保水房顶建材,以便推广普及绿化。(3)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城市环境气候图,以便及时掌握情况,制定决策。(4)汽车、发电等“排热行业”要加紧开发新能源,采取节能措施。(5)城市规划时,要注意留足城市“通风道”,如市内道路要宽畅,建筑要低居化,高层建筑不宜集中布局等。(6)建筑物要做隔热和遮光处理,尽量提高墙面反射率,尽可能采用浅色粉刷或玻璃幕墙以降低吸热率。(7)有效利用工厂排出的热能,提高空调系统、能源利用的效率。(8)加强城市绿化,扩大城市绿地。(9)就个人而言,要增强爱绿、护绿意识,保护城市环境。(2017·高考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回答1~3题。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该地寒冷期()A.最低气温高于-16℃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3.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B.河北省C.山西省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解析:第1题,双层覆膜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膜内气温应高于当地实际温度,排除③④。丰雪年降水多,云层厚,温差小,膜内平均温度几乎无变化,排除①。故选B。第2题,由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寒冷期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很小,而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较大,因此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由于地膜的保温作用,膜内温度日变化相对较小,与实际气温的日变化不一致。第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该地种植葡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积累,且寒冷期平均气温与图示气温相近,故该地可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答案:1.B2.C3.D(2018·高考北京卷)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4~5题。4.据图推断,()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5.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冬至B.小满C.夏至D.立秋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北京周边地区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且风向为偏北风;甲地位于低压(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读图可知,图示时刻北半球的气压高值区出现在蒙古境内;读图可知,热带
本文标题:(江苏专用)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章末整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415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