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国社会失信根源及诚信重建路径浅探
1中国社会失信根源及诚信重建路径浅探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经信委高作满【内容摘要】当前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骗局、陷阱让民众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广泛存在的怀疑、不信任加大了沟通成本,影响了政府服务功能的提升,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了社会和谐。重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的呼声。【关键词】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经过卅年的苦心经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初步建立了民主与法治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然而,国内深层次的矛盾日益显露,各领域的秩序紊乱日渐严重,各阶层民众怨愤不满逐日增加。不公正的制度安排、潜规则盛行日益被社会大众认定为自身利益受损的根源。官民之间相互不信任,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种骗局、陷阱让民众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人与人之间广泛存在的怀疑、不信任加大了沟通交流成本,严重影响了政府服务功能的提升,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当今之时,重建社会诚信体系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共同的呼声。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诚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中共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诚信体系的建设,报告中多次提到诚信问题,并对诚信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并将诚信提升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层面。一、诚信的释义与社会功能2(1)诚信的含义。诚信是一种普遍的以信任和承诺、践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关系现象,它是观念、行为和制度的集合体。诚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人们社会道德的一种规范。它的基本特征是三个一致,“诚”为诚实,是语言和内心的一致,真心实意,实实在在;“信”为信用,是语言和行为的一致,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于人。“诚信”,是诚实与信用的一致,即以诚待人,取信于人。(2)诚信的社会功能。诚实守信是政府的公正公信之源、企业的兴旺发达之道和公民的安身立命之本。诚信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是政府权威确立的基石。诚信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经济资源,它维系着复杂的市场交换和有序的社会秩序,又是企业的道德底线和进入市场有效的通行证,能降低交易成本,节约社会资源,增加社会效益。诚信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维系和支撑,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前进动力和可靠保证,是人际互动的根本依托。二、我国社会诚信状况及其深层次原因探究当前我国的诚信危机已深入到包括政治、经济和生活在内的社会所有领域、全部交往主体。其深层根源是复杂的、多层面的。(1)我国诚信危机的基本状况据清华大学与《小康》杂志社联合开展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调查,2011~2012年度中国政府公信力指数、企业信用指数、人际信用指数分别为67.8分、56.0分、68.0分,全部在70分以下。另有数据表明,有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不相信地方政府,有40%以上的商业合同最终因为失信而没有执行,几乎全部的品牌商品(包括药品)被假冒,98%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购物、旅游、住宿等方面有受骗经历。政务诚信方面。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说到做不到。在招商引资问题上,有的地方政府政策多变,吸引投资前许以优惠政策,投资以后却不予兑现,甚至“吃拿卡要”;在经济和人事领域实行暗箱操作、财政收支不清楚、执法程序不透明等;相关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和形式主义思想严重,中央决策变通执行,甚至处理关涉群众利益的问题时违法违规;向上虚报数字,向下压高指标。商务诚信方面。不守合同契约或合同诈骗,制作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偷税逃税现象严重。勿庸讳言,我国是当之无愧的“假冒伪劣商品强国”。司法诚信方面。我国民商审判和行政审判的司法公信力日渐糟糕;刑事审判、行政审判中也常常出现公权联合的现象。司法无法守护社会公平的底线,在案件受理环节、审判环节、执行环节中存在诸多不公。个体诚信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越来越低。作为社会精英的部分学者逐利化思想严重,专家信任危机事件频发,救人反被告、捡钱成讹诈、传销骗亲友等现象频现,使人们对陌生人抱有一种普遍的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也使熟人间的信任日益消失,信任危机已侵蚀到最基本最坚固的层面。(2)我国诚信危机的深层根源造成当前诚信危机的原因十分复杂,本文试从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实践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历史文化层面。数千年不间断的历史文化的积累,是当今中国社会所有领域发展变革走向的深层基础,尤其对社会诚信风气构成十分重要的影响。4第一,传统文化的芜杂纷繁。中国文化虽以儒道两家为主流,但强调“兵以诈立”的兵家、讲求翻云覆雨的法、阴阳家、纵横家等学说一直不绝如缕。这些彼此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学说构成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艺术的学术基础,远远超出其本来适用的军事、外交领域,通过文化传承和群体记忆深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即便是《论语》,也同时存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和“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语句,对于从小背诵在心的社会精英们来说,就只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与以《圣经》或《理想国》等单一经典构成民族文化、城邦国家文化哲学基础的西方相比,中国社会思想制度的芜杂性和中国国民性格的复杂性是非常突出的。第二,农业文明道德的脆弱与局限性。传统社会的诚信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同心圆式的“小圈子”诚信,以双亲、兄弟、夫妇、朋友等为顺序而履行差别不同的诚信责任,是一种熟人间的信任,对陌生人的诚信只是一种不常见的例外;传统诚信道德观念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文明的历史产物,与交易广泛存在,人员流动、商品流动异常激烈的工商业文明是不相适应的,并且在金钱的诱导下,对陌生人的欺诈也延伸到对亲朋,农业社会的道德观念随之土崩瓦解也属必然。第三,长期人治传统的消极影响。在皇权专制下,政策随当权者的观念情绪而多变;规则制定者凌驾于规则之上;不合理的规则极难修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成为无可奈何的选择;“新官不理旧官账”,低阶官员的政策可被高阶官员随意否决,政策连续性极差;民众思维泛政治化,民事5纠纷都有可能激成政治议题,奉行“法不责众”的官员常常脱离既有规则以“政治化手法”予以解决。千年以来,几乎全部民族精英都是官员,通过他们所塑造的民族性格中天然存在着对待规则的“灵活性”,而缺少“死板性”。以讽刺官场黑暗为本意的《厚黑学》竟被部分人引为圭臬,不能不说书中揭露的手法在当今社会也是十分适用的。建国后,历次席卷全民的政治运动,让包括血亲之间的信任也摧毁殆尽。现代化实践方面。中国近代化之际,政治精英们就自大于中华文化的所谓尽善尽美,而提出只学西方“船坚炮利”、不及其它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实践,也同样只专注在经济科技领域,而没有在政治、法律、社会组织培育、教育文化等领域进行配套耕作。三、当前诚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由于长期对不诚信行为和诚信行为进行逆向反馈,使中国大部分公民形成了“欺诈得益、诚信受损”的牢固信念,功利心的驱动力超越了诚信的纯道德力量。即便是对他人失信行为进行强烈谴责的人,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也会成为“不诚信者”,社会普遍陷入了一种共犯结构。企业家拖欠职工工资,地产商卷走业主购房款,求职者伪造假学历,论文剽窃抄袭,政府业绩和统计数据造假,医生不顾患者实际需要开高价药品等等。总而言之,失信行为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2)法制机制严重滞后。首先,《信用法》、《信息征集运行法》等诚信根本法尚未制定,在很多的领域也经常缺乏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文依据,无法对具体的失信行为进行惩罚;其次,尽管已有《合同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下正6当竞争法》等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对失信组织和个人的强制执法也常常束手无策;第三,奖惩力度不够,市场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在欧美,像大众汽车因在尾气测试上作弊这样的行为,动辄则会被罚100亿美元左右,失信行为的代价巨大,形成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当前我国在法律上规定的处罚往往小于失信的收益。(3)信用体系不够统一。其一,未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采集机制。尽管银行、工商、税务等部门建立了信用体系,但存在信息不全,记录失真,体系之间分割等问题;其二,未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不能发挥信用体系的评价引导功能。仅在个别地方存在零星的信用中介机构,且这些机构本身信誉度不高,未形成中介体系,说不上发挥其评价引导作用;其三,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还未认识到信息是一种商品,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未养成利用诚信记录做出经营判断的习惯。四、构建诚信体系的建议和思考诚信体系的构建内容复杂,任务艰巨,涵盖了个人、企业和政府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制度建设,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协调、内外结合,既要解决表面问题,更要从根本上加以治理。“诚信观念和文化是基础,产权制度是核心,民主政体和法制是保障,信用服务组织是工具”。建立利益的约束机制是提高社会诚信最佳的着手点,因为“广泛的诚信存在是利益约束的结果,而非仅仅是个人道德所为”。(1)打造诚信政府。儒家认为治理国家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之”三条。商鞅变法也是首先通过城门移木来确立信誉。而现在的各级政府普遍存在着失信行为,工作人员7利用权力进行“寻租”,“钓鱼执法”,听证会被操纵,承诺的招商奖励优惠到期不兑现,长期拖欠工程款,为失信的地方企业进行融资担保等等。作为身负社会规制职责的政府自己尚不能遵行诚信,怎能要求“以吏为师”的中国社会讲诚信呢?“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方面,各级政府机关从群众反响最强烈的失信行为入手,对以前的承诺予以兑现,做出切实的改变;另一方面,把各级政府机关和主要领导人也列入信用评级序列,并同样公布在信用信息平台,供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使用;第三,各级政府要成立高级别官员牵头的,由相关主管部门组成的诚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做到组织到位、经费有保障、落实督察到位。(2)加强诚信教育。组织专家对西方成熟的诚信文化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传统诚信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建立适合当今实际的中国诚信文化,并同时编写针对中小学生、大学生、公民的诚信教程,抓好诚信教育。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包括政府),要通过服务的机会宣传诚信理念,要通过办理板报、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张贴诚信方面的宣传图片、在各媒体发布诚信公益广告等形式、树立诚信模范典型,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诚信宣传,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诚信制度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确保整合信用信息资源、引导信用需求、监管信用市场、培育信用服务机构等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行;整合各地各部门建立的信用建设系统,并全面整合,形成全国性的以组织机构代码和身份证号等为基础的实名制信息共享8平台体系;加强监管,严格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行红黑名单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4)培育信用市场。推动信用市场商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一是建立企业和公民个人全面的信息记录库,并保证记录信息的真实合法。培育专业的信用信息专业采集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确保征集的信息及时、真实。政府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二是推动信用信息市场化,培育信用服务市场。要鼓励扩大信用产品使用范围,培育信用服务市场需求,支持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发展种类齐全、功能互补、依法经营、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依法自主收集、整理、加工、提供信用信息,鼓励信用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的信用服务需求;三是建立信用信息规范的披露、使用机制。政府提供的信用信息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应该供公众免费依法查询和使用,信用服务机构提供的信用信息是一种商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参考书目】〔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龙海波,《信用政府的建构:社会资本与政府信用的关系视角》,浙江大学,2012〔3〕唐贤秋,《关于诚信的若干问题研究综述》,道德与文明,2005〔4〕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0
本文标题:中国社会失信根源及诚信重建路径浅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700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