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题目整理
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答: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遇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和总结的产物。研究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学科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系统、人工、生态),科技观(科技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石。体系结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二、自然辩证法的功能自然辩证法丰富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其具有多样的功能。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自然辩证法基本功能在新时期的体现。(1)自然辩证法是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理论基础;(2)自然辩证法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重要意义(p45)(1)实现了自然观历史上的革命性变革(3)(2)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4)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5)成为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四、整体论/还原论所谓还原,是一种把复杂的系统(或者现象、过程)层层分解为其组成部分的过程。还原论认为,复杂系统可以通过它各个组成部分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来加以解释。还原论方法是迄今为止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人们习惯于以“静止的、孤立的”观点考察组成系统诸要素的行为和性质,然后将这些性质“组装”起来形成对整个系统的描述。例如,为了考察生命,我们首先考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各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在考察这些系统的时候我们又要了解组成它们的各个器官,要了解器官又必须考察组织,直到最后是对细胞、蛋白质、遗传物质、分子、原子等的考察。现代科学的高度发达表明,还原论是比较合理的研究方法,寻找并研究物质的最基本构件的做法当然是有价值的。与还原论相反的是整体论,这种哲学认为,将系统打碎成为它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是受限制的,对于高度复杂的系统,这种做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应该以整体的系统论观点来考察事物。比如考察一台复杂的机器,还原论者可能会立即拿起螺丝刀和扳手将机器拆散成几千、几万个零部件,并分别进行考察,这显然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理想。整体论者不这么干,他们采取比较简单一些的办法,不拆散机器,而是试图启动运行这台机器,输入一些指令性的操作,观察机器的反应,从而建立起输入──输出之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了解整台机器的功能。整体论基本上是功能主义者,他们试图了解的主要是系统的整体功能,但对系统如何实现这些功能并不过分操心。这样做可以将问题简化,但当然也有可能会丢失一些比较重要的信息。五、系统和要素,结构和功能,系统的整体性和层次性的辩证关系1、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1)自然系统决定和支配要素2)自然系统与要素相统一3)系统与要素密不可分,有系统必有要素,无要素就无系统4)系统与要素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2、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自然系统的结构是指自然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它表现为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联系方式或秩序。功能指整体所具有的特性和能力。1)结构决定功能。对于一个自然系统来说,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这种决定关系并不是单值的,一种结构可以有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不是唯一地决定于一种结构。2)功能对结构的反作用。在环境诸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反过来会影响结构,要求或促使系统的结构相应的发生变化,以适应客观环境对功能的新要求。3、系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1)环境对系统的作用。环境对系统的演化起着一定的诱导甚至支配作用,系统的性质和功能是通过环境显现出来的。2)系统对环境的作用。系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独立性,它可以通过输入和输出对环境产生影响,系统可将环境要素变成自己的要素,可以抗拒环境的干扰而保持自身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可以通过改变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3)系统与系统的作用。事实上环境中有其他系统的存在,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往往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的作用,系统与系统有并存关系、依存关系、竞争关系等等。六、生态系统规律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1、闭路循环规律:1)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中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物质闭路循环的科学图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3)主体性偏差及纠正。人的主体性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行为表征是人类劳动,人类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成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新形式。2、反馈调控规律: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要实现调控就离不开反馈,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1)反馈调控的层次性:a.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b.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c.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d.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2)反馈调控的目的性、复杂性和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3、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系统耦合等方面。意义:闭路循环规律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运动过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系统和谐规律显现了生态系统的本然性态,三大规律在“过程—机制—性态”的辉映中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要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它指引我们走出人类中心注意的偏狭,树立一种生态的伦理价值观,消除生态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冲突,实现两者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七、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论的根据是,生态学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的其他成员既有历时性(时间过程)也有共时性(同一时间)的关系,他们共同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把个体于其中的母体与个体分隔开。生态中心主义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环境的利益与人类个体的权利与利益相协调。人类中心主义,又译“人类中心论”,是以人类为事物的中心的学说。同其他文化观念一样,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也具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这一概念概念曾在三个意义上使用人类中心主义总是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被采用的,它是要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有且只有人类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八、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1、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2)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九、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联系三者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种形态,它们之间即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他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目标和方向10、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的积极成分,提出了观察、实验与理论之间具有双向作用的观点。即在科学发展中,实验与理论相比其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验总是比理论更加积极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的推进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着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加具有理性的色彩。11、实验的特点是什么(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及其条件。(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在现时过境迁的现象。(5)可以经济可靠的认识与变革自然。12、机遇的特点、作用、条件定义:在进行试验观察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者机会,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这种意外的发现称为机遇。特点: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两个特点:意外性是从主客体关系来看,机遇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是无法预料的。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2)机遇能给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识别和捕捉机遇的条件:首先要从认识论高度提高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理解。其次,要提高及时发现、识别和捕捉机遇的认识能力。13、归纳与演绎的关系归纳方法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演绎方法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及其论证的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归纳和演绎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恩格斯曾说过:“归纳和演绎,正如综合和分析一样,必然是相互关联的。不应当牺牲一个而把另一个捧到天上去。14、如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1、基于反定式的对探究性问题的探究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它要求研究者想到从未想到过的问题,质疑习以为常的东西。2、自主思考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它要求研究者不盲从他人,不迷信权威,彰显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的自觉的。3、公正性也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之一,要求研究者坚持同样的评判标准,没有偏见的平等对待每一种观点,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更不能受个人和团体利益的影响。4、批判性思维的谦逊要求研究者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观点的局限性和不足不能宣称自己知道那些实际上并不知道的事情。5、研究者要以追求真理,服膺真理、应用真理的勇气进行批判性思维,客观,准确的批判各种已有成果,检验自己研究的结论,完善自己的创新结果。15、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2)设计的需求的根本变化:
本文标题:合工大自然辩证法题目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768195 .html