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56
(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3·临沂模拟)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缺乏起码的公平时,社会心理就很难积淀起劳动光荣的观念。这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C.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同等重要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解析】选A。“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缺乏起码的公平”为社会存在,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表现,材料体现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A入选。B、D题干未体现,C错误。【加固训练】“新生代农民工”这个词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主要指的是“80后”“90后”。从根本上讲,这个词的出现说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解析】选A。根据“这个词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这一材料信息可知,这个词的出现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入选。B、C、D材料未体现,可排除。2.(2011·北京文综)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养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是“社会心态”一词首次出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B.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现实的精神因素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心态属于社会意识,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因为它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本身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项明显错误,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靠改革来化解。3.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学*科*网]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C.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D.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解析】选B。本题考查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B。政治体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A不选。C、D均与题意不符。4.(2013·西昌模拟)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仍然有人对封建迷信笃信着迷,甚至导演了一出出悲剧和闹剧,着实令人感到痛心。封建迷信的存在说明()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D.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仍然存在封建迷信,说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正确。A不符合题意。C、D表述均错误。5.近几年,生态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乐于骑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被作为一种代步工具,骑自行车还能“骑”出健康,“骑”出个性和时尚。人们认为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丢份儿”,反而是体现车主够年轻、够健康、够自信的时尚标签。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追求时尚的心理变化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现阶段人们之所以觉得骑自行车上下班并不“丢份儿”,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就是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D正确。A、B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6.有关专家指出,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新的突破,真正走上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这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作。上述材料表明()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解析】选B。“真正走上产业化、现代化之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的合作经济组织”,说明生产力的变化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故答案选B。7.(2013·北京模拟)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是()A.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能使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等知识。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B表述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表述错误。经济体制改革能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C正确。【加固训练】从“部分先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可以看到我国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轨迹。这说明()①生产力一定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③认识是无限发展的④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解析】选D。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正确。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对社会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③正确。①颠倒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8.(2014·温州模拟)“中国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辉煌成就后,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新期许、新追求,它是人民的“幸福梦”,但是实现它任重道远。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要实现“中国梦”应该()①奋发图强,把顽强拼搏的精神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结合②宁静致远,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求同存异④刚不可久,柔不可守,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趋势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选D。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②④符合题意;①属于唯物论知识,③是辩证法知识,均与题干范围要求不符。9.(2014·武汉模拟)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这是因为()A.改革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D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项错误。B、C两项是对改革的解释,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加固训练】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材料未体现()A.意识具有自主选择性B.矛盾具有普遍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解析】选C。“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体现了意识的自主选择性;矛盾具有普遍性,改革也“不完美”;“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以必须改革,A、B、D材料均有体现。只有C材料未体现。【知识拓展】宁要微词,不要危机《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无论当年的联产承包、物价闯关、工资闯关,还是今天的官员财产公示、垄断行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总是在争议乃至非议中前行。然而,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就会有危险。文章强调,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但宁要微词,不要危机;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文章分析,对于改革者来说,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更要有勇气与担当。10.90多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依靠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从哲学上看,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人民群众是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作用。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④不符合题意。【深化点拨】理清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1)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2)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3)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1.“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的非零实数,一加到零前,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这种观点()A.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C.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D.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解析】选B。“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的观点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只有B项与题意相符。12.(2013·深圳模拟)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指出,人民群众反感的事情不能去做,尤其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和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一定要让人民群众知晓、参与并充分发表意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B.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C.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D.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析】选B。“让人民群众知晓、参与并充分发表意见”,体现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故答案选B项。A、C两项不符合题目知识限定,D项材料体现不出,均应舍去。二、非选择题(共52分)13.(26分)(2013·安徽文综)“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聚焦“民富”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结合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解题指南】本题以学生交流探究的形式,考查了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本题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角度分析。【解析】要指出使居民收入倍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既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群众利益
本文标题:2015届高考政治第一轮总复习单元评估检测题56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978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