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1012)一、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生态学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献身林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3、具有坚实的生态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了解所研究领域的动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性及创新意识。4、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适应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二、研究方向1、树木生理生态学:树木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蒸腾作用规律;主要环境因子如:光,温和土壤等对树木光合和蒸腾作用的影响;树木抗盐,抗旱等生理特性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2、森林种群生态学:树木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分布格局、年龄结构、林木的密度效应及调节机制,珍稀树种的种群保护。3、森林群落生态学:森林群落的组成及形态结构;群落的数量分类方法与应用;森林群落的演替规律。森林群落的生物多样性。4、生态系统生态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森林生产力;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规律;土壤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与调节机制;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脆弱生态系统的保护。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长期生态学研究与监测。5、应用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林农复合生态系统工程;天然林和人工林经营;小流域治理与防护林工程;环境生态学;生态环境的规划与管理;市场生态学;竹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经营;城市林业与城市绿地生态;景观及城市生态学;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森林旅游。三、学习年限和时间安排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前1—1.5学年主要安排课程学习,后1—2年以收集资料、科学实验和撰写论文为主。硕士研究生如提前或延长学习年限,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和校(院)长批准。四、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课程说明1、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3部分,要求完成32学分的课程学习(其中教学实践2学分)。如研究生已掌握培养计划内规定的课程,可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学分。(1)学位课(18学分)1)公共基础课(2门,7学分)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2学分第一外国语5学分2)基础理论课(5学分)生物统计学2学分森林土壤学3学分森林气象学2学分生态经济学2学分现代生态学概论3学分3)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6学分)森林生态学及研究方法3学分生物数学2学分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学2学分社会生态学3学分土壤生态学2学分(2)选修课(12学分)生态工程学2学分植物分类学2学分群落生态学3学分植物生理生态学2学分植物地理学2学分土壤动物学3学分森林水文学2学分城市生态学2学分系统生态学2学分水土保持与防护林学3学分生态系统生态学2学分景观生态学2学分恢复生态学2学分观赏植物学2学分环境科学导论2学分野生动物学3学分森林旅游与游憩林的经营2学分土壤微生物学2学分仪器分析3学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2学分生物地球化学2学分火生态学2学分稳定同位素原理2学分第二外国语2学分竹林生态学2学分竹林生态系统经营2学分文献综述1学分市场生态学概论2学分生殖生态学2学分2、课程说明(1)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2)第一外国语见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大纲。(3)现代生态学概论现代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发展动态,主要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过程;生态网络,生态系统过程生物调控机理。(4)森林生态及研究方法森林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进展;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及研究法,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方法;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质分解、矿化与周转过程、土壤呼吸、壤微生物和动物研究方法等。(6)生物统计学生物试验的基本原理与统计要求;试验数据的整理;主要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方差分析;直线与非线性回归;多元回归与多元相关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简介;相关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7)生物数学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单种群模型,种群间相互作用模型,具有时滞的种群模型,环境有污染时的种群模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生态过程建模与仿真。(8)土壤生态学土壤主要生物(动物与微生物)组分结构;土壤呼吸与全球碳平衡;土壤根系及地下生产力;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矿化与周转过程与机制;土壤生物对土壤生态系统过程的调节。(9)森林土壤学土壤的形成、分类与成因;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分析方法;土壤地质与地貌;森林土壤地理;森林土壤学研究进展等。(10)森林气象学森林基本气象要素的动态变化规律、观测方法;光、温、热、气和水等生态因子与林木生长和发育的关系;森林小气候研究方法;能量平衡等。(11)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测度和调查方法,最小存活种群理论、岛屿生物学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区建立与管理、生物多样性形成机理,栖息地生境恢复与频危动植物保护。(12)社会生态学五、实践环节和公益劳动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后3个学期,研究生可采取多种方式参加教学实践,如指导本科生的实验、实习、习题课、答疑课、课堂讨论和辅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或进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和社会调查,完成40个学时的工作量或20个工作日。由教研室和导师进行考核,对没有参加实践环节或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行论文答辩。为了加强研究生的劳动观念、群众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研究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要参加适量的体力劳动。有考核的公益劳动累计为2—3周,由教研室和导师进行考核,公益劳动考核不合格的不予毕业。六、培养方式和方法采取导师负责和所在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指导教师要关心研究生的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课,积极参加时事政策学习和形势教育,关心国家大事。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培养计划,整个培养过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使硕士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从事生产实践的能力。七、实践环节和学术活动硕士生要参加一定的教学、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博士生多方面的工作能力。实践环节至少要完成40学时的教学工作量。实践环节包括辅助导师讲授本、专科生课程部分章节、指导学生野外教学实习和本科生毕业论文等。参加的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并进行考核,写出评语,计2学分。硕士生应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并创造条件参与国内外单位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开阔科学视野,活跃学术思想。硕士生在学期间至少要10次以上的学术活动(学术报告、学术讨论会,学术会议等);鼓励硕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每正式发表1篇论文计1个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的学分)。八、中期考核中期考核是加强研究生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的德、智、体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论文阶段。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进行。考核工作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情况;学位课、选修课学习成绩和完成学分情况,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完成情况,实际操作能力与写作表达能力等。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才分流。考核合格后进入论文阶段,考核不合格不能进入论文阶段,视情况可延长学习时间,专家认为不宜继续培养者,按学校规定进行处理。考核优秀者可作为提前报考博士和获得奖学金的候选人。九、学位论文论文工作是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综合训练,包括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或科研调查、工程设计)、撰写论文等部分。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一般在入学后1年内完成,最迟亦应于第三学期中期完成。在论文试验的全过程中,应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认真细致的观测记载,获取真实可靠的试验数据,其原始资料必须保存完整,随时备查。论文的审阅与答辩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论文的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论文工作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际工作量不少于1学年,论文在3万字左右。
本文标题: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4763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