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海上丝绸之路小故事第一部分:增强社区意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龙源期刊网.cn增强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者:周明伟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03期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先,我谨代表此次研讨会承办方中国外文局,向各位参会嘉宾和远道而来的各国朋友表示热烈欢迎!泉州和福建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记录了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许多精彩故事,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展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特别的意义。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集中展示了习近平主席和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体现了中国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诚意,表达了中国坚持与国际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规划与愿望。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越来越小的地球村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及应用,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不断优化调整的“新常态”形成,都使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关联度和依存度有了越来越深和越来越广的发展。我们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越来越相似,我们的共同语言也会越来越多。举办这次研讨会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在加深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增强我们的共同体意识,增加我们的共同语言。一是形势的发展和地缘的关联需要我们共同建立利益共同体意识。21世纪,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亚太地区转移,一个更加注重海洋合作与发展的新时代已经到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虽然沿线各国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不同,但发展经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目标相同,而且各方经济贸易的互补性很强。深化双边多边合作符合我们的共同利益。正如欧盟-亚洲中心主任弗雷泽·卡梅伦先生在他的论文里所说,丝绸之路一旦建成,将有效地推动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发展。二是形势的发展和地缘的关联需要我们共同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利益交融、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趋势进一步得到强化。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与困难面前,任何单一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把各方的潜力挖掘出来,把大家的互补性结合起来,把不同国家的利益融汇起来,把不同文明的优秀基因融合起来,推动建立地区稳定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合作。它也将推动该地区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正如老挝外交学院院长永·占塔琅西先生在篇二:走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街我的故乡泉州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在泉州古城西隅有一条千年古街,蜿蜒几里,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东西塔、开元寺、城心塔,还有红砖青瓦的古大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如果把一座城市比作森林,那么,街道如同大树,小巷便是枝条。往日,漫步于西街,从街头走到街尾,瞧,那吃的、喝的、看的、穿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像一棵大树长满了绿叶;每天从早到晚,人们或悠闲、或忙碌的脚步声,以及汽车喇叭声、脚踏车的铃声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像啁啾的鸟儿一样不停地欢鸣,给繁华而喧嚣的古城披上一层亮丽的色彩。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有人说,西街是一条需要自己去发现的古街。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这条古街依然如故,车水马龙,行人如织,街路不宽,只能容两部车并排驶过,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已显得不太搭调,在旧城改造的呼声中也显得那么不堪,比起古城新辟的丰泽街、刺桐路来说,更显得相形见绌。但是,西街最大的宝藏和最炫人的地方在哪里呢?早在宋朝,西街就是泉州繁荣的象征。那一幢幢古民居“列屋成街”,使原本沉寂的古街变得热闹非凡,许多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演绎着千年古街的沧桑巨变。据史载,西街孝感巷口原有一座“孝感动天”牌坊,是明朝为表彰朱则文事母至孝事迹而立的牌坊,现已无踪迹;裴巷因巷口旧有“裴仙宫”得名;三朝巷是留正历任三朝辅宰,故有“三朝元老”坊之称;甲第巷出了“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欧阳詹,至今在欧阳詹故居遗址的历史陈列室,游人仍络绎不绝。在元代,旧馆驿于巷内设有一座专供过往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馆舍。在一个冬日暖阳慵懒的午后,我来到西街,在旧馆驿巷口向东一二十米的地方,有一家旧馆驿青年客栈,两层普通住宅,门口没有招牌,仅两边挂着两串大红灯笼。走进客栈,地板铺的是红色的尺二砖,楼下的老书架上摆着几本黄旧的老书;墙上贴满各种照片,还有旅客涂鸦的留言;天井蓝釉花盆里的官兰,在温煦的阳光映照下娇慵地低垂着。楼上睡的是朱漆楠木大床,床上铺着白色的被单和被子,还放着一对白枕头;紧靠床边摆着一张小方桌,桌上放着一只玻璃瓶,里面插了一束玫瑰塑料花,厝内虽简陋,但窗明几净,给人一种归家的感觉。听客栈老板,说:“一般来住客栈的游客大都是从网上寻来或者朋友介绍,每当节假日经常客满,他们就是冲着西街那丰富的文物胜迹和人文景观而来。”现在的旧馆驿不再是官员或信使住宿及更换马匹的馆舍,而是游客心目中的一块风水宝地,他们不仅仅是到泉州旅游观光,还是到西街寻宝,寻找一座城市的记忆,寻找它昨日的辉煌??在时光的洪流中,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珠玑,把泉州众多绚丽多姿的文物胜迹和古厝、古塔等景观一一贯穿起来。有家媒体报载:“泉州沉淀太多层岁月,而且它们都还活着,这座城市,因而就像个藏宝之城。你永远不知道,在泉州,下一刻,你将邂逅到的,是哪一个朝代,甚至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块碎片。”走进西街,细数这里的珠玑,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的遗迹,如西街最出名的是东西塔。泉州旧称“鲤城”,因形似鲤鱼,所以,东西塔自然是鲤鱼的一对明珠。800年来,东、西塔巍然屹立,坚如磐石,也是目前全国一大建筑奇迹。到泉州不看东西塔是一件憾事。小的时候,总听大人讲“东塔神西塔鬼”,据说,当年泉州建造东西塔工程艰巨,知府便请远近闻名的水成师傅和徒弟土根来主持。水成师傅从小做泥水工,手艺精湛,超群出众,他造的桥比别人走的路还多。而徒弟土根也聪明过人,跟师傅学艺多年,技术过硬,练就一身好手艺。师傅夸他,师母疼他,年少气盛的土根就“封神”(骄傲)起来,不把师傅放在眼里了。建东西塔时,水成师傅造东塔,土根徒弟造西塔。两个塔都建成后,众人皆赞师徒大器之材。师傅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他对徒弟说:“土根呀,你要好好学,师傅会把一身工夫都传给你的。”土根听了很不服气,心想:现在我的手艺不比你差,有状元学生没有状元先生。于是,他自鸣得意地说:“师傅,咱俩造了东西塔,工夫不差上下。是不是再来比个输赢?”师徒要比输赢,众人围着起哄看热闹,有的说:“我看比一比谁敢从东西塔跳下来吧!”土根徒弟生性逞强好胜,一心想把师傅比下去,也不细想就脱口而出:“好!就比从塔顶跳下来!”无奈之下,水成师傅只好应承了。谁都知道,东西塔有几十米高,从塔顶跳下来,不摔成肉饼恐怕也要骨折肉裂。回到家,土根心中暗自叫苦。他到底是个聪明人,他认为师傅既然敢答应跳塔,一定有什么绝招。于是,他便跑去找师母,探听师傅有什么跳塔的好办法。师母很疼爱土根,视他如己出,就偷偷告诉他,你师傅准备了一把雨伞。土根也没问明是什么雨伞,就兴高采烈地走了。比赛当天,师徒俩各带来一把雨伞。开元寺晨钟响起之时,人们便涌进涌出,围观比赛,这时,大家都抬头望着东塔顶,只见水成师傅从从容容地从东塔顶跳下,他拿的是一把铁骨布伞,像一朵彩色的降落伞,慢慢地飘到地上。在西塔顶,土根拿的却是一把纸雨伞,当他从西塔顶跳下时,纸雨伞霎时像汽球“啪”的一声,被大风撕得支离破碎,他就这样从半空中摔下来,连哼一声也没有就咽气了。从此,“东塔神西塔鬼”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谜一样的东西塔,石头上的斑驳,写满了历史的痕迹。1604年,嘉靖年间,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莆田、南安、安溪、同安、漳浦等处地动山摇,房屋崩塌;泉州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田地皆裂,城廓顿时变成一片废墟,而开元寺东塔顶盖仅两条椽石毁坏,依旧那么坚强地站立在那里,表现出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面对西街的老房子,有人读出“凄美”两个字,也许是惊诧于西街老房子的出砖入石,也许是闻到弥漫着唐宋遗风的寓所味道。坐落在会通巷内,一座檐墙砖雕壁图的严宅,虽经百年风雨仍巍然屹立。然而,我寻遍五塔巷内,却找不到一座古朴典雅的廖宅,也许它早已淹没于旧城改造的蓝图中,也许它不知何时安故重迁了。是啊,这一座座具有闽南风格的古建筑,经过多少霜风雪雨的洗刷,在历史的变迁中依然保留着那个书香门弟,以及其豪门家族的一份荣耀,它就是西街的宝藏。当人们厌倦那些快餐式的城市,而西街却鲜活地藏着古代泉州的肌理,以其古朴醇厚的魅力,让人流连忘返。其实,泉州人历来以乐善好施著称,而西街却以悬壶济世赢得美誉,虽然昔日遍布西街小巷的“秋水轩”、“丹水堂”、“鹏山堂”、“保和堂”一些名中草药铺不见了,但是,老辈人都知晓西街台魁巷的“保和堂”,这里治疗痈疽疔疖的白塔疔疮药膏,曾经是老泉州人的一味灵丹妙药,至今在东南亚华侨中仍颇负盛名,无不令泉州人自豪。在我的记忆中,西街台魁巷不长,小巷纵横交错,曲里八弯,不熟悉的往往走错路。从西街往台魁巷走进去,可以看到一棵枝叶茂盛的“白来叶”老树,紧挨着一座房子生长,郁郁葱葱,粗粗的树干顽强地从地上伸出,一步步向天空扩展绿色的空间,然后将许多粗枝大叶横斜在巷子两边的厝顶,给人遮风挡雨。可想而知,这棵“白来叶”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要长成这般粗壮,是需要多少韧性和毅力!在老树边的一间老屋,确实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保和堂白塔疔膏。从前“保和堂”店主是个瘦小老者,面目清癯,八字胡髭,外表活像一个办理文牍的师爷。他是专治外科,生伤疮症都行,很受患者青睐,特别是蔡清后代祖传秘制的白塔疔疮药膏。说起蔡清(1453~1508),字介夫,别号虚斋,明晋江人。他与西街台魁巷有过“程门立雪”之缘。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是著名的理学家。他花尽一生心血力学六经、诸子及史集等书,对理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著作研读尤精。当年,他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李廷机、张岳、林希元、陈琛等都是其中的成员,号称“清源治《易》二十八宿”。甚至在归家养病期间,他还于泉州清平铺楼上(即西街台魁巷内)潜心著述,写成《四书蒙引》,也在泉州开元寺讲学。后来,蔡清成为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且形成清源学派,其影响遍及全国。但后辈人没有遵从父命去谋取功名利禄,而是深入民间搜集药方,经过世代传授秘制,“保和堂白塔膏”在闽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每到盛夏来临,有些小孩的头面、手指、足趾生疔或者长了热疖,到他的药铺买块白塔疔疮药膏,贴上没几天脓肿便消了。现在这家“保和堂”药铺还在,门口挂着“保和堂”的红字招牌十分醒目,偶尔也会有人光顾。我们沿着深深的小巷探幽寻宝,也许能听到很多精彩的故事。再走100米开外,巷中有座奇仕宫,里面供奉着专事妇女生育、儿童健康的奇仕妈祖,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香火缭绕。每当金光灿烂的曙光从天边倾泻而下,把一条小巷照得透亮。奇仕宫口旁边有一条长石凳,住在小巷周围的老人都喜欢来这里聊天,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凳上晒太阳,一直坐到月色朦胧。这些老人讲古论今,哪家娶媳妇,哪家儿子过生日,哪家老人去世,每个人心里都一清二楚。甚至你剃了个头,他穿了件新衫,都是老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不知谁起的头,什么《三国》英雄、《水浒》梁山好汉、《红楼梦》十三金钗佳人,你先讲然后他接着讲,一出无头曲,断断续续将一段故事讲完,有时讲古人讲到激动处就会敲桌拍凳,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在吵架。而听的人,卷上一支烟,深吸一口,然后从鼻孔里冒出来,那一缕袅袅青烟就这样随着朗朗的笑声飘向云外。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为话仙讲古的好处所。那时候,我经常挤在大人身边凑热闹,有时听不懂会问:“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大人就摸摸我的头壳,说:“孩仔人有耳无嘴,好好听,以后就知道。”生活跟放电影不一样,没有布景,没有序曲,不需要导演,也不需要台词,装腔作势给谁看,人们只需要简简单单地过日子,这才是普通人的生活。走到巷尾,大寺后有一片龙眼树,放学后,孩子们吆五喝六地在那里捉迷藏,玩丢烟盒。每当龙眼熟了,我们就偷偷爬树摘龙眼吃,多汁脆嫩的东壁龙
本文标题:海上丝绸之路小故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3978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