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考纲考频]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年4考)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3年4考)3.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3年0考)4.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3年6考)5.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3年5考)1.根据表中的实例确定信息类别及传递形式实例类别传递形式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各种颜色的花动物的性外激素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物理信息物理过程化学信息信息素生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行为信息2.信息传递的作用(1)个体:,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种间关系3.观察信息传递的模型,回答相关问题(1)信息的来源:。(2)信息传递的范围:存在于生态系统的之间,包括和之间、与之间的信息传递。(3)信息传递特点:。生物或无机环境各种成分生物生物生物无机环境双向传导(4)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息(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的产量。(2)对进行控制。农产品或畜产品有害动物角度一以基础判断的形式,考查信息传递的种类和特点1.判断正误(1)(2013·四川卷T6A)拟水狼珠是稻田中卷叶螟、褐飞虱两种主要害虫的天敌,害虫与拟水狼珠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2012·山东卷T26(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3)[2011·安徽卷T29Ⅱ(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化学信息。()(4)[2009·海南卷T24(2)]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物理信息。()(5)(2008·广东卷T18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6)(2008·广东卷T18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2.下列有关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A.动物园内,雌孔雀看到正在开屏的雄孔雀停止进食是行为信息,小朋友看到孔雀漂亮的羽毛欢呼起来是物理信息B.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胰岛素作用于肝脏细胞,促进肝糖原的合成,胰岛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C.鹿总是随着秋天短日照的到来而进入生殖期,它们在秋天交配刚好能使它们的幼仔在春天条件最有利时出生,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实现反馈调节的前提解析:孔雀开屏是雄孔雀的求偶行为,雌孔雀对此行为作出反应,停止了进食;小朋友看到的是开屏后孔雀漂亮的羽毛,是对颜色的反应,属于物理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传递不能称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短日照属于物理信息,短日照促进鹿的性腺发育,可见日照长短对生物的繁殖有很大的影响。实现反馈调节,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B信息类型的判断方法(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如孔雀开屏,如果通过行为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3)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心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角度二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3.(2013·四川高考)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解析: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项正确。防治稻田害虫,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精耕稻田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慢且始终为稻田;弃耕稻田不受人为干预,演替速度较快,且在环境条件适宜时,能演替到森林阶段,C项正确。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导致拟水狼蛛摄食褐飞虱增多,褐飞虱的种群密度将下降,D项正确。答案:B4.(2014·海南高考)某果园发生了虫害,该虫害是由害虫A引起的。害虫招来了一种小蜂和一种小鸟,小蜂把卵产入害虫A体内,孵出的小蜂幼虫吃空虫体后羽化飞出,再攻击害虫A的其他个体。小鸟特别喜食害虫A,也捕食小蜂。在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中,有些个体常疯狂地摇摆身体,因而容易被小鸟发现而被捕食。回答下列问题:(1)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_。(2)小鸟捕食疯狂摇摆的害虫A,对A种群的生存________(选填“有利”“不利”或“无影响”),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体内有小蜂幼虫的害虫A摇摆身体为小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在生态系统中,信息对种间关系具有__________作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根据题干可知,小蜂吃害虫,小鸟捕食害虫A和小蜂,因此小鸟和小蜂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2)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和年幼的个体,客观上促进了种群的发展。(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答案:(1)捕食和竞争(2)有利通过捕食,使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死亡,客观上促进了害虫A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害虫A种群的生存(3)调节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协调。内部结构与功能物质能量干扰[思考]如果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其恢复力稳定性是否一定很高?提示:不一定,如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点拨](1)任何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的自我调节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2)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形成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降解)和完善的营养结构。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比较表现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实质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区别基础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表现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联系①二者都源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且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②二者同时存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③同一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通常呈负相关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如图)。但也有特殊情况,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强,而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很弱角度一以基础判断或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及应用1.判断正误(1)[2013·天津卷T8(5)②]在菌根形成率低的某高寒草甸试验区进行菌根真菌接种,提高了该试验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原因是物种丰富度升高,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升高。()(2)(2012·浙江卷T5D)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3)[2011·江苏卷T29(1)]与自然池塘相比,人工养殖池塘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高。()(4)(2009·福建卷T2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5)(2009·福建卷T2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6)(2008·四川卷T3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2.(2015·广州模拟)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热带雨林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弱B.干旱地区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少,恢复力稳定性强C.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解析:热带雨林的营养结构比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干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少,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弱,恢复力稳定性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若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将会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答案:A3.(2015·南阳高三质检)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如图甲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图乙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从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B.从图甲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C.从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从图乙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解析:根据图甲可知,C点以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小于A点,生态系统的稳态将遭到破坏,A项正确;适量的放牧使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增加,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B项正确;根据图乙可知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项错误;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即“S”型曲线中的K值,D项正确。答案:C角度二以案例分析的形式,考查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4.(2015·杭州模拟)某池塘演变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随之大量繁殖,导致藻类数量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因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B5.(2015·佛山模拟)如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各组分间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紧密联系,形成统一整体;同时,________调节着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保持一个封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必须从外界源源不断地输入________。(3)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a>yb,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b(选填“>”“<”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4)环境污染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之一。研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可用于生态风险评估。进行生态风险评估时,要计算出一个风险商数(RQ),若RQ<1显示污染物对生物的健康只构成低风险,RQ≥1则显示污染物可能对生物有害。请根据表中的RQ值预测污染物对4种生物生存和该生态系统稳态的影响。RQ生物种类汞(Hg)铅(Pb)A某种小乔木0.750.55B某种植食动物1.260.84C某种大型真菌0.910.48D
本文标题: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920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